浅析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
黄缨 唐育捷
摘 要:民国时期是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转折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动荡,西方列强侵华趋势加剧,加上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断冲突和融合,时代的特殊性促成了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特色的多样化,书籍装帧领域百花齐放,为当代书籍装帧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试从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特色的阶段特征、具体表现以及代表人物,论述我国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通过本文的探究,得出有利于当代书籍装帧发展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并与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理念相结合,促进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特色
民国时期,由于新思想、新文学以及新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注定了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及其艺术特色的呈现是不凡的。本文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把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理念和艺术特色与当代书籍装帧相融合运用在设计中,从而促进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1 阶段特征
1.1 新旧交替
新文化运动爆发以后,由于革命的自身需要,开始出现一大批以新思想为内容的作品。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推动了书籍装帧艺术的萌芽,在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20世纪初,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书籍装帧开始逐渐脱离传统的線装书的形式,出现平装和精装。受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影响,民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影响深远的作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火炬《新青年》杂志,其封面设计中,“新青年”汉字位于版面上半部分,插画地球图案饰以下部分,两侧伸出两只铿锵有力的双手紧紧相握,象征革命力量团结和顽强拼搏的战斗力。整幅版面图案的运用非常鼓舞人心、紧扣书中所表所想。在这个阶段呈现出来的书籍装帧设计特点主要是新旧交替以及中西方的相互融合。
1.2 蓬勃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后期,书籍装帧艺术发展变化较大,文艺界和出版界思想空前活跃,从对外来艺术的照搬转变发展为借用西方艺术手法,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各大艺术派别的竞争,使得书籍装帧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吸收也趋向于多样化,追求抽象、提倡写实、无奇不有。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如徐志摩著的《自剖》与《诗刊》杂志,前者的封面是一幅别具特色的装饰画,中间是人物的画像,比较有趣味的是用红色的箭头代替鼻梁,整个画面非常幽默,一幅生动形象的自剖像非常巧妙地点明了主题;后者在封面设计上沿用前者的设计手法,清新悦目,装饰感非常强。这个时期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艺术,使得书籍装帧逐渐走向繁荣。
1.3 意识觉醒
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全国思想空前绝后,民众意识普遍觉醒。反映在文化艺术领域上,表现手法和创作形式逐渐突破民族化,开始追求写实主义,主要的表现形式以漫画插图为主。书籍装帧艺术逐步形成了明快、书卷气的特征,开始出现大量带有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的作品。比如臧克家的《生命的O度》以及《上海屋檐下》,都是时代感非常强的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这个阶段的书籍装帧艺术比过去更加深沉并逐渐成熟起来,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逐步走向稳定。
2 具体表现
2.1 封面设计
自新文学版本出现以来,图书的出版就开始注重书籍的装帧设计,封面设计从此崭露头角,登上历史的舞台。[2]此时的大家多是画家和有美术修养的行家里手,凭借各自的艺术修养和个性,为书籍设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比如钱君匋先生擅长图案的运用与设计,代表作如沈雁冰著的《欧洲大战与文学》和矛盾的著作《动摇》,前者是用一些外文的报纸通过剪贴的手法,加上有趣的图案设计,整个画面非常有趣味性;后者的封面用朱红色为底色,版面上画了一张少女的半边脸,头顶一只悬挂的蜘蛛,下方三束花草作为装饰,整幅画面表达的含义与书中的内涵非常吻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动摇”的主题。在钱君匋先生的封面设计中,大多都是以图案为主与某种意念相结合,带有一定启迪的意味,发人深省。
2.2 插图设计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插图无疑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书籍插图的称谓,除了“插图”之外,还有“插绘”和“插画”,称呼虽然不一样,但无论是图、绘、画,都是画出来的图画,其形式可以是装饰画、黑白画、水粉画和油画等。[3]在民国时期有许许多多的书籍插图家,丰子恺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中国新文学时期,丰子恺先生开始尝试书籍插图的设计。丰子恺先生有许多书籍插图作品,如在1925年出版的《我们的六月》,封面是丰子恺先生的绘画,书中还有他的非常有特色的绘画《三等车窗内》,在一本诗文集中加入这样的插图,使整部书的内容也随着插图生动了起来。《三等车窗内》表现得相当世俗,实在得好像可以触摸到肩并肩站着的青年男女身上穿的衣服。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男青年脸上无轮廓线,五官在似有似无之间,这刚好反映出丰子恺先生常运用的一种表达脸部“表情”的方法,富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2.3 版式设计
民国时期社会正面临转型,书籍的版式设计也逐渐摆脱传统模式,在传统竖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横排和竖排相结合、横式排版等形式。版面设计朝丰富性与简洁性统一的趋势发展,并开始具有继承性与时代特征。[4]民国书籍版式特点主要为横式排版、竖式排版以及横竖结合,其中横式排版多用于理工科、科学知识类、英文书籍等方便阅读的书籍,在排版上对文字进行分栏,使其版面更加灵活、丰富多样。对比现代横排版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其页眉页码不是处于正文上方,就是处于上方最右、最左处。通过对民国书籍版式的调研分析发现,大约有30%的书籍运用竖版,并且是主要的排版方式。不仅减少了文字之外的元素,而且对线条的板块进行分类整理,通过不同的线条来划分页码书眉之间的界限。横竖结合是民国时期书籍版式设计最常见的方式,特点在于形式的多元化,目录与正文内容则是传统竖排,而页脚页码是西式排版。总之,该版式特点将西式融入中式版面,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局限性,而且优化了阅读体验,使版面更加灵活。
3 代表人物
3.1 文学斗士鲁迅的书籍装帧情怀
鲁迅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还是书籍装帧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也是书籍装帧设计大家。他亲自研究设计书籍封面,留下了许多人们熟知的作品,如《呐喊》,在以照搬为主流的时期显示出独特构思和深层力量,其封面设计以红色为主要配色,红色沉着醒目,隐喻深沉和力量并且从中透露一丝光明。版面上印有一个黑色方块,辅以篆刻黑体阴文做书名,使“呐喊”充满力量,带着一种无声的呼唤,整体有稳重朴素感。红黑强烈的对比和融合,体现了鲁迅先生内心无穷的力量。1923年出版,由鲁迅先生翻译的盲人诗人爱罗先珂的童话集《桃色的云》的封面选用的是汉代的飞禽走兽、人物以及祥云流水,共同组成横幅的装饰纹样图案。桃红色的云纹图案取于主题并富于动感,突出地表现了童话的神秘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特别喜欢红色、黑色,有非常强烈的对比和融合,这种设计正好印证了他在书中序言所写,让人看了书的内容,再看其封面设计,里面深深的含义突涌而出。
3.2 闻一多——诗人中的书籍艺术家
诗人、爱国志士、学者,闻一多先生除了以这些身份为我们所熟知以外,他在书籍装帧艺术上也是集大成者。闻一多先生自幼热爱美术,在上学时代就从事过美术创作活动,这为之后的书籍装帧创作设计奠定了基础,如徐志摩诗集《猛虎集》就是其众多封面作品之一。书籍的封面和封底的设计是一张摊开的虎皮,深黄色的虎皮底纹由书脊向两边散开,然后在大气地画上虎皮纹,气势咄咄逼人。几个充满生机的毛笔字书名附着在版面的下方。画面气韵生动,寓意含蓄,可以称为其代表作中的杰作。闻一多先生的设计手法丰富多样,其作品的风格很少有相似,非常注重不同的书使用不同的手法和风格去表现。其设计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不仅图形的构成,就连字体的大小、位置以及封面的大小,都可以作为图案的主要元素。
3.3 出类拔萃的装帧艺术家陶元庆
民国时期众多书籍装帧艺术家中,陶元庆是个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有十分突出的艺术家气质,据说只要他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连着几餐都不吃饭,几天都不洗漱;一旦感到非常困惑,他便会坐立不安;一旦他觉得自己创作的作品没达到自己的理想要求,即使过了许久,他还是会把自己的画作撕得粉碎。在五四运动后期,他经由作家许钦文的介绍与鲁迅先生相识。相识后,二人就开始了书籍装帧设计。令人惋惜的是,闻一多先生英年早逝,尽管这样,他从设计第一本书的封面到去世,虽然这中间只有5年的时间,但是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装帧作品。《苦悶的象征》是其书籍装帧的处女作,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画中一个半裸的女人在压抑痛苦中挣扎为形象主体,其用舌头舔着染着鲜血的武器的尖头,披着一头波浪似的黑色长发,抑郁柔软的线条里藏着无底的悲伤,画面用黑、白、灰、红色相衬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 结语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作为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端,是书籍装帧设计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平面设计和印刷技术逐步登上现代设计大舞台的关键转折点。处于这一重要时期的众多书籍装帧设计家身先士卒,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继承了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极具特色的艺术之美,并与西方相结合,体现出继承传统、追求与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同步的特点。在面临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他们探索出了一条近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独特的艺术道路,创作出符合现代中国人审美习惯的书籍封面版式设计,对当代书籍设计有一定的借鉴学习与参考意义,值得当代每一位书籍装帧设计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罗小华.中国近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8-20.
[2] 张泽贤.书之五叶:民国版本知见录[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56-58.
[3] 柳林,赵全宜,明兰.书籍装帧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1-103.
[4] 邹湘平,王莲.民国书籍版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6(09):62-64.
作者简介:黄缨(1968—),女,山西新绛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视觉传达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建筑装饰理论。
唐育捷(1996—),男,湖南衡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