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偏见与包容和谐共存的乌托邦
王丽丽++程琦雯
【摘 要】《疯狂动物城》被评为近几年来迪士尼出品的最好的动画作品,影片主要讲述了兔朱迪和狐尼克这两位性格相左的天敌阴差阳错成为搭档,一同踏上冒险旅程,破解惊天悬案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追梦主题,无论是大框架还是小细节,影片具有的隐喻价值都能引起大人、小孩不同程度的思考。
【关键词】乌托邦幻想;偏见;歧视;包容;理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45-01
“疯狂动物城是一座独一无二的现代动物都市,每种动物在这里都有自己的居所。它就像一座大熔炉,动物们在这里和平共处,只要你努力,就能在此闯出一番名堂。”影片的画外音点燃了整座乌托邦的幻想,我们看到了不加掩饰的偏见与遍地生花的理解。而无论是看似令人欣慰和赞同的理解,还是理所应当抵制和摒弃的偏见,在这座偌大的幻想之城中都需要全新的修正和恰到好处的包容。
一、偏见性包容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对人、对事的态度;而包容性则指社会个体或某个社会主体能够包容客体的特性。纵观整个动物城,其中的偏见性甚至不能用浅尝辄止来形容。
故事一开始,兔朱迪本身就遭受着先天和社会自古以来固有的偏见:兔子是做不了警察的。这样的偏见就像是烙印在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差异、贫富差距一样,一部分是天注定,一部分是现实本身具有的不公平。影片最后的解决方法是因为“乡下妹”朱迪坚信着梦想的力量,没日没夜地努力练习才终于荣耀地成为了动物城历史上第一名兔子警官。诚然,这充斥着美式主义和个人奋斗的“兔朱迪成功记”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细细想来,因为先天条件和自身固有的差距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才收到他人付出百分之五十就能获得的成果,这本身就是世俗带来的巨大偏见。当然,无论是动物城还是现实生活,都为这种不公平造成的隐性偏见提供了恰当的包容:那就是坚定梦想,不断努力。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性问题,这种微笑掩盖下发自骨子里的歧视在几十年的黑人平权运动中终于得到了缓解。而在这表面平静的缓解背后出现了另一种偏见形式——逆向歧视,即历史上的弱势群体成员得到相对优惠的待遇,而以历史上的强势群体成员利益为代价。这种逆向歧视造成的偏见愈演愈烈,故事中食肉动物无故发疯是因为食草动物的阴谋,其中因为城市人口种族分类的不平衡性,还一度使看似强大且邪恶的食肉动物无辜受冤。在这表面和平的乌托邦城中,占据百分之九十的食草动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势群体。甚至于在他们心中,从未真正接受和认可那百分之十的食肉动物,所以才会在发生两方势力相对性的冲突时,孤立地认定是由食肉动物DNA中的野蛮本性造成的。
回头再来看整座城市,在差异、偏见与歧视根深蒂固的背景下,每一种动物都尽心竭力地对自己、他人乃至开创出的这个全新的世界达到了最大的包容。不同大小的动物有属于自己的特殊交通通道,不同习性的动物有符合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活区域,众生平等在心理上看似遥不可及,但在物质与生活中完美实现。这种繁华又不失理性规则的乌托邦构想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告诉我们:拥有偏见或是互相歧视的天敌物种并不是始终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动物城基于人类社会的放肆与求同存异构建未来的幻想,更超越了人类社会的利益至上,达到了对各种生物、各类物种相同或不相同的最大弹性的包容。
二、理解性修正
影片中的兔朱迪告诉我们:“年轻的时候,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你可以选择复制父辈们的经验道路,安全又保险;你也可以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外面的世界尝试一切。”无疑,兔朱迪是很幸运的。她有自己想要追寻并为之奋斗的梦想,即使父母很想让她循规蹈矩地度过平安一生,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来自家族内部的阻碍力量,父母反而对其表示了无条件的理解和鼓励。当然,最大的理解是兔朱迪对自己梦想和自己想要完成的理想的理解。她充分理解和懂得自己,理解自己对梦想有多渴求,理解自己对动物城有多么的向往。
《疯狂动物城》作为一部商业性影片,无疑是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了普世价值观,展示了现代人对于未来的一切美好幻想与向往。正如结尾处兔朱迪所说:“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都曾无条件地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他人是无害的。”无论是偏见还是歧视,理解还是懂得,都需要每个生活在动物城中的动物付出共同的隐忍和努力。就像生活在这个巨大纷杂的现实世界中的我们要像最初的孩子一样,用无限的善意使令人心寒的偏见被包容、误入歧途的理解被修正。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微传播视域下的大众审美文化变迁与主流价值建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XWD01;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东北农村轻喜剧与东北农村文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54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