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公望对董其昌的影响

    摘 要:董其昌是明代晚期极富争议却十分重要的人物,撇去“民抄董宦”导致后来理论家们一度批评,单论其画艺也众说纷纭。清王原祁对董其昌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誉,认为:“明季一代,惟董宗伯得大痴神髓,犹文起八代之衰也。”[1]而徐悲鸿则觉得:“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这段话虽然对董其昌画艺是异常尖锐的批评,但从“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这句话的另一面可以看出董其昌对其身后绘画发展影响之大。董其昌为什么能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董其昌所处时代的书画收藏积累丰富到一定程度,明代皇室收藏式微,反而是江南地区私家收藏十分兴盛,而董其昌所处的地区和其经历注定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因为中国绘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更需要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群体对纷繁复杂的艺术品、画家等进行梳理、总结和分类。董其昌的影响力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而其所犯的错误也是时代局限性造成的。

    关键词:黄公望;董其昌;影响

    一、董其昌的画论著作

    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容台集》,一本是《画禅室随笔》。这两本书中内容最为可靠和丰富的当属《容台集》,该书由其长子和长孙辑录,其最重要的理论“南北宗论”便收录在《别集》中的《画旨》。《容台别集》因为是清代禁毁图书所以在当时比较少见。虽然《画禅室随笔》和《容台别集》相比,其校勘的精准程度要差很多,流传却更为广泛。《画禅室随笔》中也有画旨,但辑录内容有所差异,如“南北宗论”便辑录在《画源》中。《容台别集》是董其昌最为重要的理论著作,下面便以《画旨》作为重点更多从理论角度阐述黄公望对董其昌的影响。

    二、黄公望对董其昌绘画实践的影响

    虽然“南北宗论”和文人画理论是其理论核心,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其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有三个人,董其昌的品评和技法理论多是围绕这三个人展开的,一个是黄公望,一个是董源,最后一个便是王维。诚如古原宏伸先生所说:“董其昌创造了以王维、董源、黄公望为中心的一大体系……”[2]很多人都认为董源是这三个人中最核心的一位。的确,董其昌在《画旨》中多次提到董源,对其赞赏有加。如关于画树的方法,董其昌便多次以董源为例来说明——“董北苑画树,都有不作小树者,如《秋山行旅》是也。”“北苑画小树,不先作树枝及根,但以笔点成形;画山即用画树之皴。”“北苑画杂树,但只露根,而以点叶高下肥瘦,取其成形。此即米画之祖,最为高雅,不在斤斤细巧。”[3]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对董源的欣赏,董源无疑是其绘画理论中重要的一环,但我认为董其昌架构整个绘画理论的基础在黄公望。

    黄公望能成为董其昌绘画和架构理论的基础,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黄是离董其昌时代最近的人,留下的画作和资料相对董源和王维要丰富,认识也最为深刻。董其昌曾有段时间醉心于王维,然而最后对王维虽然推崇却兴趣平平,很大一个原因便是王维的画迹到了明代几乎不可寻,正如其所说:“画家右丞如书家右军,世不多见。”[4]董其昌是真心欣赏黄公望的,把其列为元四家之首,认为:“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5]

    黄公望之所以成为董其昌建构理论的一个基础人物和董其昌的学画经历有关。董其昌开始学习黄公望的画风是受到他好朋友顾正谊、莫是龙的影响。莫是龙十分推崇黄公望的风格:

    一峰道人好写水墨,人以为高古苍润,即董北苑、僧巨然不能过也。余因仿其笔意,写绝壑泉声,虽不能希踪前辈,要亦不入画家俗套耳。[6]

    而顾正谊虽然最初是学马琬的画,但是其后便开始临摹元四家的画作,而且独爱黄公望,并且因为其画风和黄公望十分相似受到当时人的欣赏。董其昌在给《顾仲方山水册》题跋中就说到:

    君画初学马文璧,后出入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无不肖似,而世尤好其为子久者。[7]

    在《龙宿郊民图》题跋中,董其昌也讲述了自己最初向顾正谊学画的经历:

    时往顾中舍仲方家观古人画,若元季四大家,多所赏心,顾独师黄子久,凡数年成,既解褐,于长安好事家借画临仿,惟宋人真迹马夏李唐最多,元画寥寥也。辛卯请告还里,乃大搜吾乡四家泼墨之作。[8]

    连顾正谊和莫是龙的好友詹景凤也认为“二人(指顾正谊和莫是龙)并學黄子久”并且还做了详细比对。董其昌与顾正谊及莫是龙关系甚笃,正是因为受到顾和莫的影响开始学习黄公望的画风,收藏黄公望的画作。

    董其昌一度醉心于黄公望,并且终其一生对黄公望绘画都赞不绝口。黄公望成为董其昌绘画入门之法,并且曾花数年学习黄公望的绘画,直到其中年开始临摹宋画。关于他自己学画经历,写到:“予少学子久山水,中复去而为宋人画。”[9]因为痴迷于黄公望,把其好友顾正谊所藏黄公望的画作几乎搜罗殆尽:

    此幅余为庶常时见之长安邸中,已归云间,复见之顾中舍仲方所,仲方诸所藏大痴画尽归於余,独存此耳。观大痴老人自题,亦是平生合作。[10]

    顾正谊和董其昌都十分痴情于对黄公望画作的收藏。有一幅黄公望的《阳明洞天图》曾是顾正谊的藏品,等他将画作携带到北京后,被一名姓郭的官员购得并带回四川,顾正谊多次向董其昌表达了惋惜之情。二十年后,有朋友去四川游玩购回此画,顾正谊此时已经过世,董其昌辑录了这段神奇的收藏经历。[11]董其昌开始收藏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的遗墨是在送其老师田一儁回乡归葬时在松江逗留的时候。董其昌收藏黄公望的墨迹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董其昌去长沙公干归家途中得知消息,并在好友华中翰斡旋下购得的。等回到家后,他便把《富春山居图》和收藏的王维的画作一起挂在画禅室中,“与摩诘《雪江》共相映发”,认为:“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并且感叹道:“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12]可以看出董其昌对于黄公望画作的赞叹和喜爱之情,并且临摹了两张《富春山居图》,后来也有人推断大名鼎鼎的《子明本》便是董其昌所作。当然董其昌仿黄公望画作数不胜数,如《江山秋霁图》等不一一列举。董其昌曾经在他人家见到过黄公望的《临溪书屋图》,进行过临仿,然而认为自己是“如索靖观碑,今犹未尽其法,聊以效颦耳。”[13]可见董其昌认为黄公望画艺之高超,自愧不如。董其昌不仅对黄公望画艺有所推崇,对黄公望本人更是赞誉有加,认为其才华为画艺所掩盖:“黄子久有三教堂,所至之处,三教高流皆就之谈道,机锋电发,其博学乃为画所掩耳。”[14]

    三、黄公望对董其昌绘画理论的影响

    除了对黄公望画作十分推崇以外,从《画旨》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观念是推崇以黄公望风格为代表的元四家,进而推崇“南宗画”。虽然董其昌总结出来的“南北宗论”从唐述之元四家,但董其昌真正的实践和观念都是由元四家上溯至王维。董其昌对董源的推崇也是由黄公望或者说是元四家而来:“董北苑画,为元季大家所宗,自赵承旨、高尚书、黄子久、吴仲圭、倪元镇,各得其法,而自成半满。最胜者,赵得其髓,黄得其骨,倪得其韵,吴得其势。”[15]董其昌认为元代很多画家都学习董源的画风,并且仿照后代评论学习王羲之书法的论述,认为黄公望的画风得到了董源之“骨”。董其昌如此推崇黄公望,而黄公望却对董源推崇备至。黄公望曾感叹当年曾在赵孟頫家见到过董源的《夏山图》,并“入目著心”,但被好事者拿去后不复见,只能“然极力追忆,至形梦寐。他日游姑苏,与友人作此,追想模范,尽意为之,略得仿佛。”[16]董其昌沿着黄公望的画风上溯至董源,探究董源的绘画。当董其昌搜罗到《夏山图》《潇湘图》和《夏景山口待渡图》等董源的画迹以后十分得意,说到:“予何幸得收二卷,直追溯黄子久画所自出,颇觉元人味薄耳。”[17]由此可见,董其昌对董源浓厚的兴趣源自于对黄公望画风的探求。《写山水诀》开篇就写到:“近世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18]黄公望从笔法和树石造型的角度将董源和李成分为两个不同的画派,并且认为他主要学习的是董源的画法。董其昌对董源的兴趣多是从黄公望来,在其“南北宗论”中将董源和李成都划归为南宗一派,也多是由黄公望的理论而来。董其昌在《画旨》中写到:“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宗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思过半矣。”[19]而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关于画山水画也写到:“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題目,然后着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20]无论是“立题目”还是“大纲宗”都强调了画山水画前要胸有成竹,画作每部分构图在内心要清楚才可下笔。董其昌认为山水画要有凹凸之感,或者说是一种实体感。“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悬解。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21]而这种凹凸之感的技法十分玄妙,很难达到。但他认为黄公望的画作却可以表现出来这种凹凸之感,他指明这种方法来自黄公望:“作画,凡山俱要有凹凸之形,先如山外势形像,其中则用直皴。此子久法也。”[22]可以看出黄公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绘画创作上都对董其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董其昌绘画理论的影响可能并不完全在于其“南北宗论”的广泛影响,亦或对错与否。从《画旨》中可以看出董其昌丰富的收藏和绘画实践,正是基于这些经年累月积攒的收藏和绘画实践,董其昌以他的经验构建了一部以元代四大家,宋代的董源以及唐代的王维为标准的绘画品评体系。黄公望对董其昌无论是绘画风格还是理论体系的形成从始至终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

    注释:

    [1][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220.

    [2][日]古原宏伸.晚明的画评.董其昌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847.

    [3][4][5][6][10][11][13][14][19][明]董其昌.画旨.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220,73-74,80,78,92,91,71.

    [6][明]莫是龙.石秀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7][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03.

    [8]北京出版社.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650.

    [12]故宫书画图录(第17册)[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289-296.

    [15][17][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一).季羡林,徐娟.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第17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4.

    [16][清]张庚.图画精意识[M].光绪戊子朱氏刊本:10.

    [18][20][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55,56.

    [21][22][明]董其昌.画旨[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57.

    参考文献:

    [1]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2]朵云编辑部.董其昌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3][明]董其昌著,周远斌点校.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5]季羡林,徐娟.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第17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6]北京出版社.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7][美]高居翰.山外山[M].北京:三联书店,2009.

    [8]颜晓军.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9]尹吉男.“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J].文艺研究,2005,(02):92-101.

    [10]任道斌.董其昌及其艺术[J].新美术,1990,(01):46-57.

    作者简介:

    刘骎,中国美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 《青年马克思》:传记电影的历史

    于声瑞传记影片历来被视为西方电影市场的小众类型,却拥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传记电影的形式愈发趋于多样。电

  •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

    刘幸【摘 要】本文以后现代理论基础上的后殖民主义为基点,以电影《智取威虎山》为切入点,从全球化语境出发,探求在影视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 女性意识的挣扎与文化思索

    姚佳摘 要: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的陈凯歌,致力于探索电影的本体,其作品用现实主义手法或寓言式神话探索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