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民法典内容系统全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是中国治理体系更趋完善的重要体现;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法典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有效规范了公权力的运行,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人民为中心
作者简介:薛永苹(1975-)女,汉族,山西榆次人,晋中学院思政部,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对分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和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晋中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201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晋中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c201921)
编纂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民法典,是我们几代中国人的夙愿。2020年5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大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1]
一、民法典开启了法治中国新时代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和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程度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律是制度的最高形态,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转化成治理效能。党中央适应时代进步潮流和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组织编纂并出台了我国第一部《民法典》,更加切实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得以实现,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路上,坚实的跨越了一大步。
第一,民法典的编纂与出台,开启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民法典调节经济社会的各种关系,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四次启动民法典制定和编纂工作,虽然没有成形,但为民法典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推进,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将编纂民法典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这一任务顺应时代发展,将不同时期的民法规范进行整合、修改、编纂,最终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民法典。民法典的问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贯彻落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民事法律制度趋于成熟、法治趋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几代人编纂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法典夙愿的实现。民法典的颁布为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民法典内容系统全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是中国治理体系更趋完善的重要体现。
民法典共七编,通观全文,民法典内容全面、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民法典第一条关于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中明确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立法目的之一。在分编中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2],这一条文从法律层面鼓励了社会成员的见义勇为行为,彰显社会正气,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总则中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如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绿色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引领,是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价值理念的引领和贯彻,是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民法典适应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互联网高速发展,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细化网络侵权责任等等。党的治国理政方针政策在民法典中得以贯彻落实,中国治理体系也更趋完善。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第三,民法典從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过程,一方面要改革不适应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法典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一系列法律条款建构起对公民的从摇篮到坟墓的权利保障体系,体现了对人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保护,切实回应人民法治需求的真实写照。民法典为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根本遵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民法典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而民法典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法律体现,从民法典的立法思想、民法典编纂的过程以及民法典的制度设计上都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从民法典的立法思想上看,我国民法典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贯穿始终,是一部人民的民法典。民法典第一条的立法目的中专门指出了“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的根本初衷;全文都把反映人民意愿、体现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民法典的立法过程上看,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实行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广泛依靠人民。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大量征集和了解民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充分汲取法学专家学者及司法实务部门等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5年间,多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42.5万人参与并提供意见,总数达102万条。编纂工作真正体现人民的主体价值。可以说,民法典问世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
从民法典的制度设计上看,我国民法典充分突显了人的权利首先是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及人的尊严不受侵犯。民法典第三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3]人身关系列在财产关系之前,人身权利列在财产权利之前,这是对传统民法典的重大转变。我国民法典这一重大变化充分凸显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制度、中国法律、中国政府对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不仅符合《民法典》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更是对人的法律地位的巨大提升;同时民法典对弱势群体给予了特殊保护,如对胎儿利益的保护,监护制度、收养制度、抚养制度,居住权制度等等,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人格权独立成编,突出人的尊严、人的地位;并且民法典财产法各编的实施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的尊严。
三、民法典有效规范了公权力的运行,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法典》全面而系统地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为每一位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民事活动提供了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作为行使公权力主体的政府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民法典用法律的形式划清了政府与社会、权利与权力的界限。政府机关作为行政主体,是公权力主体,依法行政的过程就是公权力行为的过程,但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并不仅限于行政法,民法典也是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政府机关必须依据《民法典》作出行政行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也就是,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依据法律获得、由法律设定,同时要求任何权力都必须设有“边界”。《民法典》的通过,为政府机关划定公共事务与社会个人事务的界线,正确处理好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过去经常出现的政府机关对无须国家管控的事务设定行政许可、代替业主处分物业权益、对市场价格设定强制性价格标准、以行政权力插手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的行为,将成为违法行为。《民法典》对政府机关的行政登记及收费、政府登记机关的信息公开、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等行政行为,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为行政机关保护公民隐私权、所有权等权利设定了法定职责。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級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机关坚持依法行政,不仅要依据行政法律规范办事,同时也要依据《民法典》办事;不仅要尊重和保护公民在行政法上的各种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民事主体的各项民事权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J].求是,2020(12)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M].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6
[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OL].新华网,2020.5.22
[5]石先钰.《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05
[6]周文彰, 袁海洋.民法典的编纂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J].人大建设,2020(08)
[7]赖丽华.民法典:开启中国法治中国新时代[N].江西日报,20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