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I分析
张小溪
2016年高考尘埃落定,品阅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其沿袭近年来对“一点四面”育人功能的贯彻,试卷内容稳中有变、年年有新,而引发吐槽无数的“分数的奖惩”漫画作文题则令其更具灵活性。
一、紧扣“一点四面”,体现育人功能
高考试题在命制上一般要求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这便是所谓的“一点四面”教育功能。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中,“一点四面”育人功能融入得更全面,更深入。笔者试从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等阅读文本的选择与试题命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的选择与试题命制命题者选用以“发现殷墟甲骨文的重要意义”的材料为文本,充分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众所周知,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字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条理清楚地分析了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证明中华历史的真实性与史传的可信性、对文字学研究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材料主题集中,层次分明,考生在阅读并完成试题后,既完成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任务,又能够了解殷墟甲骨文这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
其次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者以李锐的小说《锄》为文本,根据考点设置相应的题目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命题者将小说所涉及的当今社会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带来的矛盾作为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试题。考生在试题的引导下,结合文本对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思考,反思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其三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者以当代文学家陈忠实的文学历程为命题材料。在设置探究题上,命题者要求考生探究陈忠实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剥离”和“寻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阅读文本后我们不难发现,“剥离”和“寻找”实际上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陈忠实的文学作品传承了赵树理、柳青的文学创作理念。但是,在不断的创作实践过程中,陈忠实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果断地选择了剥离自己与赵柳之间的文学关系,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陈忠实的行动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解决“传承”与“创新”之间关系的道路,这在当今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对创新精神的一种呼唤。
四是语言文字运用题如第17题,图表转述题。命题者以某校设计“中华文化体验”活动构思框架,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转述其中的内容。这道题延续了2015年的考查方式,其亮点在于将活动的主题直接确定为“中华文化体验”,同时列举了太极拳、剪纸、旗袍、围棋、国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命题者既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图表的转述,实际上也在引导考生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痕迹,学会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当然,古诗文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此不赘述。
二、从任务驱动式到漫画式作文所带来的争议
2015年高考结束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风靡大江南北。令人大跌眼镜的是,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华丽转身,“任务驱动型”变成“漫画式”。于是,舆论哗然,更有甚者怀疑语文的复习方向。
笔者认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强调考生写作时应紧扣任务要求,这是为了规避新材料作文所带来的多向性与易套性而采取的命制形式。其优点在于,考生在任务驱动的约束下,有针对性地对材料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议论文的说理性要求。
那么,2016年各地所开展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方向是否有误呢?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升级版,其除具有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外,还融入对考生说理能力的考查。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考查方式。如果说新材料作文重点在于让考生能够在多向立意中任选方向来创作,那么“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让其有明确的方向和约束,既让考生有表达的空间,但又必须说理分析。因而,一个掌握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的考生,实际上写作能力已有很大提升,对付经典漫画式作文自然不在话下。从评卷中所发现的优卷来看,深入分析与说理的文章更受评卷教师的青睐,这正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训练后所带来的亮点。
但是,争议必然是存在的。其根源在于平时复习过分强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试题模式,导致师生的思想僵化。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漫画式作文没有常见任务驱动型提示语就说它不是任务驱动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模式除了2015年的版本外,应该有一种隐性的表达。深究这幅漫画,其实它仍然包含隐性的“任务驱动”。漫画内容描述的是两个孩子因为分数变化而遭到不同的待遇。漫画的整体及两个孩子的遭遇体现出争议性,这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话题争议性是一致的。从纵向角度看,每个孩子的遭遇都代表着一种教育方式、奖惩态度;而从横纵角度看,这隐喻了社会中所存在的奖惩制度问题、教育问题、价值判断问题、尺度等问题。考生在争议性中既可以选择横向的一方进行权衡、选择,也可以通盘考虑,进行思辨性评判。这样思维轨迹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相吻合的。
三、试题微调,更显科学规范性
2016年新课标I卷如往年一样稳中有变,稳是为了所有备考的考生,而变则体现命题者的创新意识及其对考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2016年高考变化较大的主要在语言文字运用题。
变化一,成语题由原来的辨析题变化为六选三的判断题。
成语题的考查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传统的根据语境“四选一”判断正误,命题者选择四个常见但又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将之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让考生进行辨别,这种试题重点在于考查考生的成语积累量。第二阶段是2014、2015年的根据语境辨析成语题,命题者选择三个或三组意义相近、用法有异的成语,编写相应的语境让考生进行判断辨别,这种试题既考查考生的成语积累量,还要兼顾考生对相近意思的成语的辨析能力,能力要求又上一个等级。2016年则改变近两年的考查方式,变化为根据语境“六选三”判断正误,再将其中正确的三项进行编排的命制方式。这种试题考查的重点既落脚于考生的日常积累,还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与解题能力等。
变化二,增加关联词语选词填空题,取消原有的选句填空。
近五年,语言连贯这一考点主要以排序衔接题、选句填空题和根据语境补写句子题来体现。其中2011至2014年主要以排序衔接题为主,2015年改为选句填空+根据语境补写句子题,2016年则取消选句填空,直接改为选词填空,只保留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究其原因,一是选句填空与根据语境补写句子在考点设置与考查内容上较为接近,有重复考查之嫌,故只保留根据语境补写句子;其二是选词填空重点在于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这是对近几年关联词语被边缘化进行的一次拨乱反正。
变化三,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题在命制上的微小变化。
2015年诗歌鉴赏题除了考查常规的诗歌考点外,还将诗歌文本与初中阶段学过的篇目进行对比阅读。2016年诗歌鉴赏命制则比较传统,充分体现出“因文设题”的命题原则。
2014年、2015年名句名篇默写题的情境设置相对较为固定,即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填写出符合要求的上下句。2016年则不限于上下句的考查,采用跨句考查的方式,形式更加灵活,能使得更多名篇中的名句不因缺乏上下句关系而被“拒之门外”。
作者单位:福建漳浦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