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苛过头也是病

万玮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一个好老师,必须是严师,刚开始工作时,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严有严的好处。我曾在部队待过,深知严明军纪乃是头等大事。严,代表着效率,代表着战斗力。令行禁止,上通下达,兵贵神速,无坚不摧。
学校里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展示或竞赛,诸如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各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即是班主任治班能力的展现。纪律严明的班级必然有战斗力,在这类比赛中获奖也是小菜一碟。我曾经说过,在部队里成功的指战员若是到学校做班主任,一定也能成功。反之则不尽然。
有人可能怀疑孩子们的承受能力,那是因为我们往往低估了人的潜力。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苦中也可作乐。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从严,由严及宽,才是合理的思路。
那么,为什么还要质疑“严”的必要性?
在我看来,做教师难,做严师更难,乃是因为做严师在两个层面需要有过硬的素质。
第一个层面是道德。严总是会遇到阻力,严也总是会带来反弹。阻力与反弹首先指向班主任的个人品质。严的背后是什么?是爱心,是期望,是自我约束。严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源于自身人格的狭隘。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与孩子们同甘苦、共患难,就事论事,不记仇,不情绪化。严师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坚定的意志。相当一部分教师,其实难以做到这些。
第二个层面是技术。严而有格,严而有法。原则性与灵活性需要相结合,刚与柔需要辩证统一。有些教师的严,只是限于言语,刀子嘴、豆腐心,这种严只是呈口舌之快罢了。真正的严是外柔内刚,内心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力量,但处事柔和,方法多变,因材施教,随机而动。好的目的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还需要好的技术或者好的方法相配合。
严最易进入的误区是严苛,苛到深入骨髓,苛到不近人情。所以,严苛是一种病。
发自内心严格的人通常都有着极强的自我驱动力。这种自我驱动力称为内驱力,带来的是个体自身对高成就的追求。在带团队的过程中,内驱力强的管理者总是将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迁移到团队成员中,一旦对方没有达到,便容易急躁,继而犯下一个极其普遍的错误——指责。
指责伴随着情绪,就演化成恶语相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你是脑子笨还是耳朵聋了?你是存心的吗?……”
心理学上将喜欢指责他人的现象称为指责型人格。指责型人格的管理者如果行事严格,往往会变得严苛。严苛是一种指责型人格的病。这种病是自负,是自我中心主义,是急功近利,是一种对人性的无知。
工作很多年之后,我不再坚持做管理一定得严。事实上,在企业管理界,对创新要求比较高的企业往往采用宽松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标准化严要求更适合劳动密集型对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而如果教育关乎的是人一生的发展,人又是极具个性化的,我们为什么要那么严厉甚至严苛呢?
或许有人说,孩子在迷糊的时候,尤其是内驱力不足的时候,必须通过严格的手段施加一些外在的压力,等到孩子将来醒悟,会感谢我们的。
唉!我们总是拿这样的话来麻醉自己。我见过太多小的时候迷糊长大了依然迷糊的人,那些小时候靠外力推动前进的人,等长大有了自由之后,多数并没有显现出内驱力的增长。他们一直被驱赶,好好读书,考一个好初中,考一个好高中,考一个好大学。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又怎样,最后还不是碌碌一生?而这一生,仍要在迷茫中度过。
与其如此,还不如适度地宽松一些、自由一些,允許孩子们自我探索,允许他们走一点弯路。即便采取一些严格的手段,也是为了唤醒他们内心的力量,让他们产生内驱力,让他们认识自我,选择未来的道路,过有价值的人生。
(本栏责编 卢丽君)
相关文章!
  •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探

    摘 要:初中地理在初中整体课程体系中属于重要的内容及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学生地理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具有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张勇华朗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我认为最美妙的声音便是读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走进文本,在脑海中勾勒文字呈现的画面;在琅琅书声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