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丽影·源起之战》:轮回往复的三重影像
刘志刚
《古墓丽影》诞生于游戏,形成了强大的游戏IP效应,并被好莱坞根据游戏情节不断搬上荧幕。电影背后所反映的是观众的猎奇心理。在一系列故事背后,并没有形成了类似美国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的大电影,并在游戏、影片之外形成更广泛的影响。电影女主角劳拉的传奇故事是基于古墓与人影二重元素交替而成的巨大虚影,影入脑海,引发观者无限想象。劳拉不断探索世界遗迹,与16处世界重大考古发现紧密相连,发现背后神奇的故事,由点到线向周围延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在世界地图上投射出巨大的影像。
一、 历史故事的“虚影”
《古墓丽影:源起之战》(以下简称《源起》)为符合其名仍然构建了“古墓”这一基本元素,影片继续通过游戏故事来改编,形成不同冒险故事的翻版。《古墓丽影》的地点在吴哥窟和西伯利亚万影窟,《古墓丽影2》换成了月神庙,《源起》换成了日本附近的邪马台岛。故事背景的源点在于古日本的邪马台国(やまたいこ/yamataikoku)女王卑弥呼(himiko)的真实历史于史籍记载不详,因此只言片语间反而构成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从日本江户时代起,形成很多关于卑弥呼到底是何人的讨论研究,其中有天照大神说、神功皇后说、倭迹迹日百袭姬说、熊袭的女酋长说、卑弥呼说、倭姫命说等。众说纷纭下,并无定论。由此《源起》以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为牵引线,甚至认为其是毁灭世界的黑暗女王,也就不无道理。
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记载了邪马台国的情况。三国时期在日本国的九州岛东北部有一很大的女王国名为“邪马台国”,下属三十多个小国。邪马台国女王名为卑弥呼,这也是影片从始至终一直反复强调的名字,并将卑弥呼作为重要线索来引发剧情推动,但因尚未发现邪马台国的明确遗址,只能从黄卷古书中构建一个背景。据《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倭》载:“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各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侍婢千人,少有见者,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语。居处宫室、楼观城栅,皆持兵守卫。法俗严峻。”[1]由记载可知,东汉末年倭国(日本)大乱,有一女王能通神鬼,迷惑民众。
在叙述简略的《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中更为详细地记载了邪马台国的情况:“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自为王以来,少有见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出入。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2]说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颇具传奇色彩,能“事鬼神”便擁有与天地鬼神沟通的强大神权。对比两则史料,可见《后汉书》所载与《三国志》相差不大,极可能为抄录。三国曹魏时期,古倭国曾在九年时间内五次向洛阳的中原王朝进贡,此段记载于中国则为孤证,于日本则为迷思。因而《源起》是继《古墓丽影》在吴哥窟、月神庙后十六个遗迹中最神秘、传奇的故事遗迹点。
故事的开展于内容梗概并不引起惊奇,类似大多数冒险电影一样,一个楔子,引发背后重重故事,乃至拯救世界。世界历史发展中,19世纪是新旧交替的重要时间节点,日本文化在19世纪深刻影响西方,例如梵高等人在绘画艺术上多有反映。这些文化符号构成历史故事的巨大虚影,试想高呼“邪马台”和“卑弥呼”,予以一幅浮世绘便足以引发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与迷思。这也成了《源起》在十余年后重新拾起该IP,以求“旧瓶装新酒”,希望酒香四溢,获得票房感召的原因。
二、 游戏主题的“幻影”
电影要不同于以往对《古墓丽影》的印象,作为女主角的劳拉不仅展示了她所做出的选择,也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迥异于以往风格背后的原因。影片中,随处可见对2013年发行的取得巨大成功的游戏《古墓丽影》的印记,游戏背景也是电影创作者重新塑造角色的灵感源泉之一。
从游戏视角来看,劳拉·劳馥是类型片中兼具智慧和体魄的女主人公,她极其勇猛、坚定,拥有各种能力。自2003年《古墓丽影2》后,世界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本土审美多元化和东方市场的崛起,结合当下的世界来重新讲述她的性格和起源显得尤为必要。围绕这一出发点,影片整个基调已经产生了变化,故事希望充满戏剧性和情感性,还有让人应接不暇、不可思议的动作。跟游戏中一样,电影制作者力图将影片中的打斗尽量逼真,从劳拉的视角来经历片中的跌宕起伏:全速奔跑,全力打斗,边躲避子弹边射箭,身边还包围着各种致命的障碍物,还要在分秒必争的情况下破解复杂的谜题。劳拉需要运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技巧、智慧和体力来完成任何一个突破极限的挑战。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恐怕就是躲避追杀,在瀑布边的废旧飞机上纵身一跃。一跃过后,感叹逃杀刺激,但下意识令人思索:这与古墓何干?
从文化内涵上看,将劳拉这个奇妙的角色作为神秘故事的核心,将劳拉“符号化”,将其逐渐塑造为流行文化偶像。劳拉的旅程真正开始于她被要求给父亲的生命画上一个“官方”的句号,桀骜不驯的劳拉感觉其中另有隐情,转而接受了最后一个谜匣,其中有关于劳拉父亲命运的线索。这也让她相信事情可能还不应该盖棺定论。她最终的发现将让她背井离乡,以至于去地球最遥远的角落。这充斥着美国影片典型的“冒险主义”色彩,一如西部片的冒险、狂热,仍是这个体系下的分支,文化趋同,只是地点移形换位,布局世界。
从情感连接来看,父女关系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劳拉的父亲虽然抛弃了她,但她还是不能放弃父亲。这在劳拉的心里造成了一个她一直努力要去填补的空洞,而这最后的谜匣几乎能够帮助她解开父亲的身世之谜,引导主角走上伟大探索之旅的钥匙。单一情感的表达更考验影片的质量,同一口味下也需更加隽永的内涵来打动观者。而情感的表达在短短的两小时中,更多是要依靠细节的真情流露和印象回味,浓烈的情感会陡然生出突兀与造作之感,总令观众难以同步理解。
《源起》恰如其名,更多是向游戏靠拢,讲述电影《古墓丽影》和《古墓丽影2》之前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就是“父爱女孝”。影片深受游戏的影响,坐地起高楼,以游戏为基,以“父爱”为顶,在电影史上投下一个主题类似,并无新意的幻影。
三、 情节设置的“倒影”
《源起》不同于《古墓丽影》系列安吉丽娜·朱莉丰满凸显的形象,《源起》更注重向游戏原版靠近,也就是更像女主角18岁时的容貌,贴近游戏主角特征。尤其是在邪马台岛上躲避逃杀之时,敏捷、伶俐、坚毅的形象更符合游戏和故事设定。同时,《源起》还是在“墓”这个范围内,探墓的情节是影片的关键。影片中的探墓剧情,从悬疑的铺垫、气氛的渲染到情绪的张力,都在节点上有一定表达。不足之处是,在别处情节故事叙述过长,实际探墓时间不足。
近来,美国的大电影为了讨好中国市场,多数使用华人面孔,以吸引人气。
而影片的亮点也在于以吴彦祖为配角,他饰演的这个角色引导女主角进入事件中。但仅仅以父女情来表达一个探险故事,就剧情故事逻辑而言相当单薄。剧情的故事逻辑和人物关系,太脸谱化,刻意为之的痕迹明显。电影的故事线就是:劳拉很爱父亲,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找到父亲而历经风雨。为救出父亲,帮助反派(三一会)找到并打开了墓穴,经过探墓发现了故事真相,还害死了自己父亲。影片进入劳拉的探险之前,铺垫太多,冗长杂乱,后面部分找到陆仁(吴彦祖饰)才算进入故事主线。
从电影的发展来看,伟大好看的电影一般要突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正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悲喜中无不是人间的酸甜苦辣。人物性格通过细节描摹,快速进入剧情主题,以事彰显、有所突出才是影片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准。在影片开头,劳拉不愿接受父亲失踪死亡的事实,放弃继承克劳馥家族的庞大家业,而去打拳击,送快递,如此铺垫和主线关系不大。之后劳拉发现父亲的密室,密室如新,顺利发现父亲的笔记。在好奇心和对父亲的爱之下,劳拉没有烧毁线索,而是按图索骥,到了香港,陸仁(吴彦祖 饰演)以“失意酒鬼”的形象和劳拉如游戏对白一样,三言两语之间,就决定一起出发探险。在暴风雨中到了邪马台岛,反而被“三一会”所挟持,劳拉在逃亡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告知了父亲理查德反派正在挖可以毁灭世界的墓穴。剧情不出意料地落入拯救世界的老套动机。劳拉父女要进入墓穴阻止反派,进入墓穴的那段经历,是影片最精彩的片段,古墓中充满了古日本神秘的东方元素,包括机关、氛围、尸体、墓穴构成等,其中陷阱的设置充满了“盗墓笔记”式的神奇,一个套一个的机关在近两千年后完美如初。影片的进展反而主次颠倒,并未在悬疑上多下功夫。劳拉和父亲与反派在女王卑弥呼尸体旁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卑弥呼并不是毁灭世界的黑暗女王,而是有人类难以免疫的强力病毒,女王为拯救世界,阻断传播源而自行到岛上困死墓中。
劳拉的父亲,在探险中依然是伟大光明的形象,牺牲自己,让爱女逃生。古墓坍塌,只有劳拉一人逃出,在返回英国后,发现了反派(三一会)的首脑竟然是家族企业中多年效忠的安娜。这为下一部续集埋下伏笔。可见剧情线相当弱,一切经不起推敲,若将前半部分砍掉,本片依然成立,甚至可以独立成两个单元。诚然,影片故事的吸引力不在于故事的复杂,一切故事都围绕“爱恨情仇,生离死别”。譬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或《杀死比尔》具有极强的张力,因为本质上人对暴力与性有原始冲动。《源起》完全不是昆汀的“暗黑叙事风”,但叙事却不紧凑,情节占据的引力点还是游戏背景下“父女情”的探险故事。情节故事的倒影反而在更为虚假的矛盾中摇摆。
结语
《源起》在故事剧情上是偏弱的,在画面和制片上算不得上乘,但游戏IP作为影片的基础无疑吸引了大量观众。而劳拉的双枪举起,续集更靠近游戏,还是更迎合商业审美,则需要在《古墓丽影》这一招牌下再行开辟。倘若“古墓”不古,“倩影”不倩,那为何观影呢?仅仅依靠父女情深的线索,可能难以支撑。由此探险猎奇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继续陷入轮回往复的钟摆,成为探险故事投射下缥缈无踪无所新奇的影像。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22.
[2](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