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给你的写作艺术

    徐敏

    摘要:《咬文嚼字》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被轻轻带过或被选择性忽视,但是用心地去揣摩研究它,可以发现它有许多未开采的宝贵资源,对于议论文写作更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从谋篇布局、论据使用和真诚写作三个方面分析《咬文嚼字》可供学习借鉴之处,以期为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尝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好的指导。

    关键词:《咬文嚼字》?议论文写作?论据使用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篇《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文艺随笔。在近八千字的篇幅里,朱光潜先生用清晰的脉落结构和晓畅平实的语言,细致深入地分析,旗帜鲜明地提倡“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教学中,面对这篇内容含量颇丰的随笔,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深挖、细耕、巧用,让文章中蕴藏的丰富资源真正为我所用,帮助学生提升审美品位,引导学生在日常读书作文中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带领学生感受朱光潜先生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咬文嚼字》作为一篇评论文,不仅能带给我们艺术的思考和精神的愉悦,还能教给学生许多议论性写作的技巧,下面试论一二。

    一、从《咬文嚼字》中学点谋篇布局的技巧

    任何一篇文章要想写成功,首先就要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咬文嚼字》先以郭沫若改字的事例引出观点“咬文嚼字”,再深入分析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和原因,最终归纳出“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凡为文以意为主。”(唐·杜牧《答庄充书》)可见“意”是放在第一位的。全文始终围绕“意”——咬文嚼字——来精准发力,第一、二段从郭老改字开始蓄势,自然引出第三段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意”,第四、五两段再次强化“意”,第六、七段从字的意义着眼,深入分析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最后水到渠成,再次重申并进一步深化文章的“意”。文章遵从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的逻辑顺序,并在段落的关键处明确地点出“意”,由“意”来统领,段与段衔接巧妙,浑然天成。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的需要,这从根本上要求行文时必然以“意”来驭文。一篇文章有总的“意”,一段文字有一段文字的“意”,《咬文嚼字》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收到文章虽长但读者理解起来却并不困难的效果。

    二、从《咬文嚼字》中学习论据使用的技巧

    写文章要让读者信服和感动,靠的绝不是一味地呐喊和空洞地议论。文艺评论也是如此。作为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如何让作者的观点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指出来,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证据来支撑。林庚先生的《说“木叶”》、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都是如此。《咬文嚼字》一文中,事例更是如珍珠散落。

    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丰富。文章中有诸如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史记》、贾岛“推敲”、苏轼《惠山烹小龙团》等较复杂的事例,也有《水浒》中石秀和杨雄的骂语、《红楼梦》中宝玉的书童茗烟的精彩一骂、套板反应等较为简单的例子,涉及人物故事、古典名著和诗文等不同的方面,可谓精彩纷呈。一篇好的文艺评论,没有大量的事例支撑,可能无法真正让读者有深入的体会。丰富的事例不仅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有说服力,还能够拓展读者的阅读视野,让读者借由作者的引用感知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获得理性认同的同时增加感性的知识和艺术上的熏陶。

    其次,表现为用法上的灵活。文章事例虽多,但作用各异。有的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如郭老改字;有的负责对观点进行深入论证,如贾岛“推敲”;有的从正面来论述,如苏轼的诗句;也有的从反面来论证,如套板反应。在具体论证上,不仅选例精当,而且详略得宜。在“你是”“你这”这一句式的分析上,朱光潜先生引经据典,剖析精细、准确,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获得一种情感上和理性上的认同。在贾岛“推敲”的事例中,作者细致分析了“推”和“敲”所表现出的不同意境,不仅加深了讀者对诗句本身的认识,更能帮助读者理解一字之差所带来的意境和情感上的不同。这个事例的讲述和分析用了七百多字,差不多是一篇短文章的篇幅。经过这样详细而精致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世上文章本无定法,灵活原该是判断论据使用的一个标准。

    最后,表现为服务观点上的原则性。论据无论大小,首要一点都是为观点服务,做不到这一点是无法写好一篇议论性文章的。好的文章作者不仅知道要写什么,还知道什么是不需要写的。还是拿“推敲”一例来说,这一读者耳熟能详的事例最少适用于两个观点:一是表达苦吟苦学、勤奋这一常规观点;二是表达炼字的重要性,常与“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句诗一同当作古代文人炼字的典范。而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却全不按常规思路来解读,而是另辟蹊径,从“推”和“敲”二字所传达出的“冷寂的场合”和“温暖的人情”这一不同的意境来分析,体现出作者高妙的艺术审美经验。在整个事例的使用过程中,作者始终围绕论点来选材、分析,使得“推敲”这一事例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而这一创新始终坚持的就是为“咬文嚼字”这一观点服务的原则。而在日常作文中,一则美好而有新意的材料,如果不能为观点服务,哪怕再舍不得,也要忍痛割爱。

    三、从《咬文嚼字》中我们还能学习写作的根本要义——真诚

    朱光潜先生是一位美学家,但也是一位在写作理论上颇有研究的高手。他主张在写作中要注意情感的渗透,他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动一点情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这一点也体现得十分鲜明。譬如说到字的联想意义时,朱光潜分析了字的直指和联想意义的特点和区别,在对比中突出字的联想意义,说它“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这样清新且又让人感觉亲切的语言,非身心俱入、情动感发而不能为之。说到“套板”反应时,朱光潜先生又十分动情地说:“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段文字从“你不肯用”到“你遇事”再到“你的文章”,层层推进,第二人称的使用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先生正对读者谆谆教导,又好像寄予读者殷殷期盼。这样通俗易懂的笔法就像是明月破云而出,让艰深的文艺理论变得更为亲切易懂。真诚是一篇文章能够打动人的基本要求,它表现在“用手”与“用心”的区别上。“用心”者作文必然会投入更多的真诚之心和创作热情,因而创作出的作品也必然会更加打动人心,不独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作品,议论性文字亦是如此。我们借作品来表达观点,没有投入真心是无法写出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文字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篇文章首先要发自内心,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读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对于一篇好文章,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去读懂它,读透它,更要在教学中学会“相机诱导”,深入发掘体会,让好文章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为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提供更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如果我们能够从阅读中学习到大方之家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写作自觉和能力,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相关文章!
  • 优化“课堂问题”促使学生物理思

    刘柳如摘 要:针对在高中以问题驱动法进行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低效,无法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并通过几个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指导方法

    何澄澄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作。本文探究了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