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在纸媒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张建平
【摘 要】二维码是现阶段实现“纸媒上网”、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最廉价、最便捷、最具操作性的工具,是能够让纸媒飞起来的“魔毯”。但由于观念落后、机制僵化等原因,二维码未能在纸媒上广泛应用。纸媒须在观念上革故鼎新,改造采编发流程,完善考评机制,培养全能型记者,用好新技术,方能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关键词】二维码;媒体融合;流程再造
二维码是一种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在形式上已不局限于黑白方形,各式各样的彩色、异形二维码比比皆是。用户可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扫描二维码,自动运行解码软件,读取相关信息。网址代码也可编制成二维码,作为进入互联网的端口。因此,二维码能够将纸媒与网络紧密联系起来。
10年前,二维码就在一些尝试“触网”的纸媒率先得到应用,读者通过手机等扫描印刷在纸媒上的二维码,就可快速上网,打开相关页面。二维码把纸媒单一的文字、图片的平面、静态阅读延伸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全媒体动态阅读,把纸媒传播形态从二维空间一步推送至三维空间。这一传播形态的创新,为平面纸媒开拓了立体空间。对新闻类报纸而言,新闻报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即使报纸截稿或印刷时间已到,记者仍可以在网络上即时更新信息,持续不断地关注某一新闻事件,把间断性或结果性的传统报道方式演进为连续不断的过程性报道,让读者持续关注,从而使纸媒因有了网络而产生受众粘度。
二维码解决了传统纸媒与互联网关联的技术瓶颈,是连接纸媒与互联网的桥梁,是促使纸媒转型发展的最便捷的渠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最具可行性的手段。是可与读者(用户)即时互动的工具,也是让读者(用户)分享信息、传播给更多受众的最轻松的方式。
既然二维码对于纸媒有诸多好处,但是为什么在实际应用中并未风生水起、大行其道呢?一些纸媒新闻版面上除了该报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二维码外,鲜见与新闻报道相关的二维码应用。报纸并未把二维码作为工具,引导读者上网扩展阅读、扩散传播。对于这些报纸来说,报是报、网是网,依旧是两张皮,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融合发展。
细细推究,有这样一些原因,阻碍了二维码在纸媒上的应用。
(一)观念落后,抱残守缺
沿袭多年的纸媒运行管理机制有强大的惯性,即使新媒体势如潮水、纸媒生存空间受到打压、“媒体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纸媒仍无动于衷。或在形式上推出了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媒体,但在管理运行方式上仍照搬纸媒老一套,不敢打破纸媒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不敢针对既有的采、编、发环节动大手术进行改造,以适应全媒体崛起的新格局。有些领导受干部任期制度的影响,自身有短期意识、“维稳”心态,干几年就想升任更高职务,对推动媒体改革、实施全媒体建设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或是不愿意改革创新,不愿触动既得利益。
(二)画地为牢,部门局限
纸媒办官网,大多为形势所迫;手机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推出,也都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姑且试试。新兴媒体有哪些特性、优势、用户需求、运行规则,与纸媒如何衔接、融合?则交给网络或新媒体部门去揣摩。多年运行的纸媒形成一套结构较严密的采编流程,新媒体机构成立后,与旧有机构、流程衔接困难,于是只好将纸媒的内容照搬转移到网络新媒体,成为纸媒的电子版,造成“新媒体不新”的尴尬。由于新媒体机构与纸媒采编机构平行,在内容采编制作上各行其是,纸媒与新媒体的互动、纸媒向新媒体的延伸等融合效果难以实现。即便大家都认识到包括二维码在内的互动手段的好处,但由于部门、体制的壁垒,都不愿越雷池一步,宁可按老套路完成自己区段内的工作,画地为牢,自我囚禁。
(三)新闻不新,记者难为
对于纸媒尤其是地方党报,有些会议消息、领导活动报道,记者在为纸媒写文字消息外,虽也可拍摄现场图片、短视频发送到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上即时发布,但由于报道本身新闻性不强、内容单薄,难以做深做大。有些部门信息、工作动态也不具新闻性,记者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二维码在此类报道中应用价值不大。
(四)综合性强,采编费力
有主题深度、有新闻现场、有丰富的链接内容、有延伸阅读的空间、有引发讨论的话题,这类新闻综合性强、信息量大,可以同时以文字、图片、音视频呈现。但现场采访工作量大,记者需同时完成图片、音视频,并需迅速撰写文字,快速上线,即时发布。继而深入实际采访,在文字上谋篇布局,综合现场图片、音视频材料,配以相关链接,完成一篇有现场感、有深度的报道。在报纸有限的版面上发表文字图片的同时,把更多内容的新媒体平台网址生成二维码,在纸媒上提示“扫描二维码可获取更多资讯”,让读者延伸阅读。
这样的报道要求记者既要有文字采写能力,又要有摄影摄像技术,还要会使用图片、音视频编辑软件,这不是每个记者都能胜任的。虽然一些纸媒打出“全媒体采编”的口号,但对于相当数量的记者来说,并没有从单打一的文字或摄影记者的角色向全媒体转型。记者能力的短板有时也成为二维码实际运用的绊脚石。
(五)考核呆板,机制落后
影响记者主动进行“全媒体”采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落后的考评机制。纸媒多年来形成一套较成熟的考评办法,对记者在纸媒上发布的文字图片,按一定的质量标准,评定等级,给予相应的分数;但现阶段大部分纸媒单位对记者在新媒体发稿无统一、合理的考评机制。记者稿件同时被纸媒和新媒体采用,往往把记者在新媒体上的发布视为“转载”而不予加分,即使记者在纸媒上发布的仅仅是文字而在新媒体上有更多的内容。有的在新媒体上发稿只是象征性地给点分。记者多干不能多得,工作量不被承认,全媒体采访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落后的考评机制拖了媒体改革的后腿。
二维码是现阶段“纸媒上网”、融合发展的最廉价、最便捷、最具操作性的工具,是能够让纸媒飞起来的“魔毯”。纸媒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魔毯”载着纸媒飞起来。
(一)观念革故鼎新
面对新媒体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纸媒必须锐意改革。纸媒最主要的收入是广告,如今商家越来越青睐新媒体,甚至自办微信等做自助式营销,导致纸媒广告收入每况愈下。纸媒要按行业运行规律实行专业化管理,改变传统观念。
(二)科学设置机构
一些纸媒的部门机构设置已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有些媒体已尝试采编大部门制,设采访中心、编辑中心等。编辑中心是“中央厨房”,集中各类媒体的编辑,对采访中心发至编辑平台稿件,各取所需,审核编发,这有利于提高发稿效率,满足受众的多媒体需求。
(三)改造采编发流程
纸媒传统的采、编、发流程是封闭式的一条龙作业,在全媒体时代已不适宜。纸媒须升级全媒体采编系统,打造开放式的编辑平台,一个新闻素材,多种媒体使用。探索、实施适应全媒体的采编发流程,同时注意应用二维码等工具,加强媒体间的联系与互动。
(四)完善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直接关系到媒体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具有导向作用。纸媒现有评稿办法偏主观性,读者不能参与,缺少数据支撑。应根据采编难度、媒体采用量,用户阅读量、点评量、转发量等全形态媒体传播效果,制定考评办法,实施正向激励。
(五)培养全能型记者
新的媒体生态决定记者必须是通晓采、写、摄、编技术的全能型人才。记者除了能写会拍,还须主动学习新材料新科技,掌握音频、视频的拍摄技术,必要时做“出镜记者”,现场直播报道,以适应全媒体报道的需要。
在衡量纸媒人是否理解新兴媒体、是否善用新科技、如何看待新老媒体融合发展方面,二维码是一个试金石。纸媒人必须先在思想上转型,再在实践中转型,切实让纸媒与新媒体真正融合起来,互相借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东等.二维码技术与广电媒体应用现状[J].广播电视信息,2016(2).
[2]杨钰.传统纸媒的二维码技术运用[J].电子商务,2015(8).
[3]黄敬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二维码应用刍议[J].新闻世界,2014(7).
[4]孙振雷.二维码:纸媒发展的新机遇[J].编辑之友,2014(6).
[5]陈欣文.二维码给纸媒带来了什么[J].新闻实践,2011(6).
(作者单位:蚌埠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数字出版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

    李红伟<br />
    摘 要 数字出版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产物,已经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对大众的思想、精神和社会的道德、文化影响巨

  • 1949年以来澳大利亚重要作家作

    【摘 要】 澳大利亚文学在其四个发展阶段分别出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作家和经典作品。1949年后,我国的翻译界、出版界对澳大利亚文学

  • 论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

    【摘 要】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表现了新的特点,也面临新的问题。新闻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要尝试打破壁垒,强化学生全媒体技能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