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当代价值
李成林
[摘 要]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43-1846年间的著作中,集中的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并依次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些经典论述为他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经典著作;人的本质思想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7-0018-05
人的本质问题在哲学史上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止的核心议题,马克思也非常地关注这一问题。马克思最初对人关注的视角来自于前人的认识,但是马克思发现,在现实社会中,人除了受天上的神统治之外,还受地上的神的统治,像商品、货币、生产关系等等,时刻压迫着个人的自由。人类的解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应该把人从世俗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和剥削制度中解放出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从批判到建构、从应然到实然的发展过程,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走向现实政治经济的研究,从精神领域转移到人的现实生活。这一过程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马克思经典著作中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在1842年1月至1843年3月31日主编《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已经开始察觉到经济因素和物质关系对社会现实状况的影响,并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称《批判》)彻底摆脱了黑格尔哲学,且初步确立了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理解。
在《批判》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主客体关系的“再次颠倒”作为理论武器,否定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就像“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1]马克思在《批判》中,以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引出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现实思考,并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特质。马克思通过对宗教以及德国现实的批判,暴露出现实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矛盾,并将批判的对象指向了德国的政治制度,提出“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9的目标,以及实现一个具有时代高度的、以人的彻底解放为尺度的彻底革命的历史任务。“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观点,展现出马克思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思想的雏形。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96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的第一个界定。自由自觉的劳动并不是单纯的活动,而是人的价值的外化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发生着主体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4]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究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异化劳动现象的分析进行的。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论述,马克思厘清了劳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特殊作用,从而在源头上回答了人的本质问题。
在《手稿》中,马克思探究了私有制制度下人的存在不可能是自由自在的状态。而人想要达到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就必须扬弃异化以实现共产主义,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5]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虽然提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9但是对于人的本质的构成问题却并未作出回答。在人学发展史中,费尔巴哈是第一个探讨这个问题的人。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类”,即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性。费尔巴哈说,“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呢?对这个问题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这就是人生存的目的”。[6]
1843年,费尔巴哈在著作中系统阐述了他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而赫斯在其《金钱的本质》一文中表达了“生产和交往规定了人的本质,而金钱不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和赫斯的观点中得到启发,试图运用政治经济学知识对社会物质关系领域进行解剖。可以说,《手稿》中“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结论就是对上述二人“人的本质”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45其次,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界为人类的目的服务,逐渐实现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再次,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分析,揭示了劳动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中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个人所从事的勞动,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3]122最后,《手稿》中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具有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界间的劳动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实践的统一。因此,马克思所指的劳动具有实践性、社会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征。所以,“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可以概括为“人的本质是劳动”。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称《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深刻而全面地对人的本质做了最经典的论述,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定义不仅仅是批判费尔巴哈后的反思,也是对《手稿》中人的本质观的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视为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手段,而在《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劳动概念,认为,正是在人具有劳动属性的基础上、由人与人之间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如果说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那么“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概括了人与人的区别。[7]
在《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再次挖掘了现实关系中的人。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8]在马克思观点里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由实践活动编织的社会关系网中谈论的人才是活生生的人、现实的人、有意义的人。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本质的系统阐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称《形态》)是《提纲》一文内容的全面展开,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其唯物史观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集中表述。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更立体、全面地论证了《提纲》中的“人的本质”思想,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67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29因此,作为历史起点的有生命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的自然条件、物质交流、劳动生产之中的个体存在。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人每天进行必要的劳动,发展物质生产,获得生存条件,这些活动都是出于肉体组织的需要并随之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了解历史首先要着手了解现实的人,所谓现实,就是处在各种关系中的面对自然和社会所呈现的存在方式和所从事的活动。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历史的主体既不是某种实体的集合体,也不是人的抽象“类”的概念,正是由于重视了“现实的个人”,对于历史的研究从具体历史事件的直观性上升到有血有肉、真实自然上来,同时也把人的作用凸显了出来,使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成为可能。
《形态》中多次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具体化为一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之所以现实,就是因为它“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在这里,马克思为自己“现实的人”的观点找到了立足点。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9]
关注人的本质思想,最终是要寻求人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追求的便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共产主义社会。早在中學时期,马克思就在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谈及青年择业最重要的标准是为人类谋幸福,由此树立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实现人的最终解放的目标。随后在与阿·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1-2期合刊上,他通过人的解放展望了人类生活的前景。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又解读了政治解放的含义,并指出无产阶级摆脱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解放与彻底废除私有制进而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解放是不能等同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伟大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在《手稿》中,马克思利用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实现人的解放要从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着手。在《形态》中,他从社会角度、个人角度考察了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不受社会分工、不受职业限制的自由全面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通过一系列著作,马克思逐渐充实丰富了人的解放思想。
“尽管人们可以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把马克思的学说分述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0]人的解放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从哲学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改变人的本体论分裂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把否定人类现存状况、建立人类获得解放的理想社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从政治经济学方面来讲,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兴盛与衰落都与追逐资本和利润、无限压榨劳动者的私有制有关,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后废除私有,实行公有,正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步骤。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来讲,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终极目标,而这一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围绕着人的解放这一历史命题,深入阐明人的社会本质,系统展示人的发展方向,积极寻求人的解放道路,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辨证统一,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统一,“这种统一性就表现在它们各自从不同层面,对人的解放的理论追求和价值承诺上。可以说,人的解放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11]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价值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9]我们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新时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对人的本质认识更加全面,对人民价值地位的把握更加深刻,对人民的关心和关怀更加具体、系统。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亲民、爱民、惜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其内涵从抽象到具体,体现了我党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观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境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指导原则,能够充分体现出党的行动宗旨及发展方向,这与党的性质密切联系,说明我们党的价值追求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想人民所想、思人民所思,真正为人民办实事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党97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党始终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一刻也没有偏离。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其目的就是一个: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可以说,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利益而展开的,党的价值取向及性质促使其行动纲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始终如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论断既遵循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路线,又揭示了我党长期执政的实践经验,从三个维度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即体察民情、保障民生、发扬民主。
1.体察民情。民情不仅是指人民群众的心情、愿望,还包括他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执政者需要了解民情、挖掘民意。不体察民情就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领导干部应该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让人民有真真正正的获得感。政治之所向必须以民众之所望为基础,而民众之所望必须得深入群众中去体察。以体察到的民情民意作向导而制定出的方针政策才是好的方针政策,只有体察民情,我们才能制定出合乎国情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避免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避免了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避免了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避免了人與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2.保障民生。保障民生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富民”是落实人学思想的重要表现,重视民生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具有重要价值。第一,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前进动力。”[13]第二,始终坚持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14]第三,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力图实现共同富裕。“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要解决好教育、医疗等老大难问题。第四,始终坚持打击贪污腐败,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办实事的能力。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并多次告诫党员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何而来、为谁而用等重要问题。[15]
3.发扬民主。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当然,在我国最具特色的就是协商民主制度,它的落实与否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否。只有实现合理正当的利益,人民群众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1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4.
[5]李净.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03).
[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7]郑冬芳,王宏波.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J].教学与研究,2009,(02):91-9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5.
[10]孙正聿.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2,(1).
[11]乔翔.人的解放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主线[J].理论学习,2008,(3).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14]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369.
[16]刘丹丹.论习近平的民心政治观[J].党史党建,2017,(01).
责任编辑 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