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城中的生命意识

    【摘 要】 黄永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最为醒目的标志是其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生命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景观,二是生死观——对死亡的积极表达。朱雀城独特而丰沛的生命意识表现,源自作者对生命认识、体悟的悲悯情怀和哲理深思。

    【关 键 词】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生命意识

    【作者单位】王玉凝,安徽教育出版社。

    生命意识是生命主体对生命存在及其价值进行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体认与感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黄永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以黄永玉的故乡湘西为创作原型,结合他80多年的人生经历,细致地描写了一系列人事、风俗、情景。朱雀城最为醒目的标志是其强烈的生命意识。

    《清明上河图》式的朱雀城有丰富的生命景观,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街一景、一人一物无不丰富多彩。这些景观构成的主体是一群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人,他们是朱雀城生命景观中绚烂的一抹。一是文武兼备。外人对朱雀城有一种难解印象——诗人式的强盗,强盗式的诗人,文武兼备是朱雀城人的普遍特征。二是雅俗共赏。朱雀城塑造了一个文人群体,他们吟诗作赋、粗话连篇,集大雅大俗于一身。一雅一俗,让朱雀城人的生命充满诗意而又洒脱。三是常变相合。朱雀城人时而正常,时而疯癫,他们的生命虽有所缺憾,但也因天赋异禀而发光发彩。朱雀城中的物往往被作者赋予形象思维、生命形态乃至思想感情。万物有灵,作者笔下这些具有生命的物,甚至比人更加美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感情,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对笔下的生命,作者大多保持尊重与礼赞。朱雀城中,不管是人还是动植物,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不管是残缺的还是健康的,在作者看来,它们都是宇宙秩序中的必然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朱雀城中,作者以平等的姿态来体察其笔下的人和物。在这里,人与物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平行对等关系;万物不是人主观情感投射的物象,而是和人一样的客观存在。

    如果说生命观是生命意识的一个维度,那么,与这些丰富的生命景观同步呈现的是另一个维度——生死观。在作者看来,万物有生必有死。朱雀城中也有生命接二连三地消逝,当这些美好的生命一一逝去时,死亡成为一个无法躲避、必须直面的问题。朱雀城人直面死亡的态度是坦然的。死亡给他们带来的恐惧是有限的,悲伤和痛苦也是有限的。

    朱雀城几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死得都很得体。比如,孙姑公死了,“递烟杆过去,孙姑公没有响动了,安安靜静、带着浅笑那么闭了眼睛”;云路、大满满死了亲爹不但不难过,反而比平常显得更有精神;“姑婆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认识过人生的死活规律”;刘三老死得很从容,写了几行大字,然后唱高腔,唱着唱着就没有了,老太婆也没见戚容;中了七枪的田三老弯下了腰,慢慢站起来,回到家里告诉守屋的老婆娘,欠哪笔钱要还,哪笔账要收,“一口气讲完话,不哼哼,笑一笑,死了”;等等。尤其那些靠朱雀城山水养大的老者,他们曾走出朱雀城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对死亡的态度,最能代表朱雀城人的生命意识,也最能体现作者的死亡观。对朱雀城人而言,老也不是一种消极表达。老不仅是对生理年龄的形容,还象征着朱雀城人古老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自古有之且不断延续。由老到死,生命不是消极地就此完结,而是转化为一种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在朱雀城中世代相传。朱雀城人对死不是一种消极认识,而是坦然面对,“正面迎接生死命运”。

    正如宗白华指出的,“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来表现生命,而给与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确实,朱雀城人独特而丰沛的生命意识表现,正源自作者对生命认识、体悟的悲悯情怀和哲理深思。

相关文章!
  •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的转型分

    陈晨<br />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快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媒介融合的浪潮又给传统媒体带

  • 如何做好军事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韩玄<br />
    【摘要】本文从掌握新闻写作技巧、把握宣传重点、做好新闻采访、培养新闻敏感和反复修改稿件五个方面,结合具体新闻实践工作,谈

  •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移动电台商业

    赵石榴<br />
    摘 要 以喜马拉雅FM为代表的移动电台搭乘知识经济的红利,通过打造音频生态圈,初步形成了软、硬件共同驱动的完整产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