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机械的技术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杨向东 张素霞
摘 要:水稻插秧机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机型,能够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完成繁杂的工作,水稻插秧机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水田的生产效率,且有利于水稻品质的提升。通过对水稻插秧机技术现状的研究与分析,总结了现阶段水稻插秧机的技术问题和相关制约因素。
关键词:水稻插秧机;技术;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S223.91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9.11.094
我国的水稻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水稻都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均以人力插秧实现,导致水稻的插秧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旱田机械装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水田的相关栽培和收获也得到了重点的研究与开发,水稻插秧机做为水稻栽培的主力机型,近年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水稻插秧机相对于传统人工作业秧苗更加整齐均匀,有利于水稻生长过程中资源的均匀分配,同时机插秧以其高效、稳定的作业性能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1 水稻插秧机技术现状
水稻插秧机的研究与推广为我国水稻的栽培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更为水稻的优质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合作经营模式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面积的水田生产更适合于先进水稻插秧机的使用。我国的水稻插秧机的技术研究,根据不同的区域具备自身的特点,结合日本韩国等先进机型,逐渐发展出了自主研究特点。
目前,我国的插秧机技术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很多插秧机的应用在技术和可靠性上都较为落后,自主研制的高速水稻插秧机不仅在插秧质量和可靠程度上不及发达国家的先进机型,且因制造成本高、市场售价也普便偏高,影响了先进机型的应用与发展。仅管如此,我国的插秧机技术,在众多专业研究人员的努力下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以近年来着力研究的宽窄行插秧机为例,通过我国技术人员的研究,宽窄行插秧机实现了抗倒伏和预防病虫害的功能,并能够在保持原有育秧技术和秧箱结构的情况下,完成宽窄行插秧的技术要求。这些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将是我国未来水稻插秧机发展的技術依托。
2 现阶段水稻插秧机的技术问题
我国现阶段应用于水田插秧的机械装备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独轮乘坐式插秧机、手扶步进式插秧机以及高速乘坐式插秧机。
2.1 传统插秧机械的技术问题
现阶段独轮乘坐式插秧机和手扶步进式插秧机应用相对较多,一是由于这两类机械的应用和推广时间较长,二是由于购置成本较低,但这两类机械也都存在着各自的技术问题。独轮乘坐式插秧机由于缺少仿型功能,在作业过程应适应能力不强,工作可靠性不足,当田间耕地质量不佳时,常出现漏插秧问题,导致作业后需要人工补插,影响了实际的工作质量。手扶步进式插秧机属于半自动化机械,多应用于耕地型条件不好的水田使用,存在着劳动强度大、作业速度慢、舒适性差、稳定性不好等缺点,且由于发动机的设计位置普便偏低,常出现因发动机进水而产生故障,影响生产进程的问题。
2.2 新式插秧机械的技术问题
现阶段我国自主研制的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技术相对先进,但关键技术多来自于国外引进,缺乏自主创新性,且由于功能较多,操作十分复杂,众多的控制挡杆及复杂的操作面板增加了控制的难度,使用人员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熟练操作要求,且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的能耗较大,在使用过程中费用较高。
3 机械插秧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缺乏成熟的育秧技术
育秧技术一直是水稻插秧作业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育秧技术需要先进的育秧设备与合理的农艺技术相结合,仅管现阶段我国的农民多具备丰富的水稻栽培经验,但绝大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理解,导致出现水稻种植人员不懂机械育秧知识,从而影响水稻秧苗培育的实际质量。
3.2 缺乏有效的推广途径
现阶段水稻插秧机械的推广与普及主要依靠于市场销售与农机推广部门宣传与推荐,因技术含量的不断升高,水稻插秧机的售价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国家的购置补贴增长速度较慢,在一定程序上降低了水稻插秧机先进机型的推广速度。
3.3 缺乏统一的农艺技术
现阶段的水稻栽培不同地区的农艺差别很大,就种植而言,采用插秧、抛秧、直播技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导致机械插秧技术的普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3.4 缺乏专业服务组织
先进的插秧机械属于复杂的农业机械设备,其操作和使用的难度很大,加之插秧机的不规范作业很难创造应有的经济效益,这限制了插秧机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在高额的售价和复杂的操作面前,要使插秧机普及到水田农区的家家户户是不能现实的,因此,插秧机的作业应以专业化的服务组织为基础,而现阶段,专门从事与水稻插秧机作业有关的人员十分有限,这限制了插秧机技术的快速、广泛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的水稻生产要实现全程机械化道路是十分艰难的,但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这需要水稻机械技术研究人员、生产厂家、农机推广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