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没你想象中的那么快
马军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沟通;耐心
晚上,我正在家里看书,接到了一位学生妈妈的电话,她哭哭啼啼地说:“马老师,你能给我的孩子打个电话吗?他和他的爸爸吵架,跑了。我给他打电话让他回来,他就是不回来,能听到孩子哭得很伤心。他现在感冒还没好,今晚的针还没打,外面这么冷,孩子身体肯定受不了。您要打电话,别让孩子知道我让您打的,因为孩子爱面子,如果他知道您知道他在家和爸爸吵架了,可能情绪会更不好。”
孩子和爸爸吵架,情绪很激动,所以一气之下就躲在外面不回来了,这是很多孩子会出现的反应。我询问了原因,了解到大体情况是这样的:孩子上完厕所,没关灯,被爸爸看见,爸爸抱怨孩子浪费不节俭,孩子反驳了爸爸几句,爸爸就动手打了孩子,孩子就跑出了家门。
当务之急就是让孩子先回家。按他妈妈的意思,我与孩子联系,还不能让孩子知道我已经知道他和爸爸吵架的事,我思索了片刻只能用迂回战术给男孩发了一个短信:“××,我是马老师,这段时间感觉你表现很好,加油!你发烧好了吗?最近天冷,注意保暖。做完作业早点休息,注意身体。”这段文字是对他的鼓励和关心,人在悲伤的时候,会因为感到温暖,改变自己固执的念头。大约20分钟,他妈妈发短信说:“马老师,××回家了,谢谢!”
这个案例中,爸爸和孩子的争执是因为爸爸感觉孩子没有节约意识,抱怨孩子引起的。其实孩子的节约习惯,不是一两次说教或发火就能养成的,这需要家长平时的细心教育,甚至是孩子某一次深刻的体验才能促使孩子具有节约的习惯。比如,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用电紧迫的情况,感觉到电资源的可贵,即使父母不用提醒,孩子也会有节约电资源的意识。所以,孩子的成长没你想象的那么快,有时候真的需要我们家长静待花开。但是父母往往心急,控制不住情绪,和孩子发生不必要的冲突,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记得一次中午,我炒了女儿爱吃的辣椒炒肉。女儿不一会就把所有的肉挑拣吃光了,馒头几乎没吃。妻子看到后很生气地对女儿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馋,吃东西一点也不顾人,不知道给爸爸妈妈留点,真是不懂事。”
由于我对女儿的长期熏陶,女儿并没有强烈地回击妻子,但是很不高兴地说了一句:“谁让你们炒得这么少来着?”如果换一个孩子可能就生气不吃饭了或与父母争吵。
事后,我与妻子交流:“孩子把自己喜欢吃得菜吃光,对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事。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不要因为他们的一些行为,就上纲上线地批评指责。”妻子接受了我的观点。晚饭,我做了土豆片炒辣子鸡,女儿又是对鸡肉情有独钟。
我对女儿说:“我不反对你吃肉,我反对光吃肉,不合理膳食。爸爸喜欢吃带着鸡肉味的土豆片和辣椒,你喜欢吃肉就吃吧,但是别忘了吃点土豆片。”
我相信慢慢地女儿会接受合理膳食的观点。我相信等女儿长大了,她一定会明白我喜欢吃土豆片和辣椒是为了能让她多吃点鸡肉。我相信在女儿脑海中一定会留下一幅温暖而美丽的画面,那就是爸爸把她爱吃的鸡肉留给了她。将来的某一天,她肯定会想着我的温暖和关爱,这温暖和关爱会让她心中装着别人。
在我脑海中就有一幅美丽的画面。小时候,家里穷,经常吃不饱,所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听见母鸡下蛋,我就会偷偷地捡起来,把生鸡蛋喝了。外婆知道我有这个习惯,就把鸡蛋给我攒着。每次去外婆家,外婆就会把鸡蛋拿出来让我喝。外婆虽然神经不好,经常发病,但是因为外婆有鸡蛋总给我留着,所以我一点也不害怕外婆发病。外婆有鸡蛋想着我的举动,也给我种下了关爱他人的种子。所以我现在总能想着别人的好,有颗感恩的心。但是当时我就想着自己享用鸡蛋,没想到让外婆也尝一尝。我的感恩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我的一位同学自从有了孩子,就没上过班,可以说为了孩子操碎了心。但是孩子有时并不领情,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还和她打闹。家长一度也很伤心,抱怨孩子不懂事。但是孩子初中毕业上了中专之后,有了很大变化。在元旦前一天发给她的短信,让我这位同学感动地哭得稀里哗啦。短信内容如下:
妈妈,明天就是元旦,今天晚上提前给您发个短信。活了这么多年,我才深深地知道,最爱我的人是您。把无数的思念化作心中无限的祝福,默默地为你祈祷,在新的一年里祝你健康快乐!您常说子女的幸福快乐就是您最好的礼物。今天我把所有的幸福和快乐用“短信包裹”送给您。祝您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平时我经常和您吵嘴,有时还动上了手,直到把您气哭!现在想想很是羞愧。在外地上学的我,不能和爸妈坐在一起看看电视、说说话了,但是心里仍牵挂着你们。您为了我这么多年没上班,现在为了我又去上班了。从有了我,爸爸四处奔波,雨打风吹,扒炭,开大车。不管冬天夏天,有时候我还没睡醒,他就出去干活了,年复一年,很辛苦。祝福爸爸和妈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你看,这个孩子在家里不是很懂事,但是离开父母,在外面求学,就短短的几个月,飞速成长,俨然一个知感恩负责任的男子汉。所以,我们不要在孩子还没有一定阅历的年龄恶语伤害或妄加评论他们。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认知水平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他们的认知特点,大多数孩子真的无法理解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一些社会规则和做人的准则。因此,作为父母,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要对孩子提一些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要求。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要耐着性子,着眼未来,学会等待。孩子的成长没你想象中的那么快。
(作者單位: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唐村中学,济宁,273522)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