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说
“感性工学”和吉布森的“生态认知论”是两套不一样的理论。前者强调用户感性诉求的客观评价,后者注重让每个人都有进入的自由通道,两者从本质上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尊重用户的需求,而非将设计意图强加给用户。通过学习发现,我们对人的需求还很不了解,设计师最需要学习的是了解人。
——高凤麟,设计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技师,研究型创新设计机构——微客设计机构创办人
“在摩拜产品设计团队内部有五条设计准则,其中包括给予用户控制感、内容至上、软件与硬件和环境的结合等五条。每个准则下又会制定一系列更容易执行的方案。比如内容至上,我们在设计时会考虑使用场景,大多时候在户外,那么字体对比度要足够,字号要易读。考虑到国际化,会权衡这个设计在其他语言里会不会不成立,不能对某种语言有过度依赖,否则可能会不兼容。”
——刘尧,摩拜单车产品设计总监
“好的设计师是‘T人才。下面的一竖是我们对本身设计专业的理解是否深刻,比如对设计的流行趋势、材料、工艺的把握,对功能深化的理解,还有审美、工程、材料力学、工程学等等,我们叫专业深度。专业深度随着经验的成长不断增加,看得多思考得多以后,这一竖自然越来越深。那么上面这一横叫做知识的广度,你会发现只懂深度,做不了设计,你只能抄别人,只是一个工匠。你一定要对其他东西有所体会,比如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对哲学的了解,对人文的了解,甚至对天体、物理等等所有学科的了解,尤其是心理学。这样的一个‘T搭起来的时候,设计师才算是合格的设计师。我们未来需要的人才是这种‘T型人才。”
——陈兴博,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坚果品牌首席设计师
手艺的传续,需要双管齐下,有的要完整保留,有的要打散重组,我们愿意做后者。现在的时代求新、求快、求变,手艺要发展,就要跟上节奏。一般工作室未来会继续关注各种手工艺,但是我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打散重组,手艺产品量化的工作上,我们越来越认为,人手的温度可以透过机器传递,而只有人手的解放,才是真正的人性化。
我们会透过“点匠计划”继续和各种手艺发生关系,一部分帮助手艺人建立自己的独立品牌,一部分通过设计转化,全部导入我们唯一一个与全球市场对接的品牌—PIY。从DIY到PIY,从被动的DO到主动的PLAY,PIY是一个强调有趣组装体验的家具品牌,它是家具里的玩具。在PIY,你会找到各种手艺的影子,但是这些产品都是现代的、环保的、平价的,是符合时代审美的“新手艺”。
——沈文蛟,一般工作室创始人、PIY创意总监
“野生设计表面好像很猎奇,很多东西好像很新鲜,其实这些都是它的外表,都不是它的重点。它的重点其实是我们人民群众在漫长的生活的实践里面,总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很实用很务实的生存智慧。我在这里把它说成了设计智慧,其实它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黄河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出版图书《野生设计》
“‘视觉设计师对于一个职业来说是挺空泛的描述,不过人们还在使用这个术语。如今数字已经成为一个应用广泛的媒体,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明白数字空间的可能性。在这个世界里,设计师被分类的方式有很多种,我认为每个设计师为自己找到什么样的位置,这取决于自身,什么适合你的作品风格,以及你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重点不应该放在你的头衔上,无论你自称为视觉,UX,交互式或数字设计师,你需要充分地理解什么是什么,并相应地选择你的路,因为可悲的是:你不会成为数字领域中任意方面的专家。”
FREDNERBY,UI设计师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工作逻辑。我之所以把自己定义为产品情绪规划师,是因为产品情绪规划是我的工作逻辑。在我看来,设计本身只是一个手段,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其实,我们的工作永远都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比如我设计的那块腕表,表面上是因为我被那个阳光的瞬间感动了,但实际上我特别有欲望去传达这种感动,这才是我深层次的目的。我想要把自己的情绪带给身边的朋友或是消费者,在他们的内心有一个还原。如果这个情绪能够很好地还原,那说明我的做法是成功的,是設计这种手段使我成功。”
——袁泽铭,三届奥运会特许商品设计师,THEGUY计师品牌创始人、产品情绪规划师
“我年轻那会儿特别喜欢参赛,也别希望别人认可自己。但设计奖,它是一个综合的评判,总会有个大家都觉得好的作品。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没获奖并不意味着你不行,你没有必要因为几个评委说的话,就觉得你的作品是最差的,毕竟千人千面吗。因为做设计最终看得还是你能不能坚持下,你给你自己的标准是什么,你要有自己价值观和设计的方法,这是最重要的。”
——何君,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品,GDC17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