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冯芝华++刘青梅

    摘要:格尔木市作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相对较多,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迅速,因各行从各自的经营角度出发,大部分网点均设立在市区,相对于农牧民群众来说,安全便利享受金融服务成为一种奢想。为此,通过调查辖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现状,合理利用现有支付结算资源,了解和掌握辖区农牧民对金融服务业务的需求,以“普惠金融、网络金融、绿色金融”为导向,引导各行结合各自实际切实改善辖区支付结算受理环境,切实将最基础的金融服务覆盖到辖区所有金融服务空白区。

    关键词: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格尔木市总面积近12.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其中常住人口22.7万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共计55个。位于乡镇的营业网点2个,其余营业网点均在市区。截至2016年末,格尔木市已经建成了相对完备的支付结算系统。全市金融机构56个营业网点全部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可以随时办理跨行业务,跨行支付系统接入比率为100%。

    一、业务现状

    (一)银行账户开立及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情况

    1.银行账户开立情况

    格尔木市所有营业网点均开通了《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账户远程核准影像管理系统》,其中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在乡镇设立的2家分支机构,极大方便了农村地区结算账户的开立及使用。同时2个网点也接入了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为农牧民使用二代身份证办理个人结算业务提供了便利。针对辖区金融机构账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格尔木市支行对辖区各银行机构支付结算、账户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对辖区账户专管员进行了账户专管员业务测试,要求其建立了账户专管员管理台账,对提升辖区账户管理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截至2016年末,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累计101.48万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0632户。

    2.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情况

    近年来,格尔木市各家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拓展非现金支付渠道,非现金支付工具呈现多样化。

    传统银行卡业务规模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末,格尔木地区共布放ATM机180台,POS机4686台,发展特约商户4227户;办理银行卡100.57万张,其中借记卡94万张,信用卡6.57万张;银行卡业务累计1678.09万笔,金额979.10亿元;票据业务27.62万笔,金额213.28亿元。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逐步普及。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现场调研、集中宣传培训、召开推进会等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地区各金融机构对信用状况良好、财务管理能力较强、纸质票据使用量大、业务电子化水平高的企业开办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极大便利了企业支付结算和融资活动。截至2016年末,辖区共签发电子商业汇票1笔,金额230万元;承兑电子商业汇票41笔,金额9938万元。

    3.支付受理渠道建设情况

    在人民银行大力推动、各家商业银行积极配合下,格尔木市支付受理渠道建设迅速发展。

    一是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氛围良好。强化与政府的沟通,统一思想认识,确定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标准、鼓励创新”的金融IC卡行业合作原则,促进金融IC卡应用与公交车、出租车、医院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充分融合。

    二是金融IC卡非接触受理商圈逐步扩大。以点带面,力促金融IC卡非接触业务全面开展。

    三是创建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博爱巷、育红巷两条街区作为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进一步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终端机具布放范围,推动地区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

    四是开展银行卡受理市场标准化建设工作。以“普惠金融、网络金融、绿色金融”为导向,以向社会提供安全、快捷、优质的银行卡金融服务为目标,认真做好银行卡支付受理渠道建设工作。

    4.惠农金融服务点开办情况

    辖区共有4个乡镇,21个行政村和21个牧委会,格尔木市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行、中行已在其中的16个行政村建立了“惠农金融服务点”28个。依托惠农金融服务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成立国债服务站、反假货币服务站、征信宣传服务站、金融消费者宣传服务站,通过悬挂条幅、集中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了支付结算、征信、银行卡、信贷、人民币反假等金融知识宣传,以此提升社会基层民众树立良好的基础金融知识理念,提升助农取款服务点的知名度,进而有效开展基础金融服务,深化“惠农金融服务点”建设。

    截至2016年末,格尔木辖区共有惠农金融服务点42家,其中新设并改造升级完成惠农金融服务中心点2家,服务站1家,惠农金融服务点39家,累计产生各类业务18.35万笔,金额25.88亿元,其中:现金取款98.65万笔,金额74.88亿元;转账汇款9.4万笔,金额26.66亿元;代理缴费4.41万笔,金额370.85万元;查询0.33万笔。

    5.新兴支付方式以及农村电商金融的市场需求和应用情况

    近年来,农村对互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大,涉及农牧民的日常生活方面。随着格尔木地区的特色种植业规模的发展,利用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实现商品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有效合一,农民足不出村即可得到购物、支付货款及物流配送等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有较大影响,利用电商平台促进农民的消费升级,是适应当前农村地区供给侧改革趋势的必然。

    目前格尔木地区新兴支付方式主要有手机支付、网上银行支付、电话支付等3种方式,截至2016年末,网上银行累计开户23.29万户,交易量1000.03万笔,金额1950.99億元;手机银行累计开户19.87万户,交易量1378.81万笔,金额178.51亿元;电话银行累计开户8.56万户,交易量34.89万笔,金额1253.28万元。

    6.支付结算金融需求和市场普及情况

    近几年,格尔木市政府响应中央的号召,将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牧户建房补助等惠农惠牧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等方式发放给广大农牧民。受银行营业网点布设的影响,农牧民不得不远赴乡镇甚至市区提取补贴资金。为此,建设全功能助农金融服务点已经成为农牧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银行卡取现、余额查询、转账、交费等基础性、必需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另外,助农金融服务点可以实现村内农资部、商店直接刷卡消费购买农资产品和生活用品,节约了往返乡镇及市区的交通费用,提高了商户的经营效益,服务点商户的销售款还可直接用于当地农牧民的小额取款,降低了商户的经营成本。对服务点商户来说,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声誉,促进营业额的提升,减少商店赊账现象,促使其主动申请加入助农取款服务点。特别是对于留守在农牧区的老年人,助农金融服务网点真正解决了他们外出取款的难题,也使农牧民及时享受政府发放的各项惠农惠牧补贴。

    二、困难和问题

    (一)产品推广应用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政府主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政府对推广应用金融IC卡工作的作用与意义认识还不深,造成沟通协调不顺畅,整体一盘棋的意识没有建立起来,推进工作进展较慢,行业应用没有全面铺开。

    2.公众认知度不足

    公众认知和了解需要一个过程,真正让金融IC卡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电子现金功能,公众了解更少,严重影响了金融IC卡的应用普及。

    3.受理环境不够完善

    受理机具覆盖面不全,有些领域和网点还不能用卡消费;收银员培训不到位,操作技能不熟。

    (二)制约农牧区支付服务需求的因素

    1.较高的成本影响了支付服务机构覆盖面的拓展

    格尔木市地广人稀,平均1平方公里只有2.5人,辖内共有5个牧业村、16个牧委会、牧业人口2628人,最远的牧业村距格尔木市近700公里,户与户之间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流动性大、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设立营业网点入不敷出,影响了金融机构拓展网点的步伐。

    2.农牧民教育水平、知识水平有限,接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观念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惠农惠牧政策的不断深化,财政各项补贴资金均以“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到农牧民手中,农牧民对银行卡的加深,仅停留在借记卡层面。加之农牧区刷卡难、受理环境差、缺乏安全保障等因素,增加了农牧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恐惧感。

    3.缺乏安全用卡知识

    大部分农牧民对于非现金支付工具除转账汇款业务较为熟悉外,对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几乎不了解,农牧区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面临较大障碍。

    4.设点地域半径宽广的现状使服务点设备维护及日常巡检不到位

    收单机构对服务点的巡视检查常流于形式,甚至没有巡检,技术指导和培训不到位,使商户不能100%正确掌握机具功能,部分制度执行不合规。

    (三)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存在一定的困难

    1.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条件的限制,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农业村和牧委会布防POS机、转账电话,给金融机构带来管理上的不便。

    2.金融机构在农牧区提供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面临着投入产出不平衡的问题,影响了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为例,金融机构在投入方面会涉及机具采购、线路布放、监控设备安装等一次性投入,更有商户补贴、现金保障方面的长期持续投入。为了提高服务点商户的积极性,金融机构往往还要给予其一定的补贴,而在产出方面,目前金融机构设立的服务点主要为农牧民提供免费的金融机构本行的结算业务,金融机构目前从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中无直接经济收益,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影响了助农取款服务点持续、健康的发展。

    3.随着助农取款服务点布防力度的加大。一方面需为新设服务点投入各项机具,另一方面还需对原助农服务点的各项机具设备进行维护,维护费用将持续增加,金融机构不仅要承担资金、设备和运营维护等成本,还要承受业务稀少带来的低收益和交通状况等各项风险。

    (四)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

    1.助农取款服务点没有发挥金融知识宣传站应有的作用。助农取款点的人员相关的金融知识知悉度不高,大多数助农服务点的服务仅仅停留在小额取现、查询、转账等基础业务中,没有能力承担反洗钱、支付结算、反假币、征信等金融知识宣传。

    2.金融机构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积极性不高,仅仅是把建立助农取款点当作人民银行布置的任务,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造成农牧民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相关知识认知度不高。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工作建议

    (一)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有效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支付环境

    1.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优惠价格体系,多角度扶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改善和优化。适当降低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手续费标准,推动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促进农村地区现代金融意识和习惯的培育。

    2.制定具有城乡差别、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收费标准,提高农民使用支付工具的积极性。各银行机构和银联公司在农村地区拓展商户时,对农村银行网点在非现金支付结算收费中实行优惠费率。建议银联公司应该按照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对农牧区的POS刷卡消费适当降低费率。

    (二)配备适合农牧区经济发展特点的支付工具

    1.以实现覆盖金融服务空白区为目标,充分发挥电子银行的服务优势,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为农户提供刷卡消费、转账汇款、助农取款、余额查询等支付结算服务,逐步实现村级基础金融全覆盖;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开展手机支付试点工作,向试点地区农户提供账户查询、转账汇款、小额取款、支付缴费等结算服务;

    2.设立便民服务点面对面的为农牧民讲解金融业务,指导他们进行存取款、转账、电话费缴纳等业务操作,缩短农牧民与金融之间的距离 。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金融机构改善支付环境的积极性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资金扶持体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资金扶持的职责。应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资金扶持工作的领导职责,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的补助,以提高相关机构的积极性。

    2.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有针对性地扶持农牧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善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不仅要对金融机构在农牧区设立正规的网点给予扶持,也要对金融机构在乡村政府布放ATM、POS机等自助设备、设立金融服务便民点、开展金融知识宣传等行为给予财政支持。

    3.调动银行机构、政府部门等各方积极性,将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纳入地方建设规划当中,加强金融、财政、税务、工商、电信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支农、惠农工程落到实处。

    (四)加大农牧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

    1.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业务实际,结合农牧民现有知识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让助农取款服务在农牧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农牧民懂得用卡的好处,切实享受到非现金支付工具所带来的便利。

    2.利用农贸集市、助农取款服务点进行支付服务的集中宣传,向农牧民做金融产品、金融服務和结算知识的普及宣传,帮助农牧民提高金融知识,转变支付习惯,接受电子化的便捷支付服务方式。

    3.要营造良好的支付结算环境,做到让农民用卡放心,促使农民主动用卡,自觉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进一步优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格尔木市支行)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弘扬中华文化 重树文化自信

    王顺利2016“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系列活动“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于9月27日在“一带一路”陕西省美术家创作基地(崔振宽美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