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中国:“一带一路”让我们变得更忙了
张凌云
2016年1月28日,从义乌开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首趟中国铁路货运班列,带着伊朗商人哈米的希望与担忧鸣笛启程。15天后,货运班列经过两次换轨抵达德黑兰。
哈米常年住在义乌,如今已是义乌的新市民。和哈米一样,有澳大利亚“第一女儿”之称的陆杰喜、斯洛伐克小伙贝京明、以色列小伙戈兰,都常住中国,他们有的早在“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前来到中国,有的是因为“一带一路”机缘而来到中国。在加快商贸往来的同时,他们还搭桥铺路,为两国之间更多的文化交流、深入往来而忙碌着。
陆杰喜:大牌跨境电商
2015年6月24日,陆杰喜(Jessica ruud)在淘宝天猫国际的澳大利亚特产店上线。
这位前澳洲第一女儿其实很介意被冠以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女儿这一称谓,不过在天猫开店,对网友奉送的广告词:“澳大利亚前总理良心推荐”却欣然接受,对中国通父亲在微博上帮助宣传网店也是会心地一笑。
1981年出生的陆杰喜,算是标准的“白富美”,身材高挑,开朗大方。2005年,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毕业后,主修法律和政治的她先是做了一名律师,并在陆克文竞选总理的团队里助阵。
陆杰喜在澳州还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她以自己帮助父亲竞选总理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她的第一本小说《竞选茹比》。这部在北京完成的书讲的是一个叫茹比的女孩,在金融危机中失去工作,于是做了件完全陌生的事——到澳大利亚当竞选助理。2010年5月,小说出版后曾打进澳大利亚畅销书排行榜,位居第六名!
2007年,陆杰喜与澳籍华人谢若谷结婚。2010年,她跟随在一家投资银行工作的丈夫来到北京,这唤醒了她对儿时胡同里糖葫芦叫卖声的记忆。幼年时,她曾随做外交官的父亲在北京生活过两年。如今夫妻俩在北京、香港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都有家。
2012年,随着女儿谢悦儿出生,陆杰喜就成了流动的母婴商店。每次从澳洲回北京,她都会大包小包地带回很多母婴用品。网店的英文名称Jessicas Suitcase (意为“杰西卡的旅行箱”),灵感就来源于这段难忘的经历。
陆杰喜说,那段时间,她一直想如果在中国就能买到澳洲的东西多好呀。2014年9月,陆杰喜出任了澳大利亚有机协会“形象大使”,也希望帮助澳洲有机食品打入中国市场。于是,她决定开一家贸易公司。
得知“第一女儿”要做澳洲跨境电商创始人,阿里巴巴的工作人员还把陆杰喜邀请到杭州总部,请她出任公司旗下天猫上的澳洲商品的宣传形象大使,但她婉拒了。她说,自己喜欢享受那种和中国母亲一起分享好东西的感觉。做跨境电商,能给很多母亲和孩子带来健康和快乐,还能将自己国家的高质量商品带到中国,这让她感到自豪。
其实在天猫当掌柜之前,陆杰喜还借父亲的光,当面向阿里巴巴的大当家马云请教开店事宜。她回忆说:“当父亲有一次无意中说起他将在北京与马云见面时,我从来没有那么激动地跟父亲说,请一定带上我一起去。”
2015年4月28日晚9点多钟,陆杰喜见到了马云,说了自己要在天猫国际开店的想法。马云告诉她,“这种生意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如果你做这一行,就必须让你的顾客信任你。顾客是第一位的。”偶像的话,后来成为天猫店主陆杰喜的生意信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陆杰喜说:“对于马云,我有一种追星族似的崇拜,他太酷了!我当时真的特别想见到他。”
据统计,陆杰喜的“澳宝包”开业当天,流量就超过6万,一些热门商品如木瓜膏、有机婴儿食品的销售量让澳大利亚的厂商都感到震惊。
陆杰喜深得马云的真传,非常珍惜中国买家对她的信任。她声明Jessica's Suitcase坚持只推荐最好、最澳洲的产品,并坚持店铺内只售卖自己亲自使用过的产品,对产品质量会严格地把关。
过去一年里,陆杰喜穿梭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与16家不同品牌的澳洲厂商谈合作。她说:“我们有很清晰的目标,希望和供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很多人都在做澳洲代购,而我们要做的是直接和厂商对接。”
记者了解到,陆杰喜的网店引发了轰动效应。上线后,消息在淘宝头条阅读量即刻高达20万。在她没做任何宣传和媒体采访的情况下,30多家媒体就开始争相报道。开业第二天,更是有CCTV-3的《第一时间》栏目来独家采访。上线一周,浏览量就破百万,两个月内,淘宝关键词“陆杰喜”的搜索量也逐日激增,大获关注。
“在澳大利亚,我们只有2300万人口,和上海的人口差不多,我们的市场很小。”陆杰喜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脚步加快,两国互通更加便利,这个小窗口将给双方带来想不到的惊喜。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6月8日,中国驻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总领馆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举办“一带一路”与澳大利亚北部昆州大开发对接论坛。昆士兰州副州长杰琪·特拉德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对中澳合作的重要意义,相信“一带一路”将为昆士兰州引进投资带来巨大机遇。
陆杰喜跨境电商的版图也开始扩张。2015年10月15日,陆杰喜又在京东全球购开旗舰店,她说自己比较喜欢京东的购物模式。
记者还了解到,由著名导演顾筠制作的大型公益纪录片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片名未定),9月底即将在央视播出。在一段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片子中,陆杰喜是接受采访的主人公之一。
哈米:名气响亮的伊朗客商
首列义乌发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国际货运班列成功抵达,身在义乌的哈米觉得轻松了许多。他曾对采访的《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我关心的是,货物在德黑兰出关是否顺利。如一路顺畅,我会选择采取铁路运输方式。”
伊朗地处欧亚大陆中心,素有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伊朗处在中转站位置,中国任何连接东亚至欧洲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和通讯网络,都将使伊朗受益。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六年保持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按照中伊双方协定,此后每个月都将有一趟货运班列抵达伊朗。而且按照计划,伊朗不会是这条铁路的终点,货运班列的轨道将继续延伸,最终到达欧洲。哈米兴奋地说,物流时间比过去30天缩短了一半,这让在中国经商13年的他变得更忙碌了。
48岁的哈米在义乌是人气大叔,健硕俊朗、阅历丰富,能说波斯语、中文、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日语和法语等8种语言,如今还能听懂义乌方言。
哈米20岁时离开家乡德黑兰,先后在马来西亚科伦坡、日本东京、中国的香港、北京等城市读书、工作。18年前,和一位北京姑娘在日本相恋结婚。 2003年,两人回到北京寻求发展。
后来,哈米到义乌做生意,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说,这就是一种缘分,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和伊朗间的友好关系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而义乌则是其中较活跃的地区。
如今,伊朗所在的中东地区对义乌小商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伊朗已是义乌第五大出口对象国。2015年,往来义乌的伊朗客商就有20901人,还有近4000名来自中东各国的客商常驻义乌,已投资设立180多家外资企业。
哈米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也是义乌伊朗商人的主心骨。在义乌的伊朗商人,小到买电话卡,大到开公司办手续都会找到哈米,请他给拿主意。
哈米还是所住社区的红人。他的家在义乌的江东区鸡鸣山社区,这里是一个小型的国际社会。每周总有那么一两天晚上7点之后,哈米会跟一些外国志愿者及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社区内巡查。
哈米把一部分外国友人组织起来参加社区活动,还担负起了社区巡查员的角色。他不仅被授予“社区十佳志愿者”、“义务消防志愿者”等荣誉,还被特聘为“社区议事会成员”,他提出外国人在中国的保险问题也已经妥善解决。
哈米说,能参加社区活动,不只是为改善社区的安全和卫生环境尽一份力,还因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交很多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很多人想要帮助别人,但是没有这个机会。社区给我这个机会了,我当然会很珍惜。这让我学会了很多,尤其是关爱别人,这是我从中国人身上学到的。”
对成立了义乌市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并拥有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哈米非常骄傲。但他仍记得,那是2007年,按照当时的规定,外国人是不能单独在中国开公司的。他为了在义乌开公司,前前后后跑了整整8个月时间。在北京、杭州、金华、义乌四地奔走了多次之后,终于拿到了营业执照。
而如今,义乌作为我国惟一一个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市,降低了外商注册企业门槛,为外商提供灵活便捷的采购和报关程序。哈米说,现在注册公司只要符合条件,最快只需一周时间。不管是办事处还是办公司,只要是资料齐全,很快就能办下来,工作签证也是40天就能全部搞定。
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哈米已在迪拜、伊朗、法国和中国的北京、广州、杭州建立了多家分公司。在媒体的报道中,现在哈米仅地面砖一项业务,每个月就要向伊朗国内发出50个集装箱。
哈米说,随着生意圈不断扩大,货物运输的成本对公司效益好坏有很大的影响。他介绍,以前在义乌市场采购小商品后,先要通过陆路方式将货物运到宁波港。之后,通过海运方式运输,货物运到伊朗南部港口阿巴斯后,再通过陆路方式运到德黑兰。由于途中多次转运,一批货物从义乌运到德黑兰,至少需要30天。
偶尔的突发状况,则会让他措手不及。他记得那是5年前,海运方面安全有问题,波斯湾走不通了,就考虑走铁路。但那个时候“一带一路”还没有推出,其他国家的铁路和中国的铁路不对接,走铁路费用很高。海运,近一个月的航程,时间长风险高。
近年来,义乌市开始打造国际贸易体制机制创新区和全球新兴市场经贸合作区,探索新丝绸之路通关协作机制,以实现国际铁路专列与口岸海关间的无缝对接。
随着从义乌往返马德里的“义新欧”铁路开通,义乌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班列也实现常态化运行。义乌机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及国际集装箱陆海联运等多种联运模式,让义乌形成了网点最齐全、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大物流。
看着厚厚一叠的公司一个星期的走货单,哈米很高兴:“丝路经济带的开通,让公司贸易范围扩大了。”
哈米对记者说:“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中国发展的速度让我按照老样子跟不上。我一直在学习外贸方面,看能不能在中国开小工厂。以前考虑怎么把中国的货出口到伊朗就可以赚钱。现在觉得中国做这么多产品,肯定会有很多原材料不够。接下来会从国外引进铁矿石等原材料,然后在中国加工再出口。所以这几年进口方面也在做,以后会越来越好。”
戈兰:以色列小伙在海口
2012年,戈兰辞去令人羡慕的在荷兰大使馆的工作来到中国。与大多数外国人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北上广等大城市,却来到了海口。
他说,很多外国人去北京上海,他不想去,因为那边很多人都会说英语。他想要有一个纯粹的中国环境,做一个地道中国人。当他在地图上看见一个岛,就决定到海南去了。
为了尽快掌握汉语,戈兰白天在语言学校学中文,晚上在路边和大家斗地主、打麻将、喝老爸茶。3个月后,戈兰就学会了说普通话,不时还会冒出几句海南方言。
戈兰定居在海南,并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友文”。大家都喜欢这个“长着老外脸,说着中国话”的外国小伙儿。为了让朋友了解中国,他经常通过微信朋友圈,晒晒海口的风土人情。
在海南的以色列人不多,有着在大使馆工作经历的友文,想做海南与以色列之间的桥梁。有一段时间,他穿行在各个机场和会场间,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积极奔走。
2013年,经过戈兰多方努力,海口市与以色列莫丁·马卡宾·卢特市签署了友好协议书。莫丁·马卡宾·卢特市是以色列一个新兴城市,高科技产业发达,重视发展对外交往,是以色列政界人士、产业精英的聚集之地。
同年,中国-以色列高科技论坛首次落户三亚,戈兰也因此获得海南省政府颁发的友谊奖——“椰岛奖”。那天,他把自己的照片发在了朋友圈,并称自己是“海口人”。他希望自己能做海南民间的外交大使。
戈兰已在海口最具南洋风情的骑楼老街上开了一家公司。这里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点。2014年11月,戈兰在这里筹办了“中以文化周”。站在一幅幅展示中国和以色列历史文化的照片前,他用流利的中文向往来的参观者介绍,还不忘通过微信向朋友发送文化周的盛况。在他看来,中以两国之间的文化有很大的共融性,中以文化活动周不仅是文化交流,更是中以人民心与心的交流。
戈兰说:“‘一带一路可以带给很多国家工作机会,经济机会,高科技机会,不同的国家应当一起合作,一起受益。”
贝京明:斯洛伐克形象代表
贝京明是个帅帅的斯洛伐克小伙子,虽然来到中国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他显然已经爱上了这里。
“没有一带一路,就没有斯洛伐克常年展馆,也就没有我做这个进口商品了。”2015年6月,宁波举办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时,贝京明来到中国,筹备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常年展中的斯洛伐克馆。他被选为展会的斯洛伐克形象代表。
谁知这一来,他就不再走了。
贝京明跟中国很有缘分。大学时,他学的是中文和跨文化交流专业,在此期间,他还曾在重庆的西南大学当过一年交流生,后来又攻读了汉学专业硕士。准备到中国之前,他还在斯洛伐克的华为分公司从事文职工作。
贝京明身上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中国元素——中国女婿。他娶了一位南京姑娘做太太。曾在斯洛伐克孔子学院支教的妻子,如今是他生意上的好帮手。
贝京明希望把中东欧的好东西卖到中国,但棘手的问题却不少。他说,“很多中东欧的企业对中国市场非常感兴趣,但不知道如何与中国企业对接。”
此外,斯洛伐克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无法做整个中国市场的推广,一是没有渠道,二是推广成本太高。但听说要在中国打市场,斯洛伐克的企业虽然拿不出广告费,却非常积极地做配合工作。在贝京明看来,众多中小企业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贝京明说:“最近斯洛伐克比较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宁波,作为斯洛伐克到中国新的门口》。这意味着斯洛伐克人对这种概念越来越了解,一些厂家或供应商对这个概念认可度高了。”
展会让贝京明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他决定做自己的生意:把斯洛伐克的好产品卖到中国来。
贝京明介绍说,他打算引进的两种产品,一个是解酒的醒乐饮料,一个是睡眠饮料,都是天然的、有特殊功能的饮品。他还想做一些比较传统的产品。
贝京明表示,自己不单单是一个生意人,还要担负城市交流的责任,发挥桥梁作用。除了做进口产品外,他还想做一些其他交流活动,比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