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核心素养下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夏伦和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让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和积极的价值导向,但如何落实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本人根据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梳理我校办学之路与特有的学校精神,以及我校近十年来课程的设置情况,提出顺势而为:建构高效、科学的育人课程体系,思考课程构建,探索以“理想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来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建构?探索落实

    前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于2016年9月发布,其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和积极的价值导向。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解决了长期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三大方面、六大素養、十八个基本点,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个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完整教育体系。它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教育实践、教育评价三个方面来落实,实现从“评价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到“引领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念与实践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下面,我就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建设的点滴思考与初步探索做一梳理与总结。

    一、梳理学校办学之路与特有的学校精神

    肥西县防虎学校始建于1975年,经历三次易名与整合,到2006年,学校定为现名。学校依山而建,环境优。校园从山脚到山顶共分为六个平台,由五个台阶连接,浑然一体,顺势而为,自成特色。我把它运用于教育,暗含符合规律办学,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建构符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和课程体系。

    防虎学校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凝炼出的“厚重、包容、严谨、认真”的学校精神影响了一代代防虎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学校都充满感情。学校包含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是完整意义上的十二年一贯制。周边五个社区的孩子的教育大都在防虎学校完成。学校还拥有乡村少年宫一所,开设舞蹈、葫芦丝、书法、手工、戏曲、朗读、足球等活动课程,满足了孩子们的各种需求。

    二、梳理学校的课程现状

    我们梳理学校近十年来课程的设置情况,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兴趣课程:以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特长来发掘学生的兴趣特长。

    处于这一阶段的课程,更准确地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般没有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看似课程很多,但这些活动与课程之间基本没有关联。开设或取消一门课程,都是根据学校或教师的便利而定,随意性很大。另外,随着学校创建发展,特色项目陆续介入,不断地增加课程,传统项目又不舍得丢弃,导致学校课程越来越多,学校、老师为活动而活动。这样的课程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集中而深刻的体验,反而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支离破碎。

    第二阶段为领航课程:育人目标体系下的课程建构设置符合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科拓展型课程。

    经过几年的课程探索,老师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开设这一课程?这一课程开设的功能是什么?学校开始架构多维的课程目标,涵盖范围很广——民族意识、生命价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等,力图使课程围绕这些目标去开设,学校的课程开始显现个性色彩。这一阶段课程看上去似乎很有逻辑,主体课程、枝叶课程齐全,但课程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后继的课程结构往往又不能支撑这些目标,所以形成主体课程和枝叶课程“两张皮”。如何将课程与育人目标更大程度地联结起来,值得我们思考。

    第三阶段为整合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统化,三者有机整合,深度融合,建立高效、科学的课程体系。

    这一阶段是我们目前思考并着手实施的课程变革。我们认真对九年级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和特点等进行研究,对原有课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程架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核心素养四者之间有效链接。

    三、顺势而为:建构高效、科学的育人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似乎只要开发若干课程,教育就会因之而改变。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教育部门和学校都纷纷思考并着手建设学校课程,许多课程被开发出来,但这些课程和课程规划,有的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能保证育人的质量。

    作为校长,我认为课程构建首要的标准不是文本的完善或课程的数量,而应考虑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否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提供了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本校学生群体特定素养的课程。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确保课程品质的课程开发三个核心标准:首先,课程设计要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其次,课程开设要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课程框架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结;再次,课程质量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根据实际与长期的办学思路,形成理想教育的办学理念,即理想课程体系、理想学生素养、理想教师团队、理想校园文化、理想家长素质、理想学校环境。所有这些教育理念的实施,理想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理想教育的核心环节。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对学校文化梳理的过程中,抓住课程建设这一精髓,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对原有课程进行扬弃,建立“理想课程”体系,从六个维度对这一课程体系进行解读,即理想的身体素质、理想的人文底蕴、理想的科学素养、理想的审美情怀、理想的创新精神、理想的道德情怀。

    围绕六大理想课程理念,我们对原有课程进行审视与挖掘,构建1+1素养课程模式。即一门国家或地方课程加一门选修课程,依托乡村少年宫,将少年宫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1.课程板块

    (1)理想的身体素质:体育+足球

    (2)理想的人文底蕴:语文+朗读与书法

    (3)理想的科学素养:数理化+航模

    (4)理想的审美情怀:音乐与美术+戏曲与舞蹈

    (5)理想的创新精神:地生+综合实践

    (6)理想的道德情怀:政史+传统文化教育

    2.课程框架

    根据以上六个板块,我们将课程设计按照课程门类分为三个层级依次阶梯推进,根据每一名学生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让学生都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基础类:严格按国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完成基础类课程,注重“三维目标”落实。特长类:我们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和提高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发体现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将特色办学思想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研究类:我们围绕体现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研究型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更需要跨学科整合,同时体现德育的渗透与泛化。

    四、特色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合肥市戏曲教育传承基地、朗读者基地是我校推动的“一宫二特”的学生素质提升平台。我们根据学生特点按低、中、高学段,分别安排活动性主题、知识性主题、研究性主题。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通过活动课程的开设,从最低层次的学唱开始,培养学生兴趣。知识性主题活动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传唱、诵读的基础上,让参与学生获得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戏曲诵读知识,培养学生感恩、爱国、明理、诚信等品德意识。研究性主题活动主要在初中生中展开,让每个参与主题研究的学生通过上网学习、采访、阅读、合作研究等不同途经,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孝老爱亲、家园情怀。戏曲传唱、朗读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的一举手、一抬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无不彰显戏曲文化、朗读文化所带来的精神风貌。

    我们的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我们正着手将课程建设与教师成长进行有效链接,以教师发展带动课程建设,力图将校本课程植入国家课程,确保课程实施普遍化、常态化、科学化,统整课程架构,确保课程质量,回应家长、社会对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养的课程期待。

    责任编辑:丁?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