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出版文化的特点探析

【摘 要】 纵观中国印刷史,北宋处于极为关键的时期,北宋时期的雕版印刷业日趋成熟,刻书之多、规模之大、流通之广,不但前所未有,与明清亦不遑多让,为后世出版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此繁盛的出版业让宋代出版文化呈现以下特点:出版目的鲜明且分工明确,设有专门的出版机构和较为严格的审查制度,用墨装帧十分考究且校刊精准,重视印品销售和官版图书的版权保护。
【关 键 词】北宋出版;雕版印刷;专业机构;版权保护
【作者单位】杜希,重庆工商大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2.013
自人类掌握图文以来,图书的制作与生产均在不断进步和改良,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与运用便是明证,并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平民化,让人类文明发展得更加迅速。纸张最早出现在汉代时期,且因价格低廉,逐渐取代了原有的简、帛。魏晋南北朝以后,为了加快佛典的传播速度以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然而在隋唐年间,这项技术处于草创时期,印品粗糙,一时难以满足精英阶层对图书质量的要求,但因制作简便且成本较低,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到了五代时期,政府便开始运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儒家经籍,推行教化。时至北宋,雕版印刷术成为生产图书的主流。纵观中国印刷史,北宋处于极为关键的时期,当时的雕版印刷业日趋成熟,刻书之多、规模之大、流通之广,不但前所未有,與明清亦不遑多让,为后世出版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将宋代文明成就推上历史新高峰。一、出版目的鲜明且分工明确
与一般商品不同,图书作为一种凝结了人类智慧的载体,具有传播文明、引导人类行为等多项功能。因此,出版人虽有销量上的经济考虑,但也受到知识良知和文化责任的驱使,从而抱持某些特殊的出版目的。这点就充分体现在北宋的出版文化中,其中重要的出版目的有以下五项。
1. 宣传儒学。自汉代以来,儒学便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北宋朝廷推崇文教,大力宣扬儒学,具体表现为政府主持出版各类经籍史册。据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统计,北宋时期出版的经部典籍有四十种,正史书籍十九种,数量可观[1]。同时为了羽翼经训,辅助识书,也出版了不少字书、韵书及子部书籍。
2. 重视民生。北宋初年,为了安定民生和恢复社会秩序,政府优先出版各种法令文书、医药典籍和劝农书刊,如《四时纂要》《齐民要术》《土牛经》《画龙祈雨法》等。
3. 尊重信仰。北宋统治者认为宗教信仰有利于政治稳定,所以出版了大量佛道书籍,例如,赵匡胤遣使监雕《开宝藏》;赵光义设立印经院校译佛书,并出版《崇宁万寿大藏》和《毗卢藏》;赵恒曾下旨校定道藏等。
4. 尊贤敬长。崇敬祖先、师长、名宦、乡贤等,出版他们的著作。比如,元丰八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刻《阙里世系》,宣扬祖德;绍圣年间,程颐门人刊印《明道先生墓表》;宣和四年,吉州公使库雕刊其乡贤欧阳修《六一居士传》等。
5. 日常备用。北宋时期除了印行书籍,也出版了不少民间日用物品,比如司天监选编日历,以劝农时;政府出版朝报,倡导政令;镂印戒谍,方便出家僧尼持用;印卖钟馗像、门神、桃枝、桃符贴壁纸,专供民俗年节使用等。
北宋出版的印制品由政府与民间分工合作。北宋朝廷提倡文教,社会读书之风大盛,遂出版图书需求大增,但政府又无力全部承担,故需借助民间出版机构。其分工合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委托民间雕版,二是政府放权给民间出版部分图书。北宋时期,河南、浙江、四川、福建四地被誉为四大刻书中心,长期聚集大量优秀刻工,因而被政府视为支持国家出版工作的重地,比如,宋太祖开宝四年曾派高品、张从信前往四川成都主持开雕《大藏经》五千余卷;宋太宗以后,四川又承雕造《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千卷大型类书。另外,由于政府无法独立承担日渐繁重的出版任务,因此仅选择一部分重要书籍出版,而次要的图书或由中央提供定本,或任由地方官及民间自由印行。比如,嘉祐三年建宁府雕印《建康实录》;熙宁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印《外台秘要方》等。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出版和审查
为了提升出版物质量,北宋政府设立专门的出版机构负责各类图书的编刊和审查。例如,国子监下设“印书钱印所”,负责印行政府颁发的各种书籍;太史司下设“印历所”掌印历书之事;翰林院下设“图书局”,专为版画构图与染色;刑部下设“编敕所”刊行法令书及敕令格式,又设“太医局”专司编印医药图书,以及设“补写所”负责抄录从街市访得的书刊。这些专业机构将编校完成的定稿发送给刻工雕镂,并严格监督,对提升北宋印本品质献力甚多。
为了保证出版物质量,北宋负责出版的部门还严格遴选版样的写绘人才,只录用身具专长的高级人才。据《宋史?赵安仁传》记载:“雍熙二年,(赵安仁)登进士第……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版本,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2]雍熙三年,国子监校刊《说文解字》一书,当时右散骑常侍徐铉因“深明旧史,多识前言”被任命为校勘工作的负责人,书成之后,又因徐氏精于篆、籀书法,故再委任其书写雕造。
除了对出版人才的把关,北宋政府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书稿审查制度。在与北方外族对峙以及国内党争激烈的时期,许多涉及国家机密的敏感诗文容易对朝政时局形成不利的影响,故政府对民间出版物进行必要的审查和管制,开始推行印前样本送审制度,从而造就了北宋时期特殊的出版文化。关于北宋政府审查民间出版品的记录较多,比如,“近代以来,属辞之弊,侈靡滋甚,浮艳相高,忘祖述之大猷,竞雕刻之小技……夫博闻强识,岂可读非圣之书……其古今文集,可以垂范,欲雕印者,委本路转运使选部内文士看详,可者即印本以闻”[3];“神宗熙宁二年闰十一月监察御史张戬上言:‘窃闻近日有奸佞小人,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致有矫撰敕文印卖都市,迄下开封府严行根捉造意、雕、卖之人行遣。”[4]。遭受审查、限制出版的书籍主要因其包含以下内容,即“非圣之书”“肆毁时政之书”“矫撰敕文”“戏亵浮词”“妖言惑众”“讥刺虏事”“泄露军机”“元祐学术”“程文短晷”“不纯先王之道”“不足为人师法”等。审查工作主要由地方官员负责,其工作流程是下禁令、列禁目、奖陈告、毁禁版、追究出版者的直接责任(包括罚款及处杖刑)。纵使北宋建立了图书审查系统,但因人情嗜利之故,亦存在漏网的“问题书籍”。
三、材质讲究和校刊精准
孙毓修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中指出,宋代官版图书纸张坚实,字体清晰,笔法若有欧阳询、虞世南的风度,避讳谨严,对宋版图书的质量予以高度肯定[5]。北宋年间出版业对纸张、笔墨讲究到何种程度?其图文字体是什么风格?图书如何装帧?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少量宋版图书实物来看,宋版图书偏爱唐人楷体印刷,极为重视纸墨材质,装帧精美,书后附加牌记。
宋人印书是否存在字体规范,现已不得而知。刘国钧在《中国书的故事》中指出,宋代刻书所用字体整齐浑朴,有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味道[6]。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在查阅日本现存的北宋刊本图书后,认为“其中八部皆带有欧阳询之书风,另一部则近似褚遂良体”[7]。由此可见,宋人印书喜用唐人字体,以楷书为主,并存在地方性的偏好,如版本学专家常言“四川宗颜、福建学柳、两浙崇欧、江西兼而有之”。
纸、墨作为图书生产的基础材料,材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图书的质量。北宋时期造纸业较为发达,据北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记载:“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麻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海人以苔为纸;浙人以麦茎、稻秆为者脆薄,以麦槁、油藤为之者尤佳。”由此不难看出,北宋时期纸张供给品类较为丰富,出版选择多样,如《开宝藏》选用加蜡的桑皮纸[8],明道二年兵部尚书胡则印施《大悲心陀罗尼经》采用精良的竹纸等。同样,印墨的选用也直接影响到印品的优劣。宋代之前,制墨材料主要是松烟、胶与其他添加物,俗称松烟;宋代后,动植物或矿物油的油烟取代了松烟,名为油烟墨。此物墨色更具光泽,逐渐取代松烟成为印刷材料。史称制墨大家的李廷珪、张遇和潘谷等人均为北宋人,可见当时制墨水准之高。从少数传世的北宋印品来看,其墨质持久,光泽黝黑,亦不难推断北宋印刷用墨极为精良。
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宋元遗书“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这类装帧被称为“蝴蝶装”。当时为了方便书册装帧和使用,于是在每张书叶中间留下书口,谓之中缝。中缝部位再饰以鱼尾、书名、卷次及页码,有时还标示大小、字数及刻工签名。除中缝之外,据现存实物观察,宋版图书的版式大都是左右双栏,刻书行格疏密不等,通常是正文作单行,注文则作双行小字。
唐五代印书时,通常在书后附有简单的刊语或题识,用以标示刻书的时间、出版地或出资人,类似现今的版权页。这类刊语或题识一般用重墨框定,形似碑牌,被学界称为牌记或木记。北宋刻书不但继承这一做法,而且刊记内容增多,交代更加详细。
北宋印书除了讲究材质,还对书刊内容十分负责,力求书中文字精准。为达成这一目标,北宋出版人十分重视校刊工作,其校刊办法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专家校刊。如宋太宗雍熙三年,《说文解字》的传本因讹谬甚多,则令小学专家徐铉负责校正,求其无差错方可出版。二是反复校刊。如宋太宗端拱元年,刻印《礼记正义》时,先由胡迪等五人校勘,又命纪自成等七人重校,李至等详校。三是严禁错漏书籍出版。如宋真宗咸平三年十月诏“选官详校《三国志》《晋书》《唐书》……五年校毕,送国子监镂版”,后来因为《唐书》浅谬疏略,不准印行。四是校定版样。如宋仁宗天圣年间,国子监将定本《文选》送三馆雕印,为慎重起见,又命黄鉴、公孙觉等再次校對。五是追究校勘责任。北宋出版刊物时通常将校勘的姓名印于书上,如淳化年间刊本《毛诗正义》后附载“勘官承奉郎守大理评事臣秦奭”“详勘官登仕郎守将作监丞臣尹文化”“朝请郎守国子学丞臣刘弼再校”等人之衔名。四、重视销售与版权保护
图书出版虽然存在少量非营利的现象,但大多数都是为了营利,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才能使图书出版事业长久发展。北宋的印刷出版业因商业利益的驱动而呈现繁盛的局面,且不论绝大多数的民间出版是为了商业利益,即使是政府出版也存在求利的行为。熙宁年间,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曾设立“国子监卖书库官”一职,主要负责售卖监本书籍。从一些不完整的记录来看,北宋国子监通常会采用以下三种营销策略。
1. 迎合市场需求,出版畅销书籍。北宋朝廷推行文教,尊崇儒学,并以熟读儒家经典作为开科取士的条件,经史书籍成为图书市场的主流。因此,国子监续印五代监本诸经之后,又加以精校重刊,并附印诸经义疏和各类史籍。另外,为了提升民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国子监还会优先出版字书、韵书;为了发展农牧业,政府定期出版诸如《齐民要术》《四时纂要》《土牛经》《农田敕》等技术类书籍,供应市场需求。
2. 低价售卖,扩大销路。北宋国子监出版的印刷品不仅校勘精良、雕印精美,而且字疏本大,方便阅读,已臻“物美”之境,倘若能降低售价,定当大受欢迎。天禧五年,有国子监官员提议抬高印品的售价,宋真宗却批示:“此固非为利也,政欲文字流布耳。”不难推想,宋真宗也是通晓低价营销的策略的。另外,北宋政府曾因大字本的印品成本太高而出版小字本,但又因阅读不便、影响销路,最终决定印刷中字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六)曾引吕陶《纪闻》载:“嘉祐、治平年间鬻书者为监本字大难售,巾箱又字小有不便,遂别刻一本不大不小,谓之中书《五经》,读者竞买。”不难发现,北宋出版坚持低廉和实用并重的原则。
3. 外包销售,重视版权保护。国子监出版书籍不仅存在政治目的,还有扩增财源的经济目的,极为重视印品的销售。为了售卖出更多的书籍,国子监不得不委托地方政府和民间商行促销,类似现代的出版社寄售行为。例如,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九月十五日规定:“国学见印经书,降付诸路出卖,计纲读领,所有价钱于军资库送纳。”宋哲宗也曾于元祐三年八月一日令浙路所代刊印的小字本医书,广行印造,许民间请买,仍送诸路出卖。在外包销售过程中,北宋政府也极为重视版权的保护,禁止官编官印的书籍由民间印售,如宋仁宗于景祐三年秋七月丁亥,禁民间私印编敕、刑书。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
[2]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司仪祖整理. 宋大诏令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徐松.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57.
[5]孙毓修. 中国雕版源流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刘国钧. 中国书的故事[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7]长泽规矩也. 关于刊本汉籍之字样[M]//[日]长泽规矩也. 长泽规矩也著作集. 东京:汲古书院,1982.
[8]潘吉星. 中国造纸技术史稿[M]. 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