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成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袁夏华
摘 要:本文对“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时代特色,提出混合式教学思路、灵活的作业形式、多维度教学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更多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增强创意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构成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0 引言
“构成基础”是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3个板块。“构成基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经由香港设计界,逐步进入内地。20世纪80年代,“构成基础”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舞台美术等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构成基础”课堂应结合时代特色,对其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增强其综合能力,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设计实践。
1 “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式单一
“构成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除了训练学生的抽象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外,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还应承担起引导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兴趣、拓宽专业设计视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导,不能深入把握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身特长创意发挥,学生难以理解模块化的理论知识背后与专业设计实践之间的联系。
1.2 作业形式缺乏新意
如今,“构成基础”这门课的作业形式大多数以手绘完成,但长期采取这种形式会导致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熟练绘画技法与完善绘画工艺上,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缺少对设计思维的培养。抽象的作业训练不能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不易理解平时训练与未来专业设计间的联系,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
1.3 师生交流互动形式单调
丰富的互动形式有助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传统课堂以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互动,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下也缺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与机会,可能错过创意思维的碰撞。随着科技的发展,即时通信工具层出不穷,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应与时俱进,灵活应用当代通信工具打开师生互动渠道。
2 “构成基础”课程改革形式
2.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1)引入即时通信工具的创新实践。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师生沟通渠道单一问题且信息分享不便等问题,教师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可以随时随地在群聊里面向学生推荐最新设计相关资讯。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构成基础理论知识与设计之间产生联想,也可较快地打开新生的设计视野。教师可在群聊里面发放各项通知与注意事项,学生也可在群中向老师提问,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给的教学反馈,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2)引入教学辅助软件的创新实践。教师可在“构成基础”课程中利用云班课信息化平台的签到功能,快速完成学生考勤工作,从而更好地管理班级,既便捷又省时。利用其发送学习通知与上传教学资源的功能,把课堂相关的教学材料上传至云班课平台,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好預习和复习工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该平台发起课堂互动投票,手机摇一摇随机提问等功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利用其学习记录跟踪与教学评价功能,学生利用云班课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经验值,老师可以通过软件经验值多少观测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积极查阅资料从而获得较高经验值的学生,给予一定课程分数奖励,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经验值较低的学生,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思想沟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3)引入课下调研、课堂分享的教学方式。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设计网站,并培养学生养成每天浏览设计资讯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去参观美术馆,设计展览等并做好拍照等相关记录。课堂上定期给出时间,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大家相互分享自己的外出学习经验以及网络学习成果,并结合构成基础理论知识展开讨论。教师给予分享的学生一定分数奖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摄影能力、演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进而使学生获得自信,热爱学习生活。
2.2 灵活多变的作业形式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作业形式往往以手绘为主来完成训练,这种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应用建立联系。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种作业的形式来丰富教学。
(1)图片形式。作业还可以用多种形式与方法呈现,如采用计算机、手机软件来进行构成形式的训练。学生在创作一个图形后,可以在手机软件中快速地对该图形进行重复处理,完成基本重复构成训练。改变原始图形的比例、位置、方向等尝试再次重复,可以得到多种意想不到的重复效果;可以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思考上,而不是单纯的绘画技术上,提升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可以将软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导成图片格式,提交电子档或打印版,以供老师上课讲评。
(2)剪贴画形式。利用生活中的旧报纸、旧衣物、塑料袋、树叶、果壳等各类材料,代替传统的颜料进行拼贴完成构成作业,可以有效提升作业趣味性,在搜集和运用不同材料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创新意识。
(3)设计实践形式。将作业形式与设计应用相结合。在做色彩混合的练习时,可以用制作彩色陀螺玩具的形式,通过旋转的陀螺,使学生理解色彩混合知识。做半立体练习时,可以用设计半立体贺卡的形式来呈现作业,引发学生的情感表现。在立体构成学习阶段,可以在传统的构成形式上加上灯效,结合专业特点,如安排基础灯具的设计应用作业,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设计热情高涨,从而增强创造力。
(4)PPT汇报形式。通过观察,拍照记录生活中的点、线、面,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研等多种形式,搜集相关设计案例,分析其所运用的构成中的设计原理与知识,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学生仔细认真地去体会构成原理,并相互学习,增强各项能力。
2.3 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形式
除了平时作业成绩与考试成绩以外,教师应该加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具体可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以及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核。
在学习态度考核方面,对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课下能够主动去参观艺术设计展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汇报的学生,给予一定分数奖励。这种方法可以为渴望进步的学生制造机会,帮助其树立专业自信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综合素养考核方面,对在PPT汇报过程中声音洪亮、条理清晰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这样做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课下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讲能力。灵活的作业形式背后,需要更多的艺术技法支撑,对于能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资源自主学习某项艺术技法或工艺技法并在作业中运用的学生,教师可以请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技法的分享。这有利于其他学生感受艺术设计的魅力、生活的美好,帮助大家提升审美以及艺术综合素养。
3 结语
“构成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基础。教师要理解和把握“构成基础”课程的设计目标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结合课程特点引导教学变革,将极大地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华锋.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09):116-118.
[2] 刘逸,陈思思,王丽娟.基于构成原理的创新教学促进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包装,2018,33(01):109-111.
[3] 朱逢丹.传统手绘教学与现代电脑教学的比较研究——以《构成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