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业教育院校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
芦娟
【摘 要】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重要载体,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主要场所,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本文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社企协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拓展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85-01
一、我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
在社会需求推动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根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调研,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规模方面已居世界之首。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其良性发展迫切需要校方面向社会、企业和市场,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上更加“接地气”,实训基地则是进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平台。
近年来,在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的职业院校广泛地建立实训基地、实训部或实训中心,配备有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专职教师或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以及国内外引进的专业实训设备,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内通过参加实训锻炼或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解企业的生产环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同育人。然而,近年来各大职业院校虽已深刻认识到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并加大投入,但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社企共建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导致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潜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提升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职业院校综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实训基地是为广大的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岗位的适应性训练、搭建专业技能培训的舞台。学生能够在“干中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尽早地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会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专业优势选择合作企业,邀请该专业或领域的企业家前来授课,从而体现该校的办学特色。在这种“一站式”的教学和培训方式下,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入学开始就能受到各方面的熏陶,通过几年的学习和生活,能熟悉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掌握所需技能,毕业后能迅速地与社会“接轨”。
(三)实训基地能够很好地实现产教结合
实训基地不仅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的综合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还承担着促进产教结合的重要社会功能。我国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通依靠的是“引进来”,即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或熟练的技术工人到实训基地兼职讲课或进行生产培训,实际上只发挥了实训基地功能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走出去”的功能尚未得到各大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与企业一起开发实践课程,将职业院校师资的科研能力和企业工程师的实践水平相结合,甚至还可以利用实训基地为企业的员工进行拓展训练,形成产教结合的“双赢”局面,将实习、培训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三、提升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的举措
(一)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实训基地的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的教育模式取得成功的基石和保障。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认真考虑修订并完善现有的教学大纲,将职业技能等融入实训教材,或充分借鉴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力量,与职业院校教师一起编写教材和课程,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融入当地的产业发展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是职业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其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实训基地只有融入地方的重点产业,培养的人才方能适应市场,从而充分实现实训基地功能的社会化。只有实训基地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师资力量的配置围绕地方产业调整或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嫁接”作用,为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多方协作,共同提高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如果想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地方政府出台大量政策、拨付资金,支持职业院校共同兴建产业园、科教园,鼓励知名企业的研发、生产,实现培训基地向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转移,这就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向外拓展”提供了契机,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借助多方力量夯实基地建设,拓展职业院校与社会合作的领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