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还是为了阅读
【摘 要】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形式。人类的阅读一直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普及、变化、进步,理解、认知、传播成为人类阅读的目的和过程。出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不管技术如何发展,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载体,出版机构作为内容提供者的身份永远不会变。因此,编辑工作的实质就是选择,出版的实质就是提供。我们提倡知识服务,就是要为社会、为读者提供选择的服务——选择作者、选择内容、选择精品。
【关 键 词】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吴培华,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这句话出现在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不同,此次表达由 “倡导”升级为“大力推动”,我们能清楚地感觉到国家推进全民阅读的态度、力度、强度的重大变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全民阅读长效机制建设工程”这一任务,要求建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建设“书香社会指标体系”,更是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层面描绘出全民阅读的发展蓝图,并且制定了实现这一蓝图的具体路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跨界融合推进全民阅读,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类的文明时代是在阅读中发展的
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形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自从人类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阅读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行为。阅读的定义强调人类通过视觉获取各种信息符号,再经过大脑知觉加工理解其中意义,进而实现对信息的认知与传播。应该说,这就是人类阅读的本质。人类的阅读一直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普及、变化、进步,理解、认知、传播成为人类阅读的目的和过程。
1. 阅读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
文化是社会、国家的精神命脉,自从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阅读就成为国民修养的标志,成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倡导阅读就是要营造无处不在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建立健全全民阅读长效机制,培养国民的阅读习惯。建设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4月2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图书馆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目的所在。看看全民阅读的调查数据,我们也许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据统计,2013年我们的近邻韩国人均阅读图书11本,日本人均阅读图书40本,以色列人均阅读图书64本,其中占人口80%的犹太人人均阅读图书68本。而我国国民2013年人均閱读图书仅为4.77本(2014年为4.56本,2015年为4.58本),其中还包括孩子书包里的课本,这大家都心知肚明。可以这样说,当一个民族做到人人爱阅读、家家户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国民素质也就自然提高了。在这个意义上,把阅读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是可以成立的。
2.阅读是一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阅读是文明的标志,对一个国家、社会来说如此,对作为社会最小细胞的人来说,亦如此。今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疯传一条微信,爱读书的女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精致而优雅,可以让我们懂得做人的责任与担当。
阅读是一件十分私人化、个性化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不同的水分和养料,阅读本身,就是生命的真正礼赞。
“阅读让我们的心灵贴近母语,贴近中国文化,贴近大地山川,贴近岁月苍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懂得做人的责任和担当。阅读是一个人真正的修炼,是一个民族久远的竞争力,阅读让我们有了一颗柔软而温暖的心,有了精神的飞扬和灵魂的穿越,让我们有了更高贵的生命尊严,让我们这个民族走向崇高,让我们内儒外道、内方外圆。阅读会改变我们和世界相遇的态度,让我们乐观、开阔、理性、天真,阅读给我们有沸血的肝胆和看云的闲情。”(选自董一菲《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一段优美的文字,把阅读的功能和效用表达得淋漓尽致。成长史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读书使人明智,读书让每个人的成长获益匪浅。
3.阅读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原动力
有阅读就有出版,出版就必须要有阅读,出版与阅读唇齿相依。一部编辑出版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阅读活动的发展史。出版的对象始终是内容, 内容为王始终是出版不变的主题。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载体如何变化,出版行业始终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这一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基于此,内容既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又是阅读者所期待、追求的目标。
出版好书,不仅是出版者的使命,也是读者所期盼的。因为优秀的读物可以带给社会、带给读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秀读物的出版需要编辑的选择、把关,把作者个人化的作品转化为社会化的公开出版物。编辑劳动成果还体现在他能否找到读者,将优秀的出版物与目标读者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出版的功用。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阅读是出版的原动力。
也正是这个原因,今天的出版社对营销推广格外重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编辑不仅要选择好的作者,出版更多精品力作,而且要为这些精品力作寻找适合的读者。“响鼓不用重锤”“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今天已经不是真理。因此,编辑必须充当出版物与读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出版物的第一读者,而且必须成为阅读活动的第一推广者。
显然,出版的发展和繁荣,必须有阅读对象的支撑与捧场,但由于我国目前人民生活水平的局限,精神文化产品还没有成为生活消费的必需品,人均年消费图书4.77本,与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极不相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领域的消费水平也必然会提高。可以设想,假如我国人均购书量(不管是纸质出版物还是新媒介出版物)翻一番(也就是10本),那就是增加65亿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阅读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原动力。
二、跨界融合是为了更有效地阅读
阅读分不同载体的阅读,如数字阅读、传统阅读;分不同形式的阅读,如专业阅读、全民阅读;分不同目的的阅读,如感性阅读、理性阅读,分不同性质的阅读,如自主阅读、强制阅读。在今天,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涌现,出版实现了跨界融合,阅读不再是单一的模式,也不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可以随时反馈、随时互动,阅读变得更便捷、更多样、更有效也更有趣。
1.技术融合给阅读带来新体验
(1)阅读方式的多样性。数字时代,阅读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它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实现从单一媒介阅读到全媒介阅读,从纸媒阅读到手机阅读;它可以通过声音传达的方式,实现从无声阅读到有声阅读;它可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实现从静态阅读到动态阅读,通过音频和视频激发读者兴趣。同一内容的不同媒体形态、不同阅读方式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与兴趣。
(2)阅读内容的丰富性。数字时代可以对阅读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海量的阅读资源集聚在互联网平台,古今中外、文史哲、理工医,无所不包;关联内容立体呈现,参考文献实现超链接,内容的丰富性无与伦比。
(3)阅读内容的个性化。有了网络阅读平台,可以实现精准有效的阅读传递。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场景自由选择,可以是网络冲浪型随意浏览,也可以是互动阅读型,还可以是寻找资料型,利用网络资源满足自己的求知需求。
(4)与阅读者的互动性。网络阅读相较于传统纸质阅读,具有文本开放互动、流动快速的优点。网络给制作者和阅读者提供了直接的交互平台,完全没有时空限制,阅读者之间可以随时留言、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交流彼此间的阅读体验。
2.数字化阅读的局限
然而,数字阅读也存在明显局限,过度的社交和快节奏的生活使消费阅读、功利阅读广为流行。
(1)浅阅读流行。一是以网络媒介为主要介质,配合移动终端的阅读,往往以“短小轻薄”的文字、众多图片、煽动性的标题出现在阅读者视野里;二是当“读图”与“读屏”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阅读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过度地将游戏化、娱乐化作为阅读的目的,快速、快感、快扔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征。
(2)碎片化阅读虽然提高了阅读效率,但是缺乏对逻辑思维过程的认知,让人担忧。因为碎片化阅读只是一种点对点的吸收,缺乏整体性、逻辑性,长此以往,会影响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影响思维的整体性,从而弱化读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其分析判断的准确性。对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学生来说,如何掌握有批判意识的信息搜寻技能,将成为数字时代阅读的一个重要研究課题。
在数字时代,快餐化的阅读内容和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肢解了阅读原有的严肃性,浅阅读成为常态。阅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数字阅读暴露了它最大的弊端。标题党盛行,文字表达不求锤炼斟酌,只求简单易懂或追逐网络新词吸引眼球。如2016年某个运动员随口说的 “洪荒之力”风靡一时,在网络被疯狂追捧,在一切场合被不恰当无节制地使用,几乎达到泛滥的程度。类似这种昙花一现的网络流行词汇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汉语的规范性。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尤其是对青少年阅读者。数字阅读终端的普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种新的疾病——视频显示终端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眼痛、眼干涩、头痛以及肩背酸痛、四肢关节麻木、精力不集中等,这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一个可怕的公害。美国超过80%的网民不同程度患有这些症状,中国的情况可能更糟。这个情况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3.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
阅读需要倡导,需要指导,需要阵地,需要氛围,图书馆就是阅读的公共阵地,也是营造社会阅读氛围的公共阵地。近代以来,图书馆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和知识传播的中心,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尤其是城市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为现代文明的建设和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我国图书馆建设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颇为明显的。在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1座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平均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公共图书馆。1993—2012年,美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外借量20年间增长了23%,同期,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到馆人次上升了22.5%。因此,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我国还任重而道远。要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要建成真正的书香社会,必须把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并且落到实处。
特别是互联网兴起后,图书馆的功能将从图书聚合逐步转向阅读聚合,为读者提供与图书有关但又不局限于图书的服务。图书馆必须与现代科技结合,为深度阅读提供更广泛的资源和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借助文献数据库、电子书、缩微胶片、影像数据库等,为更多的读者提供远程服务。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图书馆建设还存在瓶颈,譬如资金、场地、宣传、阅读指导等。目前尽管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提倡图书馆阅读,但是倡议的成分大,措施少,缺乏保障性,诸多问题亟须解决,诸如资金的问题、阅读资源即内容的选择问题、阅读推广效果的评估机制问题、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的问题、创新阅读推广的服务模式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图书馆建设、图书馆阅读的推进将会困难重重。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新需求也对出版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图书及其周边资源的数据化、更多的标签响应搜索与聚合,出版社、书店、图书馆应在全民阅读活动中通力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出版机构作为内容提供者的身份永远不变
出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而传播的对象正是内容。不管技术如何发展,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载体,出版机构作为内容提供者的身份永远不会变。因此,编辑工作的实质就是选择,出版的实质就是提供。我们提倡知识服务,就是要为社会、为读者提供选择的服务——选择作者、选择内容、选择精品。
1.全民阅读需要更多的精品
阅读有多种方式,我们倡导全民阅读,尤其要提倡研究性阅读、学习性阅读。这种阅读应该兼具知识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交往价值、思考价值,这就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深度阅读。
倡导全民阅读就是倡导读好书,读精品图书。我国已经成为年出书四五十万种的出版大国,出版物浩如烟海,同时又良莠不齐,而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更需要有选择性的阅读。《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对青少年读物实行分级管理,所以青少年的阅读活动更需要指导,为他们提供适合阅读的精品图书。
精品图书传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的是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传递,是传承人类先进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出版人要努力为社会、为时代、为广大读者生产更多精品图书,把出版“比人生命长寿的图书”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
2.新技术新模式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应用、新媒介的涌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习惯,也颠覆了已有的学习模式和阅读方式。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出版物,PC端的阅读也将让位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甚至未来的VR阅读器。阅读方式的多样化,知識点链接的便捷化,图书的周边资源,包括音视频、读者论坛、参考资料、游戏、练习等越来越丰富,使读者不仅是读者,还是一个亲身体验者。阅读与媒介的融合给读者带来超越图书的体验,给读者的阅读增添无限乐趣,这对全民阅读的倡导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走红,都是传统阅读和新媒介融合的标志性成果。由此可见,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是为了更好、更快地传播内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编辑就是选择,出版就是提供
选择与否,几乎成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最显著的区别之一,而选择,就是传统出版的本职、本能、本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就是选择——选择好的主题,选择合适的作者,选择好的表现形式,选择合适的读者对象。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让传统出版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互联网时代更凸显了选择的必要性。无论是网络出版还是传统出版,其主语都是出版,出版的对象就是内容,离开了内容,一切出版都没有了意义。出版的本质就是提供,编辑把经过选择的内容提供给合适的读者对象。选择既是传统出版特有的优势,也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的必然选择,而“+互联网”正是传统出版选择的必然手段。
在书的海洋里,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来为读者选择、推荐那些经典图书和精品图书。在这个意义上,编辑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选择、推荐、提供图书的责任。当然,全民阅读活动还需要专门的阅读指导机构、专业的荐书人来帮助不同的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爱书、读书、品书、评书的风气,这样,书香社会的愿景才会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