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中的戏曲元素
【摘 要】歌剧《白毛女》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殊时期下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斗争精神,以及对自由、真理、平等的追求。此外,《白毛女》中所包含的戏剧元素也使其成为了研究上个世纪戏剧特色的重要素材。本文将从戏剧元素的角度对歌剧《白毛女》进行分析。
【关键词】《白毛女》;戏剧元素;地方戏剧
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37-01
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抗战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走进抗日根据地,投入最前线。新秧歌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使得艺术创作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创作应当源于生活,与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为此,文艺工作者们运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音乐、故事和艺术形象进行创作。在这一时期,站在革命第一线的艺术工作者们创作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并深受他们喜爱的艺术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都反映了歌颂党、歌颂领袖人物、歌颂新社会的主题。革命根据地的艺术创作和文艺活动达到了一个异常积极、活跃的时期。
二、戏曲元素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戏曲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最能够表现出我国的民族色彩。戏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创作与各个地区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地区还有各自不同的戏曲剧种,但都体现出极具特色的艺术内涵,共同组成了我国的戏曲文化体系,深深地扎根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受到广大群众的由衷喜爱。在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中,创作者们就大胆、合理地运用了许多戏曲的创作手法、旋律和演唱方式等,突出了戏剧的主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为作品添加了更多的表现力和民族特色。
(一)戏曲乐器和戏曲伴奏形式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运用。弓弦类乐器是中国传统戏曲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歌剧《白毛女》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为作品赋予了强烈的戏曲色彩。在伴奏手法上,典型的“托、保、衬、垫、补”等戏曲伴奏手法也得到了应用,与演员的歌唱进行了呼应和补充,进一步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外,鼓、板等戏曲典型伴奏乐器在歌剧中的使用也使得歌剧的节奏快慢有序、形式灵活多变,有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变化,板眼变化则主要起到了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杨白劳的唱段《十里风雪》中,慢板板式用于表现杨白劳在归家过程中沮丧、沉重的心理状态。说唱形式也在《白毛女》得到了合理的使用,道白、歌唱、吟诵等多种形式的说唱在多部唱段中出现,实现了“唱中有说,说中带唱”的表现形式,如喜儿的唱段《刀杀我,斧砍我》《恨是高山,仇是海》《我要活》等,说和唱相辅相成,协调呼应,不仅增加了歌剧的艺术张力,还丰富了戏剧的剧情和人物形象。
(二)戏曲曲调和戏曲唱腔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广泛运用。歌剧《白毛女》中,还出现了多种传统戏曲的曲调及演唱方式,其中包括秦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此外,戏曲中的帮腔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当喜儿获救时,演员们合唱《太阳出来了》,衬托出当时激动、喜悦的气氛。秦腔式的哭腔主要应用在喜儿的唱腔中。民族调式则根据角色的需要和人物的特点进行了改编,广泛地采用了说唱、戏曲等音调。歌剧《白毛女》还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创作形式,不仅从传统民族音乐中吸取精华,还广泛借鉴了西方的艺术元素,通过一定的调整和创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对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刻画,使得这部作品既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为中国现代歌剧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成为了今后音乐的创作依据和标准。可以说,歌剧《白毛女》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对地方戏曲元素的利用和创新。郦鄂调子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戏剧形式,在当地的百姓中十分受欢迎,在秧歌剧中,郦鄂调子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郦鄂调子起源于陕西邱县和鄂县的民间小调,曲调类型众多,有五更、高调、岗调、勾调、长城等。上个世纪的音乐创作者们在采集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现,郧鄂和道情这两种地方戏曲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这些地方戏曲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得《白毛女》成为了一部成功甚至是伟大的作品。同时,《白毛女》又摆脱了一般戏曲对秧歌剧的束缚,在选用戏曲素材时,不是简单地将地方戏曲的曲调进行填词,而是根据音乐主题,融入了戏曲曲调,从而起到了增加戏剧冲突的目的,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陆彦.民族歌剧的经典:重评《白毛女》[J].四川戏剧,2006,(03):50-51.
[2]郭建民.20世纪20一60年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J].音乐研究,2002,(01):79-80.
[3]周传明.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J].天籁,2002,(20):48-49.
作者简介:
付炜炜(1978-),女,山西右玉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