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生态与新时期人才品质
潘佑找
[摘 要]教育应该是生态的、有活力的、健康有益的、创新的。新时期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十个品质,即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修养、科学的认识方法、协同创新精神、虚怀若谷的态度、爱心、自信心、时间观念、健康的身心素质、责任心等。
[关键词]教育生态;教育创新;人才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42-03
一、教育生态的内涵
教育有三大基本功能,即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健全人格。从事农业和生物学教育和研究的人都知道有一个“生态”的概念,我们把这个生态概念引入到教育里,就叫“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是一种教育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学生的活动空间、书本、实验室等这些属于硬环境,教育方法、教育目的、教师的爱心属于软环境。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开智亦可以愚民。
当前的教育弊端很多,如单一的、僵化的、死板的教育;应试的、强制性的、没有活力的教育。教育不应有阶层之分,不应为少数人服务,应该为全民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教育要百花齐放,而不能万马齐喑,只有生态的才会春色满园。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7-1927年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兼容并包,广收人才,大开学术自由之风。当时教师队伍中有倡导马克思主义者,有倡导国家主义者,有倡导无政府主义者,有倡导儒佛道者,有倡导实用主义者,有提倡文学革命的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有维护汉学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黄侃、梁漱溟;有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的辜鸿铭,以及鼓吹帝制的刘师培等,这些人都被他收之麾下,所以当时的北大,空气清新,学子茁壮成长。与此同时,在清华大学,被后人誉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史上的四大哲人:梅贻琦、潘光旦、陈寅恪、叶企孙,都格外重视教育环境的影响,提出身教重于言教、通才教育、“中和位育”等教育观点。梅贻琦提出了“从游”的比喻,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梅贻琦拟纲,潘光旦执笔的《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中指出,真正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潘光旦针对当时教育部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针,提出通才教育和“中和位育”的思想。当我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专业化教育的弯路,且痛感这一弯路带来的国民人文素质衰退的时候,重温这位教育家的思想,对正在呼唤通才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当代中国教育界是大有裨益的。潘光旦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只能是优良的工具。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潘光旦并没有停留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梳理与概括上,他在有关著述中进一步回答了关心教育的人们在读了他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概括后可能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近代中国教育会背离对人的全面培养这一根本原则?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二、教育的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健康的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体现以下人格特征。1.能敏锐准确地观察现实,并与现实融洽相处。作为特定时代生存的个体,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并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好高骛远、整天抱怨都不是真正的创造者的特征。2.善于接纳自我、他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对现实的清楚认识,使自我实现者能够欣赏自己的优点,容忍自己的缺点让他们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爱世間万物。3.自发、单纯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们不会因外界环境和世俗习惯而压抑自己创造性的思维,也不会羞于向别人表达情感,真诚自然地流露总是动人的。4.考虑问题视野宽广,就事论事,较少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个人的利弊。5.有超然处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正是由于他们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能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很少需要他人或依赖他人。6.有独立自主的性格。他们的生活不是环境所使,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7.能不断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新鲜的感受。8.具有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有容乃大,对别人的接纳,对对手的尊重,对真理的敬畏正是他们成就大智慧、大事业的法宝。9.虚心明理,实心却欲。有明确的道德标准,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10.经济比较宽裕。有资金把理想、想象、假设进行实证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创造性人格概括为:(1)自信心强;(2)独立性强;(3)有理想抱负;(4)不轻信他人意见;(5)具有好奇心;(6)敢于冒风险;(7)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8)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9)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10)富于幽默感。其中自信心是第一位的,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能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能保有健康的心态。自信的大敌是过分的自我批判。心理学家认为,自信是每个正常儿童的天性,但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3岁以前自我意识仍处于“客观化”阶段,即以别人对自己的描述来定义自己。因此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教师、家长、亲戚、同伴有时一点点的不满、怀疑、厌弃的态度都会使他们产生自我的批判,从而对自己丧失自信。培育自信心就要养成与众不同、敢于独创、不甘落后的性格,养成开放的意识。
三、新时期人才品质
品质是一个人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大体说来,新时期的人才应具备以下这些品质。
(一)科学的认识方法
新时期的人才要努力学习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关心政治,并有独立见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其中实事求是是根本,也是最难做到的;不欺骗,不说谎,不本末倒置,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知道个人的力量在集体、社会和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应时而动,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应把握正确的航向,不为表象所迷惑。
(二)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所有的品质中,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在道德品质中,最难克服的是贪欲二字,具体说就是色欲、私欲、物欲。最难做的是孝字,谚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必须树立仁爱的思想,正直正气正派、忠于职守,一言一行符合道德规范,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作为中国人,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尤其是古代汉语文学知识是必需的,是做人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如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了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就等于拥有了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翅膀。最好还能掌握另外一门外语,如俄语、日语、法语、德语等,这样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可做井底之蛙,夜郎国王;不可纸上谈兵,按图索骥,搞本本主义。因为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和调查是一切本领的直接来源,切不可死读书。
(四)协同精神
要有合作协作、奉献精神。如今,一个人闭关自守,闭目塞听是干不成事的,必须协作合作,才能集思广益,聚智创新,这也是“拿来主义”。现代社会任何领域的创新,仅仅靠一两个人是不够的,必须协同攻关。协同攻关要老中青相结合,集思广益。同龄人往往有同样的追求、爱好和梦想,应该更多地协作。
(五)虚怀若谷的态度
一个人无论如何拼命学习,他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为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而要学的知识是无限的。聪明人意识到这一点,不求学全,只求学精、学专,学对他有用的。这也是聪明人的自知心。所以聪明人总是虚心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多与他人以心换心,商量讨论,避免一意孤行而重道覆辙。虚心的态度就是交朋友的态度。一个人身在局中,主观想象因素太多,患得患失,情感迷住心窍,不如局外人客观冷静,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多与人交往,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对自己大有好处。
(六)爱心
父母给了子女无私的爱,反过来,子女也要用爱来回报父母、家庭和社会。人是世间最重要的,是万物之尊,待人接物不应吝啬自私,应讲道义、讲信用,以宽大为怀,对所有人不怀敌意,一视同仁。
(七)自信心
一个人不管他处境如何,能力如何,如果失去了自信心,那就不可救药了。要相信自己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具有良好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做事能当机立断,说话一诺千金。能切合实际看待自己,说“不”与说“是”一样从容友好,能把自己的计划公诸于众,以自励、让别人监督和提醒。提高自信心也有诀窍,如穿衣打扮不拖泥带水、干净整洁,多外出活动,居家卫生美观,井井有条,物有其位。
(八)时间观念
时光如梭,时不我待。“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溜过;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因此,要抓主要的先做,避免自己浪费时间,庸人自扰,避免研究不该关注的事,那样会耽误你一生中的许多宝贵时间,毁掉你的人生。生命是短暂的,时光如流水,人生只有一次,要做正事或最重要的事。因此,必须和太阳比赛,和时间比赛。重视时间观念的一个诀窍是,确定人生目标后,当即做,马上做。
(九)健康的身心素质
要有一定的生理知识,懂得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懂得科学锻炼身体,保持目明耳聪,坚持科学锻炼与生产劳动、工作学习娱乐相结合;应懂得一些外伤和疾病的防治知识,具有一定的医学、药物学知识。在一个人的早期,生理对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先天生理条件是心理机能产生的必要物质前提。生理条件的个体差异形成心理机能的个体差异,如生理成熟的速度制约着心理成熟的发展速度。反过来,心理又影响生理特性。因此,早期(特别是中年以前)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嫉妒是人生中最很容易碰到的事。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言而致韩非死在狱中;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学识,用毒计陷害孙膑,致使孙膑身残。他们纵然阴谋一时得逞,但最后都不得善终。相反,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不嫉妒。
(十)创新素质
创新就是提供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产品、新思路、新理论等,创新能推动社会进步,因此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注重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学校要努力使教学具有研究性、思想性、哲理性、批判性和实践性,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鉴别力、洞察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当今世界,自然科学知识更新周期仅仅是5-10年,漫无目的的读书、听课、学习必然一无所获,且易形成空虚失落无聊的心理。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要注重“专”,学之道、教之道、工作之道、生活之道、处世之道、研究之道、创新之道都贵在专。要在年轻时就边学习边写论文,这样可以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创造欲和成就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研究水平。美国有一句谚语叫“要么赶快发表,要么赶快完蛋”,因为它让人承认你。年轻时思想敏锐、活跃,虽然书读得不多,也不成熟,但是实践是第一位的,身体力行是第一位的。况且各专业的书都非常多,没有谁能一辈子读完,保持自己的本性、天性和灵性,这对创新和创造性思维也是很重要的。
四、结语
新时期的教育必须是生态的、创新的,新世纪的人才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润身心,西学应世事。在做人方面,思想应实事求是;在专业方面,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关键是教育。教育的职能是健全人格,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启迪创新。我们应当进行科学的教育,重视教育生态条件,重视人才各方面品质的培养,避免人格缺陷,应走德才兼备的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 董美英.近二十年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10):6-10.
[2]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55-58.
[3] 徐珊珊.“大师论”——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9):14-16.
[4] 陈梅.潘光旦教育思想与我国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6):37-38,56.
[5] 陈虹.试析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J].铜陵學院学报 , 2007(5):83-84,86.
[6] 胡春蕾,黄文龙. 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1):152-156.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教育应该是生态的、有活力的、健康有益的、创新的。新时期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十个品质,即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修养、科学的认识方法、协同创新精神、虚怀若谷的态度、爱心、自信心、时间观念、健康的身心素质、责任心等。
[关键词]教育生态;教育创新;人才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42-03
一、教育生态的内涵
教育有三大基本功能,即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健全人格。从事农业和生物学教育和研究的人都知道有一个“生态”的概念,我们把这个生态概念引入到教育里,就叫“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是一种教育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学生的活动空间、书本、实验室等这些属于硬环境,教育方法、教育目的、教师的爱心属于软环境。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开智亦可以愚民。
当前的教育弊端很多,如单一的、僵化的、死板的教育;应试的、强制性的、没有活力的教育。教育不应有阶层之分,不应为少数人服务,应该为全民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教育要百花齐放,而不能万马齐喑,只有生态的才会春色满园。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7-1927年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兼容并包,广收人才,大开学术自由之风。当时教师队伍中有倡导马克思主义者,有倡导国家主义者,有倡导无政府主义者,有倡导儒佛道者,有倡导实用主义者,有提倡文学革命的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有维护汉学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黄侃、梁漱溟;有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的辜鸿铭,以及鼓吹帝制的刘师培等,这些人都被他收之麾下,所以当时的北大,空气清新,学子茁壮成长。与此同时,在清华大学,被后人誉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史上的四大哲人:梅贻琦、潘光旦、陈寅恪、叶企孙,都格外重视教育环境的影响,提出身教重于言教、通才教育、“中和位育”等教育观点。梅贻琦提出了“从游”的比喻,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梅贻琦拟纲,潘光旦执笔的《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中指出,真正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潘光旦针对当时教育部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针,提出通才教育和“中和位育”的思想。当我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专业化教育的弯路,且痛感这一弯路带来的国民人文素质衰退的时候,重温这位教育家的思想,对正在呼唤通才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当代中国教育界是大有裨益的。潘光旦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只能是优良的工具。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潘光旦并没有停留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梳理与概括上,他在有关著述中进一步回答了关心教育的人们在读了他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概括后可能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近代中国教育会背离对人的全面培养这一根本原则?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二、教育的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健康的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体现以下人格特征。1.能敏锐准确地观察现实,并与现实融洽相处。作为特定时代生存的个体,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并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好高骛远、整天抱怨都不是真正的创造者的特征。2.善于接纳自我、他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对现实的清楚认识,使自我实现者能够欣赏自己的优点,容忍自己的缺点让他们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爱世間万物。3.自发、单纯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们不会因外界环境和世俗习惯而压抑自己创造性的思维,也不会羞于向别人表达情感,真诚自然地流露总是动人的。4.考虑问题视野宽广,就事论事,较少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个人的利弊。5.有超然处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正是由于他们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能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很少需要他人或依赖他人。6.有独立自主的性格。他们的生活不是环境所使,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7.能不断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新鲜的感受。8.具有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有容乃大,对别人的接纳,对对手的尊重,对真理的敬畏正是他们成就大智慧、大事业的法宝。9.虚心明理,实心却欲。有明确的道德标准,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10.经济比较宽裕。有资金把理想、想象、假设进行实证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创造性人格概括为:(1)自信心强;(2)独立性强;(3)有理想抱负;(4)不轻信他人意见;(5)具有好奇心;(6)敢于冒风险;(7)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8)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9)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10)富于幽默感。其中自信心是第一位的,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能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能保有健康的心态。自信的大敌是过分的自我批判。心理学家认为,自信是每个正常儿童的天性,但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3岁以前自我意识仍处于“客观化”阶段,即以别人对自己的描述来定义自己。因此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教师、家长、亲戚、同伴有时一点点的不满、怀疑、厌弃的态度都会使他们产生自我的批判,从而对自己丧失自信。培育自信心就要养成与众不同、敢于独创、不甘落后的性格,养成开放的意识。
三、新时期人才品质
品质是一个人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大体说来,新时期的人才应具备以下这些品质。
(一)科学的认识方法
新时期的人才要努力学习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关心政治,并有独立见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其中实事求是是根本,也是最难做到的;不欺骗,不说谎,不本末倒置,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知道个人的力量在集体、社会和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应时而动,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应把握正确的航向,不为表象所迷惑。
(二)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所有的品质中,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在道德品质中,最难克服的是贪欲二字,具体说就是色欲、私欲、物欲。最难做的是孝字,谚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必须树立仁爱的思想,正直正气正派、忠于职守,一言一行符合道德规范,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作为中国人,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尤其是古代汉语文学知识是必需的,是做人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如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了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就等于拥有了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翅膀。最好还能掌握另外一门外语,如俄语、日语、法语、德语等,这样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可做井底之蛙,夜郎国王;不可纸上谈兵,按图索骥,搞本本主义。因为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和调查是一切本领的直接来源,切不可死读书。
(四)协同精神
要有合作协作、奉献精神。如今,一个人闭关自守,闭目塞听是干不成事的,必须协作合作,才能集思广益,聚智创新,这也是“拿来主义”。现代社会任何领域的创新,仅仅靠一两个人是不够的,必须协同攻关。协同攻关要老中青相结合,集思广益。同龄人往往有同样的追求、爱好和梦想,应该更多地协作。
(五)虚怀若谷的态度
一个人无论如何拼命学习,他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为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而要学的知识是无限的。聪明人意识到这一点,不求学全,只求学精、学专,学对他有用的。这也是聪明人的自知心。所以聪明人总是虚心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多与他人以心换心,商量讨论,避免一意孤行而重道覆辙。虚心的态度就是交朋友的态度。一个人身在局中,主观想象因素太多,患得患失,情感迷住心窍,不如局外人客观冷静,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多与人交往,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对自己大有好处。
(六)爱心
父母给了子女无私的爱,反过来,子女也要用爱来回报父母、家庭和社会。人是世间最重要的,是万物之尊,待人接物不应吝啬自私,应讲道义、讲信用,以宽大为怀,对所有人不怀敌意,一视同仁。
(七)自信心
一个人不管他处境如何,能力如何,如果失去了自信心,那就不可救药了。要相信自己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具有良好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做事能当机立断,说话一诺千金。能切合实际看待自己,说“不”与说“是”一样从容友好,能把自己的计划公诸于众,以自励、让别人监督和提醒。提高自信心也有诀窍,如穿衣打扮不拖泥带水、干净整洁,多外出活动,居家卫生美观,井井有条,物有其位。
(八)时间观念
时光如梭,时不我待。“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溜过;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因此,要抓主要的先做,避免自己浪费时间,庸人自扰,避免研究不该关注的事,那样会耽误你一生中的许多宝贵时间,毁掉你的人生。生命是短暂的,时光如流水,人生只有一次,要做正事或最重要的事。因此,必须和太阳比赛,和时间比赛。重视时间观念的一个诀窍是,确定人生目标后,当即做,马上做。
(九)健康的身心素质
要有一定的生理知识,懂得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懂得科学锻炼身体,保持目明耳聪,坚持科学锻炼与生产劳动、工作学习娱乐相结合;应懂得一些外伤和疾病的防治知识,具有一定的医学、药物学知识。在一个人的早期,生理对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先天生理条件是心理机能产生的必要物质前提。生理条件的个体差异形成心理机能的个体差异,如生理成熟的速度制约着心理成熟的发展速度。反过来,心理又影响生理特性。因此,早期(特别是中年以前)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嫉妒是人生中最很容易碰到的事。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言而致韩非死在狱中;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学识,用毒计陷害孙膑,致使孙膑身残。他们纵然阴谋一时得逞,但最后都不得善终。相反,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不嫉妒。
(十)创新素质
创新就是提供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产品、新思路、新理论等,创新能推动社会进步,因此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注重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学校要努力使教学具有研究性、思想性、哲理性、批判性和实践性,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鉴别力、洞察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当今世界,自然科学知识更新周期仅仅是5-10年,漫无目的的读书、听课、学习必然一无所获,且易形成空虚失落无聊的心理。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要注重“专”,学之道、教之道、工作之道、生活之道、处世之道、研究之道、创新之道都贵在专。要在年轻时就边学习边写论文,这样可以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创造欲和成就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研究水平。美国有一句谚语叫“要么赶快发表,要么赶快完蛋”,因为它让人承认你。年轻时思想敏锐、活跃,虽然书读得不多,也不成熟,但是实践是第一位的,身体力行是第一位的。况且各专业的书都非常多,没有谁能一辈子读完,保持自己的本性、天性和灵性,这对创新和创造性思维也是很重要的。
四、结语
新时期的教育必须是生态的、创新的,新世纪的人才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润身心,西学应世事。在做人方面,思想应实事求是;在专业方面,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关键是教育。教育的职能是健全人格,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启迪创新。我们应当进行科学的教育,重视教育生态条件,重视人才各方面品质的培养,避免人格缺陷,应走德才兼备的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 董美英.近二十年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10):6-10.
[2]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55-58.
[3] 徐珊珊.“大师论”——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9):14-16.
[4] 陈梅.潘光旦教育思想与我国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6):37-38,56.
[5] 陈虹.试析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J].铜陵學院学报 , 2007(5):83-84,86.
[6] 胡春蕾,黄文龙. 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1):152-156.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