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刘深
[摘 要]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代,人文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也较早就意识到人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广西某独立学院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探索可操作的基于人文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践设计、质量评价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革,这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文教育;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36-03
杨叔子院士曾言:“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1]这一论断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然而,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代,人文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人文教育嬗变为一种器的传授,一种纯粹形而下的理论知识体系”。[2]人文教育更多地被理解为某种技能教育,即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强调的也多是写作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宁愿花大量时间去考英语四六级、教师资格证,也不愿意在经典阅读上下功夫,也不愿意涉猎文、史、哲、艺等方面的知识,人文素养相对薄弱。因此,大学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盛行,钱理群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普及化、大众化过渡,同时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关系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传统教育向应用型教育的转变,也关系到独立学院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一、现实问题
在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及新的挑战。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积淀较为悠久,理论色彩较浓,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较稳定,其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时,面临的困难也相对较多。因此,如何积极推进转型发展,进一步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贯彻人文教育,培养社会和市场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亟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国内有不少独立学院都在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既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理论基础,又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方案,但改革的结果总不大令人满意。受原有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独立学院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大多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如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虽减少了一些课时,但这却导致课程的含金量下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也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更重要的是,相关的改革并未改变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即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教师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而言,这就可能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不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问题,出现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这样就导致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不能形成专业优势,又不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加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上是稳定的,这就导致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
因此,要思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或者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或专业特色?这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发展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的原则,“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可见,国家希望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推进人文教育发展,打破传统的以工具意识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以人文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要培养人。因此,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更重要的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文教育为背景、以阅读与写作能力为中心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結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改进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果不佳等不足,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里,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人文教育这个核心,各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此为基础,改革并设计出新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学生既具有很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可极大地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学生在考研和公务员考试中也将具有一定优势。
二、人文教育的发展
国内学界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到1995年,上海知识界发起了人文精神的理论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等话题展开,这在全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
此后,教育界也开始关注高校人文教育,倡导素质教育。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各高校重在通过文化通识课程的开设、校园文化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帮助大学生研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科学素养,塑造人文科学精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03年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与会专家以“文化经典与人文教育”为主题,对中国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的探讨。至2017年,全国已建立有数百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7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这表明国家旨在指导高校理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意识到人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
当然,众多学者也对“人文教育”、“高校学生人文精神”展开研究,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这对高校教育改革也起了促进作用。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学界对高校人文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上,主要强调的是如何加强高校人文教育以及加强高校人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等方面。如杨叔子的《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指出高等教育存在“五轻五弊”的弊端,而其实质是轻视人文素质;又如曹金祥《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韩继伟《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及突破》、黄祎婷《高校人文教育的式微与重构》等均对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重构的策略。
当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如何打破传统的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文教育发展方面似乎成效并不明显。因此,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须建立人文教育培养模式。
三、人文教育的培养模式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个知识维度构成:“learning to know(学会认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活)、learning to be(学会发展)”。可见,现代教育观念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 注重人文教育,注重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在人文教育视野下贯彻专业教育。
因此,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吸取国内外名校人文教育的先进理念,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提出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基于人文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践设计、质量评价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改革,最后改革并设计出新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教育模式构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主要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实践与实训、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重要改革,兹将其措施和经验概括如下。
(一)制订科学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两部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以及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整个培养方案要体现人文教育特点以及可操作性特征,同时适当增加与文学创作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即以人文教育为导向和中心任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以及语文教学能力,改变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过分偏重理论的现状。
(二)建立以人文课程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平台
改革传统的以固定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组织形式,改为以人文教育的全面实施为目标的教学资源平台建立。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时,也是以人文教育为目标进行。重点是对文学史以及作品选读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要以人文教育的实施为目标。同时,要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材料和资源,强调阅读与写作及语文教学能力,以免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外显和内隐相结合的复式结构方式,即设置很多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模块,供教学单位选择(作为选修和辅课程),另外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灵活的活动体验,情感熏陶的教学模式”。[3]如设立“人文知识讲坛”,每年聘请不少于6位专家开设讲座,在讲座中完成隐性的人文教育。
(三)改革课堂教学形式
以批判精神、艺术精神、科学精神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尝试将课堂讲授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课后单一辅导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学生分组讨论的模式,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可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人文素质。
(四)改革并制订新实习实践教学方案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依托学校的各专业实验室、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南宁本地的文化资源,如广西博物馆、广西区图书馆、广西美术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结合学院的各项假期社会考察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重新设计实习实训的内容,重视读书报告与经典阅读的指导,完善导师制,加强师生交流,在实践训练中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制定完善的、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以评价学生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中心。考试不再是主要的形式,而改以考查人文教育实施的过程及效果为主要手段,将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可控的过程评价与激励体系以及能体现人文素质的效果评价体系。
(六)制订合适的师资培训方案
充分利用校企、校际合作的平台,聘请兼职教师,构建应用型的师资队伍;以学校、政府的各项访学进修项目为中心,设计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体系,培养固有的师资队伍,利用各类访学进修机会,提升教师人文教育水平,构建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新的教师,注意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学术研究上等的复合性,以调整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等,并最终实现三者的融合,应用型教师与通识型教师的比例为1∶3,打造将人文教育与应用型教育相结合的“双师型”复合型师资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实践,上述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广西某独立学院基于人文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弥补了当前教育存在的某些弱点;其积极探索改革并设计出新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文教育模式,对其他文科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课题。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從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独立学院,自然须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因此,探索通过人文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重视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5-74.
[2] 金婷,刘铃灵.论高等教育语境下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0):113-114.
[3] 陆海,张雯艳.大学人文教育和人文课程建设[J].大众科技,2015(2):179-181.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代,人文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也较早就意识到人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广西某独立学院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探索可操作的基于人文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践设计、质量评价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革,这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文教育;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36-03
杨叔子院士曾言:“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1]这一论断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然而,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代,人文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人文教育嬗变为一种器的传授,一种纯粹形而下的理论知识体系”。[2]人文教育更多地被理解为某种技能教育,即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强调的也多是写作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宁愿花大量时间去考英语四六级、教师资格证,也不愿意在经典阅读上下功夫,也不愿意涉猎文、史、哲、艺等方面的知识,人文素养相对薄弱。因此,大学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盛行,钱理群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普及化、大众化过渡,同时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关系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传统教育向应用型教育的转变,也关系到独立学院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一、现实问题
在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及新的挑战。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积淀较为悠久,理论色彩较浓,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较稳定,其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时,面临的困难也相对较多。因此,如何积极推进转型发展,进一步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贯彻人文教育,培养社会和市场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亟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国内有不少独立学院都在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既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理论基础,又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方案,但改革的结果总不大令人满意。受原有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独立学院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大多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如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虽减少了一些课时,但这却导致课程的含金量下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也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更重要的是,相关的改革并未改变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即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教师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而言,这就可能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不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问题,出现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这样就导致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不能形成专业优势,又不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加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上是稳定的,这就导致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
因此,要思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或者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或专业特色?这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发展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的原则,“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可见,国家希望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推进人文教育发展,打破传统的以工具意识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以人文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要培养人。因此,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更重要的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文教育为背景、以阅读与写作能力为中心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結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改进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果不佳等不足,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里,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人文教育这个核心,各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此为基础,改革并设计出新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学生既具有很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可极大地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学生在考研和公务员考试中也将具有一定优势。
二、人文教育的发展
国内学界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到1995年,上海知识界发起了人文精神的理论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等话题展开,这在全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
此后,教育界也开始关注高校人文教育,倡导素质教育。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各高校重在通过文化通识课程的开设、校园文化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帮助大学生研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科学素养,塑造人文科学精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03年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与会专家以“文化经典与人文教育”为主题,对中国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的探讨。至2017年,全国已建立有数百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7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这表明国家旨在指导高校理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意识到人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
当然,众多学者也对“人文教育”、“高校学生人文精神”展开研究,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这对高校教育改革也起了促进作用。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学界对高校人文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上,主要强调的是如何加强高校人文教育以及加强高校人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等方面。如杨叔子的《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指出高等教育存在“五轻五弊”的弊端,而其实质是轻视人文素质;又如曹金祥《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韩继伟《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及突破》、黄祎婷《高校人文教育的式微与重构》等均对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重构的策略。
当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如何打破传统的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文教育发展方面似乎成效并不明显。因此,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须建立人文教育培养模式。
三、人文教育的培养模式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个知识维度构成:“learning to know(学会认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活)、learning to be(学会发展)”。可见,现代教育观念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 注重人文教育,注重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在人文教育视野下贯彻专业教育。
因此,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吸取国内外名校人文教育的先进理念,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提出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基于人文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践设计、质量评价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改革,最后改革并设计出新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教育模式构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主要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实践与实训、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重要改革,兹将其措施和经验概括如下。
(一)制订科学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两部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以及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整个培养方案要体现人文教育特点以及可操作性特征,同时适当增加与文学创作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即以人文教育为导向和中心任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以及语文教学能力,改变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过分偏重理论的现状。
(二)建立以人文课程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平台
改革传统的以固定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组织形式,改为以人文教育的全面实施为目标的教学资源平台建立。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时,也是以人文教育为目标进行。重点是对文学史以及作品选读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要以人文教育的实施为目标。同时,要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材料和资源,强调阅读与写作及语文教学能力,以免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外显和内隐相结合的复式结构方式,即设置很多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模块,供教学单位选择(作为选修和辅课程),另外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灵活的活动体验,情感熏陶的教学模式”。[3]如设立“人文知识讲坛”,每年聘请不少于6位专家开设讲座,在讲座中完成隐性的人文教育。
(三)改革课堂教学形式
以批判精神、艺术精神、科学精神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尝试将课堂讲授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课后单一辅导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学生分组讨论的模式,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可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人文素质。
(四)改革并制订新实习实践教学方案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依托学校的各专业实验室、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南宁本地的文化资源,如广西博物馆、广西区图书馆、广西美术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结合学院的各项假期社会考察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重新设计实习实训的内容,重视读书报告与经典阅读的指导,完善导师制,加强师生交流,在实践训练中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制定完善的、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以评价学生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中心。考试不再是主要的形式,而改以考查人文教育实施的过程及效果为主要手段,将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可控的过程评价与激励体系以及能体现人文素质的效果评价体系。
(六)制订合适的师资培训方案
充分利用校企、校际合作的平台,聘请兼职教师,构建应用型的师资队伍;以学校、政府的各项访学进修项目为中心,设计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体系,培养固有的师资队伍,利用各类访学进修机会,提升教师人文教育水平,构建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新的教师,注意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学术研究上等的复合性,以调整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等,并最终实现三者的融合,应用型教师与通识型教师的比例为1∶3,打造将人文教育与应用型教育相结合的“双师型”复合型师资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实践,上述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广西某独立学院基于人文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弥补了当前教育存在的某些弱点;其积极探索改革并设计出新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文教育模式,对其他文科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课题。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從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独立学院,自然须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因此,探索通过人文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重视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5-74.
[2] 金婷,刘铃灵.论高等教育语境下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0):113-114.
[3] 陆海,张雯艳.大学人文教育和人文课程建设[J].大众科技,2015(2):179-18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