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美关系应有新思维

    季思

    近年来,有关“中美冲突将达临界点”“中美难免一战”的论调不时出现。特朗普当选后在台湾、经贸等问题上的言行,更加剧了人们对两国关系的担忧。中美真的会走向“对抗冲突”吗?其实,回顾历史,每当白宫“变换大王旗”时,中美关系都会出现矛盾摩擦,但最终也都“柳暗花明”。正如基辛格所指出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换了八位总统,每位总统在检视美国家利益时,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对华关系是美国外交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有利于稳定和繁荣,特朗普时代也不例外。

    特朗普上台后的中美关系能否缩短“磨合期”,最终能否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魔咒,关键看中美双方能否打破惯性,转变思维,树立“三个相互”。

    一是中美应相互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中国在立足自身国情、学习借鉴西方经验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特朗普曾批評奥巴马政府反对“一带一路”是战略性错误,他要更加热情地对待“一带一路”,向中国学习。中美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的很多。中国在高速公路、高铁、制造业等方面的技术和效率值得美国学习,美国的科技、环保、法治经验也可为中国借鉴。但对今天的中美双方来说,治国理政应该是相互学习的新亮点。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承认“历史并未终结”后指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强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三大要素,而且强政府要排在民主之前。在这方面,美国应该多向中国学习如何在中共领导下保持政府高效、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特朗普要让美国“重新伟大起来”,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美双方都为实现各自的梦想而努力,双方完全可以在这一共识基础上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优势互补。

    二是中美应相互认知。中美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守成大国,一个是最大的新兴大国,双方存在分歧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学会相互认知,避免误读误判。特朗普宣布参与总统竞选以来,在推特上三百多次提及中国,反映出其高度重视中国,但未必就能真正认知中国。要实现相互认知,首先要理解对方,理解彼此历史文化、国情党情、政治制度、发展道路方面的差异,这是两国关系的前提。其次要尊重对方,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自选择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强加于对方,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最后要信任对方,正确认识彼此的战略意图,防止浮云遮眼。当前,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性、中美经贸关系互利性以及中国亚太政策存在严重误判。只要双方理性客观看待彼此实力对比的变化,通过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就一定能跳出“修昔底德陷阱”,建设新型中美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三是中美应相互合作。当前中美两国都将内政问题放在优先位置,都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都需要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双方加强合作,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把共同合作坐实,让中美合作的好处更多惠及两国及世界。如果对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熟视无睹,对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挑战袖手旁观,对体系转型带来的全球治理缺失置之不理,中国梦和美国梦就会失去实现的依托。倘若人为树个外部敌人,关起门来搞建设,不仅诊错了病,也出错了药方。在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今天,在国际新旧秩序转换的过程中,中美合作既有必要,也潜力无穷,双方应携手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展现出应有的“担当”。

    树立了这三种认识,相信中美关系在经历短暂的磨合之后,一定会走上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那些鼓噪中美对抗论者应好好想想修昔底德的另一个警告:相信冲突必然发生,是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也警告:如果你把中国当作一个敌人,你就一定会得到一个敌人,为什么要抛弃一个良性未来的可能呢?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凯)

相关文章!
  • 中国品牌建设的战略选择

    李海鹏 李玉龙[摘 要]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从GDP结构和品牌视角上看还算不上是经济强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公安立案标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模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份证件、联系方式、房产、保险信息等各类特定的能够反映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