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 水到渠成
杨戈
摘 要:本文针对教学实践中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阐述:一是“惯性现象”,在事先没有预设背景情况下,教师恰当的操作,萌发了学生的动态生成;二是“瓶吞鸡蛋”,在教师的预设下,衍生“瓶吐鸡蛋”.结合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对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物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惯性现象;瓶吞鸡蛋;动态生成;演示实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群体性活动.教学对象是几十个具有一定的知识阅历和思维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加上课堂中许多不稳定的变化因素,决定了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态过程,从而引发许多无法预料的生成性问题.而物理是一门源于生活、源于现象的自然科学.物理课堂中的实验现象和物理原理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课堂中不断涌现出许多生成性问题.下面结合两个教学案例中遇到的动态生成性问题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1 惯性教学案例
“惯性现象及惯性的利用”这一知识点,教材中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例,虽然这些实例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的现象,但由于缺乏生活经历,学生还是很希望在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演示.例如,对“铁锤松动时,敲击锤柄可以套紧锤头”这一问题就很少接触,难以理解.笔者在教学前难以找到松动的铁锤,打算在课堂上只作简单分析罢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看到讲台上的油性笔,灵机一动,就地取材,利用油性笔模拟敲击锤柄的实验.油性笔笔杆当作锤柄,笔盖当作锤头,将笔盖轻轻套在笔尖上,这样就可以把它当成一把松动的铁锤.用笔杆的一端敲击讲台,刚开始时轻轻用力,然后逐渐加大力度,连续敲击几次后请一名同学将笔盖拔出来,并让他和大家分享感受.该同学说:笔盖很紧,需用很大力气才能拔出来.刚说完,教室就沸腾起来了,同学们都纷纷拿自己的笔和笔盖敲了起来.很快就听到几个学生的焦急的声音:老师,不行啊,笔盖飞出去了.此时笔者顺水推舟的问:“为什么我行你不行?笔盖不但没有盖紧,反而飞出去了,根源在哪里?这也是惯性现象”此时教室一片寂静,学生沉入了思考的境地,很快有一名学生说:老师,我们往上举起来太快了.我问:为什么太快不行?学生:举的太快时,笔突然停止时,笔盖由于惯性连续向上运动,所以笔盖飞出去.接着启发:“对!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敲击笔杆时先是轻轻敲,然后再逐渐加大力度,就是为了避免刚开始敲时笔盖由于惯性飞出去.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向下敲击笔时能把笔盖套紧了吗?”此刻全班同学又热闹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对这一问题自然而然地明白其中的道理,问题迎刃而解,更不用老师再分析了.
点评:教学中的实验器材就是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身边的物品可以随时进行实验.学生现场人人实验,即兴实验,热情高涨,学生感觉就是在享受实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社会中去的理念.学生从精彩的感兴趣的惯性实验现象中得到了启发,萌发智慧的火花,生成新的实验——防止惯性现象造成的影响.没有预设的随机生成,成为本实验教学的闪光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这种随机生成性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利用动态生成性问题帮助学生原设问题,水到渠成.没有预设的动态生成更需要教师的启发性引导,善于挖掘,细心观察发现,促进精彩物理课堂的生成.
2 大气压教学案例
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实验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笔者设计演示了“瓶吞鸡蛋”的实验.将金银花露瓶置于讲台上,向瓶中倒入少量热水,来回摇晃几下,倒出热水,将剥去壳的鸡蛋轻放在瓶口上,观察将会发生什么现象?顿时教室内鸦雀无声,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鸡蛋上,当鸡蛋慢慢向下陷入瓶口,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起来,半分钟后,鸡蛋掉入了瓶中,“哗”的一声,学生激动起来了.趁热打铁:“鸡蛋为什么自动跑进瓶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老师实验前先用热水倒入瓶中,有何目的?为什么不用冷水.”学生甲:热水热胀冷缩.学生乙:倒掉热水后瓶变凉了,瓶内空气收缩,压强变小了.学生丙争着说:瓶外大气压比瓶内大,把鸡蛋压入瓶内了.老师:“这说明了大气压强确定存在.”突然,有个调皮学生叫道:老师,这样太浪费了,怎么把鸡蛋弄出来?老师马上问:“对,既然鸡蛋被瓶“吞”进去了,就得想办法如何完整地把鸡蛋弄出来呢?”片刻,有一学生叫:用冷水浇在瓶外,因为吞进去是用热水热一下瓶内,相反,吐出来就应用冷水浇在瓶外.老师:“这样真的可以吗?究竟是冷水还是热水”.学生争着说:“不对,应该用热水”.学生不停地争论着.笔者停顿了半分钟,让这悬念制造学生思维冲突,启发学生的再思考.突然有一位学生很自信地说:老师,我确定一定要用热水才行.顿时沸腾的教室变得鸦雀无声了,热切地恭听该同学的高见.“还是热胀冷缩导致瓶内气压变化的问题.将瓶子倒置过来,鸡蛋由于重力作用堵住瓶口,瓶内外气压相等,在瓶子顶部浇热水,瓶内气体吸热膨胀,压强变大,且大于瓶外大气压,因此鸡蛋被瓶内气压压出来了.教师:“好!分析很详细到位.掌声鼓励.事实胜于雄辩,按该同学所说的演示操作,看情况会怎样.”请该同学上台演示,用热水浇在倒置的瓶子上,一下子瓶子把鸡蛋“吐”了出来了,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点评:许多教师在讲授证明大气压存在时经常会演示“瓶吞鸡蛋”的实验,通过鸡蛋被吸入瓶中说明大气压存在,但很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鸡蛋弄出来.一方面造成浪费,更重要的是没有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的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精心预设一个实验再生成两个实验,而且是同样的器材、同样的原理、同样的手段,两种不一样的结果,制造思维冲突,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纠正学生前概念中不可能的定势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3 反思与启示
(1)教师演示实验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善于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所说明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交流,发现实验中的延展性问题,真正发展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效的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再创造力的生成与提升,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2)演示实验器材应大力倡导用身边的生活材料物品进行,拉近物理学实验与生活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讓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时时处处有实验可做,克服学生心中物理实验高大上的心理屏障,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彰显了教师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精心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细心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影子,拨动学生思维兴奋点,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好和处理好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常常思考如何将生成性问题转变为有利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生成性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教学绽放光芒,为物理教学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沙志明.又一起精彩的“生成”在课堂中夭折了[J].中学物理,2016,9.
[4]刘芳,孙德峰.巧用课堂生成性问题 助推师生共同成长[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8.
摘 要:本文针对教学实践中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阐述:一是“惯性现象”,在事先没有预设背景情况下,教师恰当的操作,萌发了学生的动态生成;二是“瓶吞鸡蛋”,在教师的预设下,衍生“瓶吐鸡蛋”.结合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对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物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惯性现象;瓶吞鸡蛋;动态生成;演示实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群体性活动.教学对象是几十个具有一定的知识阅历和思维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加上课堂中许多不稳定的变化因素,决定了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态过程,从而引发许多无法预料的生成性问题.而物理是一门源于生活、源于现象的自然科学.物理课堂中的实验现象和物理原理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课堂中不断涌现出许多生成性问题.下面结合两个教学案例中遇到的动态生成性问题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1 惯性教学案例
“惯性现象及惯性的利用”这一知识点,教材中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例,虽然这些实例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的现象,但由于缺乏生活经历,学生还是很希望在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演示.例如,对“铁锤松动时,敲击锤柄可以套紧锤头”这一问题就很少接触,难以理解.笔者在教学前难以找到松动的铁锤,打算在课堂上只作简单分析罢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看到讲台上的油性笔,灵机一动,就地取材,利用油性笔模拟敲击锤柄的实验.油性笔笔杆当作锤柄,笔盖当作锤头,将笔盖轻轻套在笔尖上,这样就可以把它当成一把松动的铁锤.用笔杆的一端敲击讲台,刚开始时轻轻用力,然后逐渐加大力度,连续敲击几次后请一名同学将笔盖拔出来,并让他和大家分享感受.该同学说:笔盖很紧,需用很大力气才能拔出来.刚说完,教室就沸腾起来了,同学们都纷纷拿自己的笔和笔盖敲了起来.很快就听到几个学生的焦急的声音:老师,不行啊,笔盖飞出去了.此时笔者顺水推舟的问:“为什么我行你不行?笔盖不但没有盖紧,反而飞出去了,根源在哪里?这也是惯性现象”此时教室一片寂静,学生沉入了思考的境地,很快有一名学生说:老师,我们往上举起来太快了.我问:为什么太快不行?学生:举的太快时,笔突然停止时,笔盖由于惯性连续向上运动,所以笔盖飞出去.接着启发:“对!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敲击笔杆时先是轻轻敲,然后再逐渐加大力度,就是为了避免刚开始敲时笔盖由于惯性飞出去.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向下敲击笔时能把笔盖套紧了吗?”此刻全班同学又热闹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对这一问题自然而然地明白其中的道理,问题迎刃而解,更不用老师再分析了.
点评:教学中的实验器材就是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身边的物品可以随时进行实验.学生现场人人实验,即兴实验,热情高涨,学生感觉就是在享受实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社会中去的理念.学生从精彩的感兴趣的惯性实验现象中得到了启发,萌发智慧的火花,生成新的实验——防止惯性现象造成的影响.没有预设的随机生成,成为本实验教学的闪光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这种随机生成性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利用动态生成性问题帮助学生原设问题,水到渠成.没有预设的动态生成更需要教师的启发性引导,善于挖掘,细心观察发现,促进精彩物理课堂的生成.
2 大气压教学案例
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实验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笔者设计演示了“瓶吞鸡蛋”的实验.将金银花露瓶置于讲台上,向瓶中倒入少量热水,来回摇晃几下,倒出热水,将剥去壳的鸡蛋轻放在瓶口上,观察将会发生什么现象?顿时教室内鸦雀无声,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鸡蛋上,当鸡蛋慢慢向下陷入瓶口,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起来,半分钟后,鸡蛋掉入了瓶中,“哗”的一声,学生激动起来了.趁热打铁:“鸡蛋为什么自动跑进瓶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老师实验前先用热水倒入瓶中,有何目的?为什么不用冷水.”学生甲:热水热胀冷缩.学生乙:倒掉热水后瓶变凉了,瓶内空气收缩,压强变小了.学生丙争着说:瓶外大气压比瓶内大,把鸡蛋压入瓶内了.老师:“这说明了大气压强确定存在.”突然,有个调皮学生叫道:老师,这样太浪费了,怎么把鸡蛋弄出来?老师马上问:“对,既然鸡蛋被瓶“吞”进去了,就得想办法如何完整地把鸡蛋弄出来呢?”片刻,有一学生叫:用冷水浇在瓶外,因为吞进去是用热水热一下瓶内,相反,吐出来就应用冷水浇在瓶外.老师:“这样真的可以吗?究竟是冷水还是热水”.学生争着说:“不对,应该用热水”.学生不停地争论着.笔者停顿了半分钟,让这悬念制造学生思维冲突,启发学生的再思考.突然有一位学生很自信地说:老师,我确定一定要用热水才行.顿时沸腾的教室变得鸦雀无声了,热切地恭听该同学的高见.“还是热胀冷缩导致瓶内气压变化的问题.将瓶子倒置过来,鸡蛋由于重力作用堵住瓶口,瓶内外气压相等,在瓶子顶部浇热水,瓶内气体吸热膨胀,压强变大,且大于瓶外大气压,因此鸡蛋被瓶内气压压出来了.教师:“好!分析很详细到位.掌声鼓励.事实胜于雄辩,按该同学所说的演示操作,看情况会怎样.”请该同学上台演示,用热水浇在倒置的瓶子上,一下子瓶子把鸡蛋“吐”了出来了,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点评:许多教师在讲授证明大气压存在时经常会演示“瓶吞鸡蛋”的实验,通过鸡蛋被吸入瓶中说明大气压存在,但很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鸡蛋弄出来.一方面造成浪费,更重要的是没有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的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精心预设一个实验再生成两个实验,而且是同样的器材、同样的原理、同样的手段,两种不一样的结果,制造思维冲突,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纠正学生前概念中不可能的定势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3 反思与启示
(1)教师演示实验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善于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所说明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交流,发现实验中的延展性问题,真正发展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效的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再创造力的生成与提升,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2)演示实验器材应大力倡导用身边的生活材料物品进行,拉近物理学实验与生活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讓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时时处处有实验可做,克服学生心中物理实验高大上的心理屏障,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彰显了教师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精心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细心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影子,拨动学生思维兴奋点,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好和处理好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常常思考如何将生成性问题转变为有利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生成性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教学绽放光芒,为物理教学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沙志明.又一起精彩的“生成”在课堂中夭折了[J].中学物理,2016,9.
[4]刘芳,孙德峰.巧用课堂生成性问题 助推师生共同成长[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