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社区养老途径探究
张丽艳 李闯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对于老年人需求问题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因此,了解当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更好、更清晰、更准确地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本文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社区养老作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切入点,在掌握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老龄人口;社区养老;老年人需求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1-0062-08
收稿日期:2018-09-28
作者简介:张丽艳(1975—),女,满族,遼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李闯(1993—),女,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1]“老有所养”是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而社区养老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探索社区养老的新途径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性,对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具有多元化需求,且在物质生活等基础层面的需求满足后还会产生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但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仅仅能够满足大众化需求,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容易被忽视,进而出现了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利用率低、服务资源供求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在理论层面,国内外学者对于社区养老主要从服务内容、服务体系、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较少学者会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科学、系统地对社区养老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文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探讨老年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不同需求,并以社区中的老年人为主体,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使老年人享受到不同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逐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以确保老年人过上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老龄人口需求关系概述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首次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类需求比喻为阶梯,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本文侧重于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社区老年人需求相结合,反映当代老年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需求,从而为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是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能够维持人生存下来的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老年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由低层次需求转向高层次需求的前提是必须充分满足其生理需求,而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水质、气候、交通、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因此,既要关注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饮食方面的需求,也要关注其在居住、交通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稳定的生活、免遭痛苦或疾病等的威胁以及精神或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指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健康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生理需求一样,在老年人的安全需求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时,其所关注的焦点必然是安全需求。 三是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等方面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则会有社交需求,由此对人们产生激励作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根基。对于老年人来说,社会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由社交带来的愉悦对其晚年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个人价值和自我成就的满意程度,也包括社会的尊重与认可。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尊重和认可,老年人也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劳动能力逐渐下降,社交圈子不断缩小,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老年人更加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注。不论老年人处于社区还是处于家庭之中,他们都期望自己仍是一个有尊严的个体,能拥有自己的生活和自主能力,内心不希望自己被当作完全的依赖者、失能者,即使当其认识到自身会受到生理等因素的限制而在行动上有所局限时,也宁愿相信自己仍然可以为家庭或社会作出贡献,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五是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指实现自我价值或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需求目标的人,既能接受自己的价值,也能接受他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同时,他们也要求自身解决问题能力强并具有自觉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从而忽视低层次的需求。进步与希望具有正向能量,老年人希望自身仍具有与社会相关的适应能力,并且希望这种正向能量对晚年生活起到调节作用。
二、我国社区养老实践及相关政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子女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事实证明,单靠子女家庭养老的模式不足以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政府公办的养老机构也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养老需求,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费用较高、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让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同时,受传统思想影响,老年人亦不愿去养老机构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
(一)我国老龄人口现状
世界联合国组织将65岁以上的老人定义为老年人。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全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不包括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2]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学者张海鹰认为:未来的30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一直不断加快,如何承载4亿多老年人群的各种需求,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课题。[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将21世纪人口老龄化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01年-2020年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年-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年-2100年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不能忽视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而应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并给予高度重视。
(二)我国社区养老实践及相关政策
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逐渐弱化,政府相关部门已逐渐意识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2000年,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为贯彻落实2005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促进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养老服务示范推广活动,两年内在全国确定了数百个养老示范单位,许多城市都积极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活动中,推动了全国社区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国老龄委员会、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发展养老服务业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老有所养”进一步确立为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2010年11月,民政部召开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提出应立足基本国情,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服务提供与资金保障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些要求和规划明确了我国未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路径。201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这是我国首次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专项规划范围,并提出“十二五”时期,在我国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2年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2014年财政部和民政部等《关于加强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以及民政部和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都强调了社区养老的重要性,为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也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社区养老实践相结合的对策
(一)加强社区老年人的基础服务工作
⒈饮食方面。饮食是老年人生理需求中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立相关的饮食服务机构,鼓励服务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并通过更多人的参与和集思广益,突出强调食品卫生安全及营养等基本要求,提升老年人生理需求的品质。此外,对社区养老机构中的厨师进行专业训练,突破地域限制,引进多元的饮食种类;社区养老机构还可以与饮食、营养等相关机构合作,提升饮食服务整体质量,在饮食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⒉交通方面。日常出行的交通需求亦是馬斯洛生理需求层次中的重要方面,因此,应通过强化接送服务,减少空间距离的限制,进而扩展到服务距离较远的老年人。具体表现为:增强车辆设备的舒适性及乘坐时的安全性;通过训练及考核,提升接送司机服务老年人的专业能力以及应有的认知程度,不能局限于针对交通车辆的功能是否正常且定期保养、有无法定保险,或是司机是否有职业驾驶执照且身心健康等基本要求。在管理方面,应当关注与服务者相关的专业服务,努力提升交通方面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生理需求中关于交通方面的需求。
⒊居住方面。完善老年人的居住条件也是不断提高生理需求层次的重中之重,因此,社区养老机构建设的规模应逐渐趋于小型化,以方便社区工作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工作人员的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为其提供稳定、舒适、安全的社区居住环境。居住空间结构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实际居住需要,保障老年人的外出活动以及隐私,便于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生理需求等选择其认为最适宜的居住环境。在室外空间结构设计上,为弥补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之不足,应提供多样性的健身器材及健身区域,用以满足不同身体素质的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要求。在整体规划方面,要考虑到社区所在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社区之间的关系,尽量让老年社区公园化、社区化。[4]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互相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促进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机结合。[5]
(二)搭建整体性服务与跨领域合作平台
对于社区老年人来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的内容主要是指维持身体健康和对疾病的治疗,而由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性质和背景各有不同,因而提供的医疗或复健服务亦有所差异。
⒈建立社区与医疗或复健机构合作模式。统一安排和购买医疗康复设备,设身处地考量老年人的需求,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需求,也要关注其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需求。在医疗方面,逐渐降低社区与医疗或复健机构的收费标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医疗条件并配备专业的医疗看护人员,帮助经济条件及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解决“就医难”问题。此外,在老年人的健康指导方面,定期举办社区健康讲座活动,增强老年人关注健康的意识,从而为老年人提供适当的医疗服务,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提升其整体生活品质。
⒉解决社区养老机构经费不足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提倡相关福利机构提供资金或以居民捐款等方式对社区养老予以支持,鼓励医疗或复健机构提供相关服务,建立适宜社区老年人需求的医疗或复健模式,以满足其安全需要。同时,慈善机构的介入对于改善我国目前社区养老经费问题难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慈善机构的健康发展,稳定慈善机构的资金来源,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媒体,倡导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社会组织、企业等加大捐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捐助人员或捐助群体精神及物质奖励,并承诺捐助的资金全部用于服务老年人及相关弱势群体,从而减轻社区养老压力。
⒊加强各区域社区间的合作。政府可以依据老年人的需求,鼓励社区养老机构举办相关论坛或会议,邀请有关研究社区照顾的专家、学者等共同参与,探讨关于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分享各地区的社区养老经验,整合各区域资源,并利用网络创建具有整体性思维的社区养老服务研究平台,加强各区域社区间的合作,从而使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本区域发展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三)探索建立“人文关怀”下的社区文化
在我国台湾地区,社区照顾真正走向成熟始于2007年“长期照顾十年计划”的出台,标志着社区照顾正式进入成熟及规范时期。“长期照顾十年计划”的核心理念是构建完整的社区照顾体系,保障身心功能障碍者获得适切的服务,增进独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质,以维持尊严与自主,主要是通过依托居家、机构和社区三类社区照顾形式开展工作,得到了我国台湾地区老年民众的认可。[6]同时,随着人口逐步进入高龄化发展阶段,又提出“可持续化的运营机制、人性化的老年关怀”的社区发展理念,多层次、多方面地为老年人营造“家庭”归属感,激发老年人自主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使得这一社区治理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社区养老方面,应该结合我国台湾地区“人文关怀”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文化建设。
⒈加大社会主体的参与力度。在社区养老服务层面,服务主体包括老年人自身、家属、社区管理者、社工人员、护理人员、营养师、司机、社区居民等。任何一个主体的服务对于整体社区养老服务品质的提升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也必然会对社区养老服务品质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老年人交往需求方面,由于其社交能力的有限性,其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止是生活中陪伴的对象,也是彼此照顾的对象,是生理和心理的相互支持者,两者间的彼此照顾,突破了商业行为中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能够增加老年人社交需求方面的内容,拓宽老年人与社会连接的渠道。因此,要倡导各服务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进一步缓解社区养老压力。
⒉建立相关服务机构。具体包括:适当建立社区服务机构并提供相应的设施;设立咨询服务中心,为老年人社区服务提供医疗保健、电话会谈等系列咨询服务;举办老年人服务团体、学校师生团体探视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和聊天等沟通方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搭建老年人与社会沟通的平台, 鼓励社区与相关公司合作,将专业技术性要求不高、工作难度相对小的工作如编织手工艺品、种植蔬菜花卉等,交予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来完成,以充分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部分老年人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此外,社区服务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还可以通过组织多样性的社会活动,鼓励社区内的老年人积极参与,从而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⒊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一方面,在社区内部,应形成并树立属于本社区的养老文化及养老观念,适当组织旅游等社交活动,通过社交活动增强老年人之间的熟悉程度,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适当帮助老年人了解更多的资讯,满足其广泛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交服务机制,拓宽多元化服务渠道,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日常的交流活动,使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形成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的局面。
(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水平
1.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社区养老中的工作人员是社区中的服务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对于社区养老的局限、社区工作资源与整合的不足、社区工作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了解,愿意以尊重、沟通、协调、不畏困难、力求突破、创新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长期照顾需求即身心照顾需求、互相尊重需求及社会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把为老年人服务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中扮演着诸多角色:直接服务、间接服务、行政管理、咨询服务、协调服务等,这就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做好定期探访、电话问候、生活照顾、陪同就医等服务。将社区服务需求与不同领域的服务相结合,实现社区工作人员满足老年人多元服务需求的目标,首先,社区工作人员要做到“定向学习和组织承诺”与了解老年人尊重需求相结合,定期举办服务座谈会,社区工作人员要从不同方面与老年人相处和互动,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做好老年人尊重需求方面的工作。其次,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入职门槛,由于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因而需要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标准进行完善,淘汰不符合社区养老服务职业标准的工作人员,并要求在岗工作人员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照顾老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老年人进行专业的照护,从而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流程制度化。再次,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建立专业的护理培训学校,培训社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使其掌握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技能,在培训之后采取适当考核方式,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并定期开展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相关培训活动。
⒊加强内部与外部的人力资源整合。社区服务机构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既具有实用价值又适合社区养老的服务方案,建立起政府、市场与社区之间的老年人服务资源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社区养老服务中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形成统一的社区服务标准,并依据各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或删减服务内容,逐步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方式,加强社区内部与外部的人力资源整合,这样,才能使老年人真正享有健康、舒适及被社会尊重的高品质生活。
(五)促进社区老年人再就业
人是独立的个体,不因年龄的增长、生理或认知能力的降低而失去独特性。在与老年人相处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个性、习惯及需求,找到适当的相处方式并提供恰当的服务,不能低估老年人对于社会的贡献,从而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对此,社区应充分做好老年人再就业宣传工作,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传统看法,营造良好的老年人再就业氛围。
⒈加強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相关部门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对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护理补贴,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本,发挥社会慈善机构的作用,呼吁志愿者协会等组织为社区养老服务筹集资金,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加社区养老中部分老年人再就业活动,进而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保障基金。另一方面,提倡并鼓励老年人独立地从事社会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让社会了解老年人仍然具备从事工作的能力,可以为社会发展发挥余热。老年人固然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但不意味着其不能继续服务社会,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身体、心理等情况,自主灵活地选择工作方式,通过服务社会,达到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
⒉鼓励企业与社区之间合作。对于雇佣老年人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支持和引导,招聘广告严禁出现任何歧视老年人的语言,社区应随时与企业进行交流,将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交予老年人完成,并依据实际情况给予老年人适当的劳动报酬,调动老年人从事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适当召开关于社区内老年人从事工作的相关会议,一方面,强调工作对于老年人身心发展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老年人从事日常简单劳动。此外,在社区养老服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办社区老年大学,这不仅可以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达到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
⒊完善社区网络服务。社区要通过网络服务为老年人争取社区再就业岗位并维护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为其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的再就业服务,营造平等、良好的再就业环境,满足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为老年人创造与社会交流的机会,鼓励其积极融入社会,增强老年人与社会间的互动,拓宽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的渠道,进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9.
[2]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e.htm.
[3]张海鹰.城市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人口学刊,2010,(02).
[4]徐聪.基于人文关怀下的养老社区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李双辰,栾文敬.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理论、模式与政策发展[M].中国质检出版社,2011.
[6]简慧娟.社区照顾十年计划现况与检讨[J].社区发展季刊,2013,(03).
(责任编辑:高 静)
Abstract:Population aging is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the world demand for elderly people problem given sufficient attention,understand the actual demand of the aged person,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services has become the world must face and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needed to resolve.Therefore,in order to better,clearer and more accurate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people,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theory,combined with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demand of the aged person,grasp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aged person,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the elderly population;community pension;the needs of the elde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