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黑鸡生态养殖优化模式探析
高维明+何茜+宫平
摘要:通过分析和田黑鸡发展现状及国内6种不同情况下鸡的饲养模式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应用SWOT分析方法得出当前和田黑鸡的产业化发展需要确立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和田黑鸡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并延伸讨论了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和田黑鸡;生态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9-0023-03
和田黑鸡是新疆和田地区传统的地方鸡品种。多年来当地维吾尔族人民在农区、山区种地、植林的过程中,因役用、饮食和补贴家用的需要,因为畜禽在市场上交换贸易的便利性,养成了饲养羊、牛、驴、鸡等畜禽品种的习惯,这些品种通过多年来的自然繁殖和选择进化,对当地综合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能的特色品种,例如和田羊、和田牛、和田驴、和田黑鸡等。因为和田地区下辖县市处于昆仑山麓周边,普遍干旱多沙尘、牧草稀缺、水源不足,导致和田地方畜禽品种都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耐力好、体格偏小等特点。也因为如此,和田黑鸡在当地普遍饲养,据记载,和田黑鸡的养殖历史有近1 000多年,因为抵抗天敌、适应恶劣气候等综合原因,该品种鸡大多为黑色,少数为褐红色,故因之得名。本文主要探讨了和田黑鸡作为新疆地方优良鸡品种资源,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如何形成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
1 和田黑鸡发展现状
1.1 当前养殖发展的现状
和田黑鸡遍布和田地区七个县市,目前养殖数量保持在110万只左右。因为黑鸡体型小、生性活泼、喜欢打斗、饲养周期较长等特点,目前还少有形成集中化大规模饲养,大多以散养的方式分散在千家万户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饮食需求的变化,和田地区为充分加大资源利用程度,在大力发展牛、羊产业的同时,对一些相对资源贫乏的农区和山区鼓励开展和田黑鸡的商业化养殖,作为引导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的途径,目前在和田墨玉县、民丰县、皮山县、于田县等地都有小规模养殖和田黑鸡的专业合作社和鸡场。
1.2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和田黑鸡作为和田地区的特色鸡禽品种,是新疆乃至我国宝贵的品种资源之一,对该品种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支持和引导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因为和田黑鸡作为小农经济的一个补充,其发展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和田黑鸡产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该品种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传统养殖习惯;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和田当地在农区、山区、牧区的棉花小麦种植后、林地间杂草、果木树叶果渣等的边角料饲草资源;三是充分利用农区、山区广大农牧民在农闲、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四是逐步激发当地农牧民充分利用当前交通、技术交流、贸易等带来的便利条件开展劳动致富的意识。
2 国内鸡禽产业发展模式
2.1 集约化标准化舍饲模式
随着畜牧养殖机械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养鸡生产的基础上,我国的肉鸡和蛋鸡养殖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主要模式为“企业(专业养殖合作社)+标准化舍饲生产+市场”。通过建设工厂化生产场,配套提前制作好的预混料,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疫病防控和标准化饲养规范制度,在适当可控的温湿度和粪污排放条件下,形成对肉鸡和蛋鸡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通常一个成规模的养殖场可以同时饲养至少3万只以上肉鸡和蛋鸡。据统计,我国目前饲养数量在3万只以上的肉鸡和蛋鸡养殖场在3 000家以上。这种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不仅极大提升了鸡的饲养周期、饲料转化率,还通过节约人力、物力以及形成批量的鸡肉、鸡蛋规模,有效形成持续供应能力抢占市场而综合降低生产成本。这种养殖模式对于我国鸡肉、鸡蛋的充足供应,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2 林下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是近年来县市城郊进行生态鸡养殖的主要模式,主要结合在县级以上城市的城郊结合区开展生态林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防风林带的虫草资源、光热资源和充足的场地资源,在固定的范围对鸡进行放养,该养殖模式具有周期长、管理松散等不足,但能够生产出质量较好的鸡肉和鸡蛋产品。主要养殖模式“企业(专业合作社)+圈舍孵化+林下放养+特色产品市场”。该模式受林地面积大小及饲养环境条件的限制,一般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体系,但因为投入成本和管理成本较低,饲养周期较长,一般用来生产绿色和有机产品,能够建立特色产品市场份额。
2.3 半散养半舍饲模式
半散养半舍饲模式主要集中在寒冷气候较长、昼夜温差大的北方山区和农区结合地带,目前在甘肃、青海、新疆、东北地区、西藏等荒漠面积较大的地方推广较多。其生产主体为专业化养殖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通过集中孵化鸡雏,在温度15 ℃以上是白天放养,晚上集中在圈舍适度补饲;温度低于15 ℃时一般进行舍饲喂养。这种方式生产饲养的鸡周期比工厂化规模化养殖长,基础设施投入少,饲草料成本低,养鸡成活率不高,但也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养殖数量。这种饲养模式一般为“专业养殖场(合作社)+暖季放养(补饲)+冷季舍饲+市场化”,通过大规模的饲养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
2.4 农区饲养模式
随着我国粮食作物种植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和粮食丰产,在我国南方许多农区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多,林地和水田地空闲面积较多,当地留守人员往往种植很少一部分粮食用来自给,其余大多闲置。为充分利用这些林地水田资源,也逐步形成了农区的饲养模式。一般模式为“养殖大户+片区放养+高端产品”。主要将空闲地进行租用连片或者租用某个整体山头,将连片区域进行简单围网,日常就将蛋鸡、肉鸡进行放养,不建立专门的鸡舍,这种情况下养殖的生态鸡的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但是对高端鸡肉、鸡蛋市场的有效补充,具有较大的附加值。
2.5 湿地饲养模式
结合特定的湿地生态资源,在条件许可的范圍内建立围栏,在周边相应地势高、干燥的区域建设简易圈舍,综合形成露天养殖场。这种方式在我国有湿地的各个地区都有,主要是结合当地的温、湿度环境和湿地面积开展适度范围的集中放养饲养。这种湿地饲养模式主要是“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湿地放养+适度补饲+特色产品”,该模式下的饲养管理比较粗放,生产周期相对于规模化舍饲长,但所需要投入的生产资料成本低,有一定的优势。其养殖规模受湿地面积和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限制,只能部分利用湿地资源,其形成的产品也因为受到产量的限制而难以开拓较大的市场,因产品属于天然放养,个体经济效益较好。
2.6 庭院经济饲养模式
相对于南方农区,北方农村整体外出务工的人员比例相对较低,个体家庭院落和包产到户的土地面积也较大,另外人工密度较低、尤其在新疆、青海、西藏等不发达的农村,依靠现有土地资源来种植养殖特色经济作物和动物、发展庭院经济逐步成为近些年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主要方式,而养鸡业成为农户容易投入的经济动物之一。因为农户养殖比较分散,养殖技术不一,养殖数量较少,所形成的产品难以对市场形成规模化供应,因此最终产品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小。这种饲养模式主要是“农户+批量放养+圈舍补饲+市场”。
3 和田黑鸡产业发展的定位
3.1 SWOT分析
和田黑鸡是和田地区独特的品种资源,因为当地人民饲养的习惯和养殖范围较广,该品种也能适应当地多变、恶劣的气候条件,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也面临着养殖分散、饲草料供应不足、生长效率低、养殖技术体系不成熟、养殖数量少等问题,如何科学高效地对该品种进行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以下通过SWOT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定位。
Strength(优势)——和田黑鸡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地方特色方面,该品种资源对当地的适应性和较为广泛的饲养范围,基本覆盖和田地区7个县市和周边地区。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能、容易开展大规模的扩繁工作,同时该品种抗逆性强,已经申请地理标识,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能够体现当地的人文地理资源优势,具有各方面的独特性。
Weakness(劣势)——与国内几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快速生长的优良品种相比,和田黑鸡还没有建立规模化养殖的技术体系和具有投入产出的效益模式。主要体现在养殖周期长,饲养分散,无法体现规模效益,个体产出率不高,导致个体经济效益低。
Opportunity(机会)——近年来随着国内畜禽产品供应的极大丰富,以及过度使用资料能源导致产能过剩,以至于各类产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特色、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导致畜禽养殖环境恶化,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提倡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畜禽产品的生产从追求数量到以追求质量的方式转变,这给和田黑鸡的产业化发展带来机遇。和田黑鸡生长环境中独特的地理和人文资源以及通过散养过程中形成的高品质及地方特色风味,都会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受众群体。同时其接近生态的养殖方式和环境也为其产出高品质、特色口感风味的产品提供了保障。这种饲养方式为带动当地农区和山区大量的农牧户开展饲养设置了较低的门槛。
Threats(威胁)——和田黑鸡是新疆南疆地区饲养群体、养殖范围和驯化历史最长的一个地方品种,其周边地区的喀什、阿克苏、克州还没有形成如此有影响力的当地鸡品种,新疆目前被收入品种资源志的地方鸡的品种只有和田黑鸡、拜城油鸡、吐鲁番斗鸡等三个品种,其中拜城油鸡的群体也仅仅局限于拜城县域内,吐鲁番斗鸡数量和养殖方式都因为其品种特色而发展有限,兼有肉鸡和观赏的功能,其发展前景受地域性限制和受众少而有限。因此,在地方品种鸡的产业化发展中,还没有其他品种能够对和田黑鸡形成较大的竞争力和挑战。
3.2 形成的定位
综上所述,和田黑鸡因为本身具有良好的地方适应性、驯化历史悠久和饲养范围广,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是优秀的地方鸡品种,但该品种还没有进行现代生产技术条件下的开发利用。结合和田黑鸡本身在生态养殖条件下能够形成优质产品的基础,还有当前广大消费者趋于高品质、独特性、重品牌的消费观念,通过现代物流技术将具有该附加值的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已经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和田黑鸡的发展定位应该趋利避害,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位:①确定品种核心资源保护区,调研其品种下的品系和范围,建立大区域的地理标识,形成深厚的尼雅文化基础。②保持其生态养殖、散养与补饲相结合的养殖特点,打造生态养殖底蕴。③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生产方式“龙头企业带动+大区域+专业合作社+家庭养殖大户+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品牌+国内外市场”的全方位生产联盟,扩大和田黑鸡的饲养规模和数量。带动农牧民家庭增收。④打造独特的尼雅文化品牌。尼雅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独特和宝贵的资源,神秘且厚重,数千年的西域文化的精髓承载其中。因此,将和田黑鸡与尼雅文化相结合,必将打造出国内外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文化内涵,品牌基础牢固,影响久远,配合和田黑鸡生态、和谐、高档的质量品质意境,将建立高附加值的品牌效益,对冲生产周期长而带来的负面效益。⑤建立“种、养、收,产、加、销”一体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企业与农牧民共生、共享的利益分配模式,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4 和田黑鸡产业发展形成的模式分析
4.1 基于市场角度形成的模式分析
和田黑鸡产业发展从市场角度来看,就是通过高附加值的产品效益来降低生产周期长、管理成本高的综合成本,同时形成长远增值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途径。而将龙头企业和广大农牧区的家庭养殖大户的生产资料共同来开发使用,在劳动力、饲草料、圈舍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可以降到最低,而管理成本则因为饲养分散、管理环节增加、契约维护等有所增加。产业发展模式的合理设计是降低总体成本的关键,通过和广大农牧户形成的生产联盟来确立强大的产品持续供应能力,保证优质产品的源头稳固,是长期保证和田黑鸡产品品牌和高附加值的关键所在。与前面总结的6种生产模式相比较,和田黑鸡的生产模式全面吸收了市场需求和当前的发展趋势的综合要求,形成以高质量产品供给为目标的生态养殖模式,以自身优势掌握种质资源和市场渠道,放开中间生产环节与广大农牧民共享、共生,通过与饲养者共同形成强大的生产规模来降低风险和成本,对冲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所体现的生产周期短的优势。
4.2 产业发展模式需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撑
和田黑鸡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家重点龙头企业保证种源和雏鸡的生产,有企业来克服中小型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对于市场经营不擅长的弱点,发挥其在生产环节各方面的优势,因此和田黑鸡产业发展模式需要的资源是由企业来控制产业前端和末端的发展,由企业投入这两端所需要的资本和管理,打造具有中国西部古老尼雅文化底蕴的特色品牌。广大农牧户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扶持和帮助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庭院中鸡舍和配套饲草供应的基础能力,熟悉和了解和田黑鸡散养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摒弃与饲养效益无关的任何无效环节。在技术支撑方面,需要结合和田黑鸡的品种特性,逐渐摸索出一套散养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转化为简单易行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
5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5.1 规模化生产面临的问题
和田黑鸡的发展在生产和市场两个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相对于和田黑鸡的饲料转化率和生产资料投入的效用,和田黑鸡还没有摸索出一套适应其生长规律、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的个体养殖及规模化养殖的优化生产技术。另外和田黑鸡因为其生产规模小,肉、蛋产品在质量、特色上竞争力还没有形成,难以提升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没有形成特色优势,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但这两方面的挑战也是和田黑鸡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只有充分挖掘其生产环节的效能、挖掘产品市场的独特竞争力,才能带动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
5.2 品牌建设的问题
品牌建设是和田黑鸡产业化发展的灵魂,是国内外市场了解和田黑鸡产品背后深刻文化和西域风情的关键,也是如何将鸡肉、鸡蛋等物质消费延伸到文化思想消费的联结点所在。古老的尼雅文化及新疆西域风情所传递的乐观、和谐、优雅等方面的意境也急需通過品牌建设来体现,为“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呈现新疆现代发展的理念。这些深刻内涵需要有专业的队伍来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市场途径来体现,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打造的,因此,需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来促进。
5.3 产业联盟面临的问题
龙头企业、广大专业合作社与养殖大户之间形成产业联盟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利益分配的问题,处理好预先契约的遵循问题,把握好不在联盟内部争利、共同向市场要利润的发展重点。农牧民养殖户经济基础差,经不起市场价格的起伏,难以抗拒二道贩子对产品的现金收购;企业铺开的摊子大,难以全面了解农牧民养殖户的真实需求,二者之间很容易形成矛盾而导致联盟联合出现纠纷,这些都是极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在实际生产中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