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爱上诵读
王清梅
诵读即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散文、诗歌等声情并茂的作品。在语文教学中,这是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呢?适宜的诵读方法对学生诵读兴趣的养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在三年的诵读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适当指导。在诵读教学和实践中,教师充当着内容把关者、方法指导者、活动组织者等多重角色。我专门做过一次试验,同样类型的文本,分成两组,一组让学生自由读,另一组我增加了适当的指导。结果,没有得到指导的学生,朗读起来声音杂乱,学生的诵读兴趣渐渐低迷。另一组学生在我适当讲解示范后,读得兴致盎然、沉醉其中。由此可见,无论在诵读的哪个阶段,教师的适当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那种不考虑学生实际、一味追求“个性化诵读”而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师生同诵。教师加入诵读的队伍,会让学生有高度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说到教师的加入,我原来是不太重视的。半年前的晨读,我只是在周一、周二作简单的指导,然后就观察学生的诵读情况。这样的做法,让我发现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诵读的懈怠和厌倦。在一次网络会议的交流中,我提到这个现象,指导教师的一句话让我感到醍醐灌顶:学生诵读状态的低迷是由于教师的懈怠。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开始尝试在每天的晨读中和学生一起诵读,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转变,大大改变了学生原来低迷的诵读状态。
回归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讲,茫然不解的文本,他们是没有诵读的兴趣的。所以在接触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带学生诵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和汪曾祺的《花园》(节选)时,我都会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马上就想起了自己在田野中见到过的景色,自己也曾有过的捉虫子的有趣经历。当诵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当一个个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的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他们怎能不爱上诵读?
讲求方法。刚开展诵读教学时,我没有什么方法,就是凭着一腔热情。为了保证诵读效果,我还定期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这样确实保证了诵读的时间和数量,但慢慢地,学生诵读的热情降低了,随之出现的是厌烦感。我请教了指导教师,根据他们的意见调整了做法,不再机械地要求每周一单元、每天一篇地诵读,不再强制性地要求背诵、定期检查,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学生们那种消极的状态真的马上就有了改变,特别是不再强制要求背诵后,他们反而读得更起劲儿了,还经常主动背诵自己喜欢的篇目。
总之,日有所诵、日不间断、持之以恒,这需要学生的定力和坚持,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给予恰当的指导。“在看似重复的教学活动中,每天有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变化和提升。是这样严谨然而活泼的连续性学习,把孩子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一点一点,稳扎稳打地往高处带。”(《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够做好这种“看似重复的教学活動”,能够带着我的学生们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一步步走进文学的殿堂,领略文学的魅力。
诵读即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散文、诗歌等声情并茂的作品。在语文教学中,这是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呢?适宜的诵读方法对学生诵读兴趣的养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在三年的诵读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适当指导。在诵读教学和实践中,教师充当着内容把关者、方法指导者、活动组织者等多重角色。我专门做过一次试验,同样类型的文本,分成两组,一组让学生自由读,另一组我增加了适当的指导。结果,没有得到指导的学生,朗读起来声音杂乱,学生的诵读兴趣渐渐低迷。另一组学生在我适当讲解示范后,读得兴致盎然、沉醉其中。由此可见,无论在诵读的哪个阶段,教师的适当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那种不考虑学生实际、一味追求“个性化诵读”而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师生同诵。教师加入诵读的队伍,会让学生有高度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说到教师的加入,我原来是不太重视的。半年前的晨读,我只是在周一、周二作简单的指导,然后就观察学生的诵读情况。这样的做法,让我发现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诵读的懈怠和厌倦。在一次网络会议的交流中,我提到这个现象,指导教师的一句话让我感到醍醐灌顶:学生诵读状态的低迷是由于教师的懈怠。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开始尝试在每天的晨读中和学生一起诵读,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转变,大大改变了学生原来低迷的诵读状态。
回归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讲,茫然不解的文本,他们是没有诵读的兴趣的。所以在接触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带学生诵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和汪曾祺的《花园》(节选)时,我都会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马上就想起了自己在田野中见到过的景色,自己也曾有过的捉虫子的有趣经历。当诵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当一个个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的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他们怎能不爱上诵读?
讲求方法。刚开展诵读教学时,我没有什么方法,就是凭着一腔热情。为了保证诵读效果,我还定期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这样确实保证了诵读的时间和数量,但慢慢地,学生诵读的热情降低了,随之出现的是厌烦感。我请教了指导教师,根据他们的意见调整了做法,不再机械地要求每周一单元、每天一篇地诵读,不再强制性地要求背诵、定期检查,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学生们那种消极的状态真的马上就有了改变,特别是不再强制要求背诵后,他们反而读得更起劲儿了,还经常主动背诵自己喜欢的篇目。
总之,日有所诵、日不间断、持之以恒,这需要学生的定力和坚持,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给予恰当的指导。“在看似重复的教学活动中,每天有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变化和提升。是这样严谨然而活泼的连续性学习,把孩子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一点一点,稳扎稳打地往高处带。”(《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够做好这种“看似重复的教学活動”,能够带着我的学生们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一步步走进文学的殿堂,领略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