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文不过家书写,言传身教续家风

    摘要: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经典之作,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启迪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家书;家风;传承

    一、文言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言文并重,言意共生,既要起于“言”,又要达于“文”和“意”。应在对文言字、词、句理解的基础上,思辩性地去解读文本,深入思考。学生针对知识点进行查找、辩证、反思、考量、取舍的自我构建过程,实质上就是批判性思维过程。批判性的核心问题是“别人这样说、这样想、这样做,我该如何?”其核心精神是“公正、求真、反思”,根本特征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因此,批判性思维具有“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特点,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盲从,有自己的想法,大胆思考,敢于质疑,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诫子书》的共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发现更有意义的观点或论点。

    二、以读,品味古文的韵味

    在古代,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没有标点符号的全文,让学生摸索出古文朗读的规律与语感。通过朗读,让学生发现《诫子书》的句子具有对称性、结构相似、正反对比的特点。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夫”和“也”字:“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也”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诵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悟出文章的“浩然之气”, 还要注意诵读的表达技巧,特别是重音、语气。

    首先,重读。语句的中心意思是靠重点词或词组来体现的,重读常常突出强调性、情感性、语气性等。文中的“静”“俭”应为强调性重读,四个“非”字为并列性重读,四个“无以”则是递进性重读。

    其次,语气。诵读的语气取决于文章的语义和情感,《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首先应读出一位父亲的语重心长。从“夫君子之行”到“非志无以成学”突出的是一个“静”字,要读出“宁静”的语气;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非……无以”两个双重否定句中要读出“严厉教诲”的语气;从“淫慢则不能励精”到“将复何及”部分的内容从反面说明不修身养德之后果,要读出“训诫”的语气。

    诵读是带有个性化色彩的课堂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意。

    三、以思,悟出家书的情味与理性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正能量的文本对培养其人文情怀、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年龄和性格特征与诸葛瞻相近,更能设身处地的与自身联系起来,对于一个年少聪慧的孩子,父亲的担心是否多虑,是否能起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进行论证,便可以引发学生大胆思考和寻找佐证。

    据史料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军旅中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写《诫子书》给儿子诸葛瞻时,诸葛瞻年仅8岁。有人就认为诸葛瞻这么小,诸葛亮写这封信给他,诸葛瞻未必读得懂,诸葛亮太多虑了。

    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搜索史料,结合诸葛瞻当时的年龄学识、家庭出身、蜀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等方面来思考。年龄学识方面:诸葛瞻年少得志,聪明睿智,身心早熟,如果不加以管教,容易骄傲自满,停滞不前。诸葛亮希望他静下心来,以“宁静、淡泊”的平常心来引导其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与学过的古文《伤仲永》对比阅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少年仲永,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后导致“泯然众人”的后果,得出了“少年天才更应注重后天的培养,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和品德培养”的结论。家庭出身方面:诸葛瞻作为丞相的儿子,可谓出身名门,家境殷实,衣食无忧,体验不到勤俭持家的意义。优越的生活环境容易让其走向张扬跋扈,虚度光阴的负面,所以父亲告诫他要“立志、好学”,为人生找准目标,“活到老、学到老”,不忘初心。蜀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俗语有云:“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四川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山清水秀之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在这好山好水中成长,难免流连忘返、吃喝玩乐,误了学业,最后平庸无为,所以诸葛亮告诫他应该“惜时”,不要虚度光阴。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还可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现状反思,学生受“手机、网络、游戏”等外来因素吸引,更应摒除干扰,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明末清初文学家黄宗曦曾说过:“至文不过家书写”,诸葛亮已经54岁了,不久后就病逝五丈原,这封家书便成了一封遗书。父亲的话更成了殷殷期盼之情、谆谆告诫之理。当拉着小手的大手即将松开,其留给儿子的文字愈是情真意切。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成就了诸葛家的千年美名。

    四、以研,悟出家风的传承

    结合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儿子提出的要求,其身上的优良品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诸葛亮父母早逝。十四岁分别母兄,离开家乡琅琊,随叔父避難荆州,投奔刘表。十七岁,叔父去世,孤苦伶仃。定居隆中十年,半耕半读,自立谋生,同时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帮助其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其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顷。

    诸葛亮“躬耕陇亩”于南阳十余年,造就了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好品质,更给了他韬光养晦以运筹帷幄的机会,最终成就一位贤臣名相。同时作为父亲,他深知教育下一代不仅需言传,更重在身教,先正己,再教人。这才是诸葛家风形成的重要原因。諸葛家风,崇俭尚德,身教在先;奉儒尊道,兼收并蓄。

    诸葛家风,福泽后人。众所周知,好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且是终身学校。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中每个成员做人做事的标准大都是从学习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这便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力。

    五、以感,传承优良的品质

    古往今来,优良品质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在教学中,通过文本间的相互联系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此的感悟。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希望后人能继续秉承优秀文化,成为立德立功的谦谦君子。诸葛亮《诫子书》中饱含的儒家思想不仅影响着他的子孙,也对世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更是成为很多家庭的家训。

    如今,《诫子书》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家书,更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家庭的育儿标杆,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能为其人生道路指明方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对《诫子书》中蕴含道理的感受,能更好地激励学生传承优秀品质,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养成深思熟虑的学习习惯,理智地质疑和反思,打破常规与刻板思维模式,让学习文言文并不是简单的唱赞与单一的背诵,而是在诵读、积累、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所思考,有所研判,有深刻地感悟。因此,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具有“反思性”“理性”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教师以自我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与技能对学生进行引导,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的读写行动,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能让语文教学思维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陈兴才.基于“批判”的文言文学习[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8(12).

    [2]陈红.七年级学生辩证思维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学万花筒,2017(2).

    [3]方娟娟.批判性思维:传统价值观教育现代性转换的必由之路[J].中国德育,2016(21).

    [4]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思想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作者简介:邓淑琦(1986—),女,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文言文批判性思维与中学生写作研究。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基于高中生合唱排练实效性的提

    陈江华摘 要:为了满足时代对青少年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它能够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

  • 读写结合,优化初中作文教学

    庄乾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两者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