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表演艺术及其传承
王晓宇
【摘 要】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它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在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流行,它在文学、语言学、民俗学、音乐学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随着现代化传媒技术迅速发展,淮海戏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急需被保护、被传承。本文探讨了淮海戏的表演艺术以及它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淮海戏;表演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49-02
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三百六十余种,这其中就包括流传于江苏一代的淮海戏。淮海戏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种,它唱腔优美婉转、唱段脍炙人口、曲牌别具一格、伴奏独具特色,极大地彰显了地方音乐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区域语言声调、承继了传统民俗民风、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因此对淮海戏进行发展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一、淮海戏表演艺术
淮海戏起源于乾隆年纪,时至今日已经有两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江苏淮海一带,俗称“三刮掉”或“拉后腔”,它的表演艺术既具有普通戏曲的特征,又独具地方特色。
(一)戏曲特征
淮海戏的表演艺术具有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它属于代表着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梅氏体系”。我国戏曲的特征为写意传神,即在戏曲表演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动作与虚拟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场景,淮海戏亦具有传神写意的特征。由于存在写意传神的特征,淮海戏在表演时为了能更加清楚明了地表达出表演的目的及精髓,需要有虚拟性、装饰性及夸张性的因素存在。这种写意传神的特征也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命题,贯穿于我国戏曲的发展。
(二)小戏的特色
除了具有与其它戏曲共有的表演艺术特征之外,淮海戏在表演艺术上还具备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或“小戏”,是典型的民间小戏。在其发展之初,淮海戏多是以地摊的形式流行于江苏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戏曲的发展才逐渐出现在舞台上。由于是从小戏发展而来,其戏曲内容主要是表现民间的生活,曲调朴实真挚、清醒流畅,具有民间音乐的特色,它的伴奏也以民族乐器为主。
(三)表演特色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载体和手段是“四功五法”,其中“四功”指唱功、做功、念功和打功,这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淮海戏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第一,唱功。戏曲表演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就是唱功。淮海戏的唱腔起源于说唱,它的曲调也是在语言自然强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因此曲目的说唱性较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思想的表达,需要通过不同的唱腔来区分表现。一般来说,男腔粗犷有力,变化较少;女腔优美且丰富多变。在唱法上淮海戏讲究字正腔圆,吞、吐、放、拿,要求表演者在演唱时做到声情并茂,充分表现出各个流派的韵味以及不同唱腔的特点;第二,做功。各种程式动作组成了做功,这些动作取自生活,经过加工提炼逐步形成一道规范性动作。通过提炼加工,这些动作都具有技术性和舞蹈性,要通过专门的指导训练才能熟悉掌握;第三,念功。念功指念白,因为淮海戏流行于江苏,因此它的念白独具地方特色,以苏白为主;第四,打功。打功即武打,也是在戏曲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功课,但是在淮海戏中武戏并不多见。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除了“四功”之外还有“五法”。“五法”即表演中运用到的五中表演方法,包括:手、眼、身、法、步。手即手势,眼即眼神,身即身段,步即台步,法即方法规格。以“四功五法”为依托,完成淮海戏的表演。
二、淮海戏传承模式以及生存现状
淮海戏的传承模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口传心授即通过口耳来传其形,通过内心来领悟其韵味,这是淮海戏的主要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不同于西方音乐的传承。西方音乐过于依赖精确的乐谱,而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乐谱具有不确定性。现在很多人认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过于落后,但恰恰是因为这种传承方式,才给了表演者更多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教师通过“口传”的方式将戏曲的演唱技巧及神韵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心授”来自我领悟,在教师传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领悟,并融入自己的趣味及审美,进行再创造。
由于淮海戏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它的传承媒介是人,一旦缺乏传承者,就会使淮海戏面临消亡的危险。虽然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当地政府也加强了对淮海戏的保护措施及经费投入,但是目前淮海戏的生存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首先,淮海戏的生存环境在逐渐消失,淮海戏属于民间小戏,它根植于广大农村,农村丰富的民间传统习俗以及贫乏的娱乐生活是淮海戏生存发展的土壤。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严格意义上的农村范围不断缩小,农村居住人口也越来越少,这使得淮海戏的观众骤减,演出场次萎缩,淮海戏的生存空间面临危机。
此外,由于电视网络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人们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变淡,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的艺人纷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灭亡的危险。
三、淮海戏的传承保护
淮海戏的传承保护工作,不仅仅是对淮海戏进行搜集、整理、拍录等,这只是博物馆式的保存,而淮海戏需要的是活态的传承。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加强对淮海戏的传承保护。
(一)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
要对淮海戏进行传承保护,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当地政府可以在群众当中积极倡导淮海戏,例如举办各种规模的淮海戏艺术节、演唱会等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淮海戏,熟知淮海戏,意识到传承淮海戏的重要性,从上到下树立起保护传承淮海戏的观念。此外,还可以把淮海戏打造成当地的文化品牌,大力推广淮海戏,扩大淮海戏的影响力,把淮海戏推向更大的舞台。
(二)保护淮海戏传承人
淮海戏的传承模式是口传心授,是靠人来实现传播,因此对淮海戏传承人的保护十分必要。由于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淮海戏的生存环境逐渐减小,民间传统戏剧一旦失去了生存环境,就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了传承淮海戏,就要保护传承人。首先,政府可以对淮海戏的从业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对代表性的传承人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使民间的传统文化有传承下去的可能;其次,要鼓励淮海戏艺人收徒授艺,政府可以给开课收徒的老艺人们一定的资金支持,对淮海戏团队、班子进行扶持。
(三)鼓励中小学校参与
鼓励中小学校参与是传承淮海戏最好的途径。有了中小学校的参与,就可以陪养年轻人对淮海戏的兴趣,使淮海戏的传承工作有了可持续性。这项工作已经在沐阳县第一实验小学进行了尝试,学校以“熟悉淮海戏,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开展了淮海戏的教学工作及艺术欣赏活动,通过淮海戏来使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经过不到一年的尝试,学校已经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会唱淮海戏,使淮海戏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普及。因此,鼓励中小学校参与,可以有效地传承淮海戏。
四、总结
淮海戏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戏种,对区域语言声调体现、传统民俗民风的传承、城乡文化生活的活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人们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薄,致使淮海戏后继乏人、濒临灭亡。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琳.淮安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2]李冰.淮海戏传承及其现状考察[J].中国戏剧,2015,(12):58-59.
[3]苗运杰.试论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5,(1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