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经典影片翻拍中的审美向度

    张佳

    经典影片翻拍是一个将作品进行本土化和当下化转变的过程,也有人认为,经典翻拍是一个把过去的东西用另外一种情感解读出来的情怀。从理论角度来说,电影“翻拍”是指对已有的相同题材、相近故事的进行再次创作的行为。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进入创作者的视野,在目前电影工业化制作大潮的背景之下,许多高难度的电影语言得以实现,这就为导演的想象力打开了更大的空间,也使经典影片有了重拍的更大的技术支持。近年来,英美影片市场有一股经典翻拍的风潮,一批公众熟悉的经典影片在新影视科技手段、新的导演视野、新的演员群体之下,以全新的面貌再放异彩。新一代导演们不拘泥于原作发生的地理位置和人物原本特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加入新的理念,使当年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神采,成功地勾起许多人的青春回忆。被翻拍的经典电影一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在翻拍过程中,导演会将经典影片作为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一个载体,也会将经典作品放置于影视产业的大环境与当下的人文环境中去思考与创新,并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带有现代意识的艺术主张。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翻拍风格和效果,体现着导演多元化的审美倾向。

    一、《泰坦尼克号》的翻拍:叙事风格的强势扭转

    1912年4月15日,英国白星轮船公司耗资7500万英镑打造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沉没后,这场惊人的海难就成了各种文学样式的创作主题。据统计,直接以这起海难为背景的电影不下8部,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1957年英国导演罗伊·沃德·贝克执导的《冰海沉船》。《冰海沉船》是一部写实性极强的、记录在一种极特殊背景下的众生状态的故事影片,片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却有着在生死关头令人赞叹的种种细节:那泡在水中给孩子讲故事的母亲、在船倾覆时面对人群布道的牧师、那躺在床上紧紧拥抱在一起老夫妻,还有那一直在坚持演奏的乐队和站在时钟前与大船一起沉没的设计师。因此,这部连色彩都没有的黑白片,以完全写实的审美倾向占据着教科书般的经典地位,一直成为数十年里“泰坦尼克号”题材的名作。

    1997年,一部翻拍自泰坦尼克海难、由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美国影片引发了空前绝后的热潮,创造了票房18亿美元创世纪录。《泰坦尼克号》保存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真实感,也尽量以高科技手段还原那艘巨轮的面貌。但在叙事手法上,却将《冰海沉船》的宏大叙事扭转为鲜艳夺目的个体叙事。于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泰坦尼克号》这个绝美的舞台上,在尽力还原的大船华丽而精致的楼梯与船舱里,一个富家女与穷画家的虚构情节不仅赚足了公众的眼泪,更建立起了头等舱与三等舱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在这种关联之下展现的人性的丑与美,却正是《冰海沉船》等一系列纪实故事影片所不具备的。《泰坦尼克号》虽然保留了《冰海沉船》中的很多细节,如三等舱中的苏格兰舞蹈、冰山碎片乘客们被当成足球在甲板上踢來踢去。但整部电影的所有精力却放在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上,于是原有的种种写实情节被剥离,观众随着时空的转换、浪漫的爱情、地狱式的灾难,生死的变化,感受着卡梅隆的电影主题:即用一场爱情淡化阶层差异,用一种激情淡化生离死别。《泰坦尼克号》呈现的是爱情与灾难捆绑营销的典范,也是所有的灾难大背景和爱情小视角双向联动的典范。

    二、《雾都孤儿》的翻拍:耀眼的人性光辉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也是一部多次搬上银幕的经典之作,自1912年以来,这部经典小说曾以《雾都孤儿》《奥里弗》《孤雏泪》《小子闯天涯》等多种名字,改编成包括电影、动画片、音乐剧等在内20多个版本。其中,1948版由英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雾都孤儿》是知名度最高的经典制作。该影片完全尊重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后历尽辛酸逃到了伦敦,又在大街上偶遇富翁罗勃特,将他领回家去抚养。不料,罗勃特家的穷亲戚孟斯追究奥利弗的身世时发现原来他是罗勃特的外孙,为谋夺罗勃特家的家产,孟斯和贼首彼利勾结,企图谋害奥利弗,但最终奥利弗获救,与外公重聚。很显然,1948版《雾都孤儿》的主题和狄更斯原作的主题一致,写的是一个苦难儿童的传奇经历,结局中的奥里弗回归的也是他自己的家庭,收获的是他原本应当拥有的亲情。1948版的《雾都孤儿》最大的亮点是还原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伦敦贫民区的风貌,所以该片曾被导演定位于“让青少年接受一次现实的再教育”,表达的是一个在艰难之中生存下来的生命的成长历程。

    时隔57年后的2005年,72岁的英国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完成《钢琴师》之后,决定要给孩子们翻拍《雾都孤儿》。2005版的《雾都孤儿》在故事情节上完全尊重原著,甚至在演员形象上也与1948版的人物造型非常接近,如贫民院里胖得如圆球一般的院长、长着鹰钩鼻子的法根,长着腮络胡须的富商罗勃特和他家的胖保姆,其造型与1948版《雾都孤儿》达到了高度一致。但2005版的《雾都孤儿》在主题表达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原本出现在1948版《雾都孤儿》开头的那段年青母亲在贫民院产下奥里弗的苦情戏完全被删除,因此删除了奥里弗与罗勃特血源关系,删除了奥里弗与孟斯的财产之争。当这层血源之情被剥离之后,奥里弗与富翁罗勃特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就有更加崇高的价值。所以取代1948版《雾都孤儿》中悲情戏的是一些充满人文意义的细节:当小偷们要去罗勃特家偷窃时,奥里弗宁可自己受伤也不肯让罗勃特受损失;当贼首法根被投入牢中后,奥里弗坚决要去牢里探望他。影片结束于奥里弗走出牢房坐车而去的背景上,渐行渐远之中,观众听得到老法根的嚎叫,也听到小奥里弗的啜泣。

    三、《海蒂》的翻拍:再现阿尔卑斯山和国宝少女的风采

    瑞士著名作家约翰娜·施皮里小说《海蒂》,自从发表以来就成为畅销不衰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那位可爱、善良、乐观的阿尔卑斯少女更是瑞士的国宝,所以先后有以《海蒂》《小海蒂》《海蒂和的爷爷》《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的名字改编的电影和动画片。其中最经典的当属1937年美国福克斯公司拍摄、由秀兰·邓波儿主演的《海蒂》。1937年的《海蒂》基本遵照小说的主要情节,描写一位8岁的、带着迷人微笑的小姑娘海蒂在和性情孤僻、独自住在山上的爷爷的生活中,凭着她的善良乐观友好,融化了爷爷心中的坚冰,将爷爷拉回到山下人群中,又用精神力量治愈了不能行走的克拉拉的腿疾,历尽曲折之后,最终和爷爷重返山中。很显然,1937版的《海蒂》中,展现海蒂的个人影响力是影片的重点,秀兰·邓波儿塑造的海蒂更像一个小斗士,她虽然身处逆境甚至是险境之中,却一直乐观向上,积极地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1937版的《海蒂》基本上是一部“写人”的情景剧,导演把海蒂大多戏份都安排在室内,比如那场儿童“木鞋舞”的表演,还有在圣诞节上的演唱,以及雪夜里和爷爷逃脱警察的抓捕的桥段,基本上走的秀兰·邓波儿一贯的“小精灵打败大人”的路线,是典型的秀兰·邓波尔式的表演套路。

    时隔78年之后,德国导演阿兰·葛斯彭纳再次翻拍了《海蒂》(2015)。这一次,阿兰·葛斯彭纳把镜头对准了位于欧洲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使之成为2015版《海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时空标志。如同《音乐之声》《灵犬雪莉》等与阿尔卑斯山相关的经典电影一样,2015版的《海蒂》(也译作《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的故事都是环绕着这座雄伟的山峰展开,导演的目的在于引领公众,让公众再次领略到这座雄伟山峰的壮丽景色以及生活在山中的可爱的人们。出现在2015版《海蒂》镜头中的阿尔卑斯山,一年四季的美景变化万千,山中的小海蒂像一只小野兽一样赤足行走于青油油的草地上,清晨她用清冽的泉水擦洗面庞,再用大木勺喝上一碗刚挤出来的羊奶,然后随着牧童去山上放牧。微风拂过,青草和野花轻轻摇晃,雄鹰在蓝天上展翅翱翔,旱獭钻出洞口东张西望,成群羊只在山上悠闲地吃草。黄昏时分海蒂回到爷爷的小木屋,睡在柔软的干草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漫天的星辰和划过的流星。海蒂和爷爷坐着雪撬飞驶下山的情景,宛如经典童话里的仙境,导演就是想要告诉观众:有着无穷魅力的阿尔卑斯山,才应当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于是,海蒂和克拉拉的友誼花朵盛开在阿尔卑斯的蓝天白云之下,这位小女孩一如既往地带着她无法抗拒的美丽笑容,带着她坚忍不拔的成长力量,释放着治愈人心的正能量。小海蒂的乖巧伶俐和阿尔卑斯山的绝美雪山就是一套最丰富的电影话语,使那些看过太多的诡谲另类的悬念片的观众,仿佛闻到来自阿尔卑斯山的青草和泥土的芬芳,看到了阿尔卑斯山上的云舒云卷,其味道之清新、其风格之唯美难以忘怀。所以尽管《海蒂》的剧情直白简洁,人物性格单一明确,一开篇就能猜中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结局,但对于美好的事物的期待与偏爱,对于和城市生活完全相反的自由快乐的成长,给人带来的美好和温暖和向往。两个不同背景的孩子的相遇,似乎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碰撞与交叉,从此以后,两个人的世界都在大大地扩容,两个人的内心都变得宽广美好。那个期待翱翔的女孩,终会走出自己的狭小封闭的天地,那个喜欢写故事的女孩,也创造了最美的情节,使她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旧事物是件很奇怪的东西,因为它洋溢着美好的回忆,所以才让人依依难舍,频频回首。一代又一代人在时间的洪流里不停向前,曾经如此亲切的情感,凝结成一个个永恒的故事,如何换一种新的形式展示出来,也许会更有魅力。在3D当道,特效盛行的当下,经典电影重现银幕时,携带着新技术的运用和更加新锐的主题空间,带给经典电影以全新的生命力。所以,翻拍经典的魅力所在,除了体会影片所处时代的风貌之外,更能引起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因此,如何用当代意识对老题材进行新解读,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向上攀登,这实际上也是对原创力更大的挑战。

相关文章!
  • 淮海戏表演艺术及其传承

    王晓宇【摘 要】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它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在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流行,

  • 浅谈职业学校汉字文化教学的开

    张羽摘 要:汉字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汉字教育渐渐被人们忽略,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因此

  • 新常态下对中小学“中国画”教学

    摘要:中小学“中国画”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国家层面重视程度的加深,对其反思也成为新常态下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