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汪大洋 赖伟成
摘 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教师队伍等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迫切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需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及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积极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流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艺术设计;区域经济;创意产业;一流人才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答了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精神要求和实践意义,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能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任务相统一,如何与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1 教育现代化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挑战
培养一流的艺术设计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适应现代化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新时代对本科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产生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以新时代国家的优惠政策为依托,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面向生产实践,能够全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在高校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弘扬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培养一流的艺术设计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把创新方法引入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要求我们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先进的教学场地与设备、先进的教学手段、各种创新创意课程,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育现代化,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科技创新一直是支持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窗口,对提高国家竞争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为艺术设计产业来说,我国有全球最大的设计产业需求,制造业正在飞速地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设计市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设置的数量在全球遥遥领先,有1000多所院校设置了相关学科。然而,我国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却有待加强。我国高等院校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上,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地域的专业设置上较为雷同,没有突出地方特色。因此,需要找准学校定位,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出发,理清学校办学特色,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例如美国的创意设计学院,简称CCS,是一所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的私立设计学校。学校在1906年成立,至今已有113年历史。该校艺术学士的开设方向非常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专业之外还包括工艺(Crafts),其中又包含陶艺(Ceramics)、玻璃(Glass)、纤维和紡织设计(Fiber and Textile Design)、金属加工(Metalsmithing)、珠宝设计(Jewelry Design)和艺术家具(Art Furniture)等专业。这些多元化的特色专业让学生有更加细致的专业分工,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细分程度越高,能够更好地与地方企业进行对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性过于狭隘,教学中各专业老师沟通交流学习不够,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方面过于趋向某一专业能力,设计综合能力有所欠缺。同时,中国总体设计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是有所落后,因此,高素质、具有综合设计能力的人才,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大力培养的目标。
2 高校艺术设计服务区域经济,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2.1 以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契机,发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中新广州知识城地处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距离广州市30公里,是广东省政府与新加坡共同创立的跨国合作的产城融合项目。我校(广州商学院)距中新知识城只有几公里的距离,同时知识城周边也分布着众多高校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势,周边企业的先天条件,给学生的实践、实习、就业都带来了机遇。中新知识城区域的发展决定了周边高校的发展方向,当前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革,市场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高校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协同发展。
广州中新知识城正处在飞速建设过程当中,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量大。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为中新知识城的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便利的交通也是校企合作最根本的保障。如果通过针对性培养,学生在专业能力上更加符合企业要求。目前,许多学校的校企合作还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只停留在挂牌仪式上。因为校企合作需要企业人员深入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授,也需要老师、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具体的学习与实践。这种学习与交流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够对学生能力培养产生质的变化。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合作机制,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接企业的设计项目,通过一线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意优势,为企业的设计带来新的突破,形成共赢的结果。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与企业合作,承接了知识城周边多个环境艺术设计项目,通过教师的跟随指导与企业人员的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了设计任务。广州中新知识城对环境艺术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动漫艺术设计等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强大保障。
2.2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广东地区由于其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何更好地发展第三产业,让教育、文化艺术业更加蓬勃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使命。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完美融合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道考题。中新知识城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非常重视。政府积极鼓励与指导数字创新型企业,吸引更多的高新企业进入知识城,鼓励数字与科技创新型企业汇聚在众多的数字产业园区。通过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等高新技术,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加速推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型设计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创意产业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创新设计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的当代精神,设计作品也反映出了城市、地区的文化内涵。
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区域经济、当地企业的并轨运作,让设计创意能够真实地投入市场。高校师生的创新创意潜力无限,通过与相应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对接,这些创意将会带来更为可观的效益。我院师生在各项设计大赛、创新能力大赛中屡获佳绩,如教师获得2018纽约国际摄影艺术奖金,学生获2018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广东赛区的22个奖项:4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学生获广东省第九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家具专项赛概念组三等奖。这些大赛的获奖也充分证明了我校师生具备较强的创意能力。利用中新知识城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扶持的优势,与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互补;结合高校学生无限的创意创新能力,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市场化运作,与地方经济乃至与国际接轨,提高广州中新知识城的核心竞争力。
2.3 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强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校外实践教学与企业人员走入校园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要求老师能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与企业员工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安排的难度,该模式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教学,还会穿插课堂的教学,不同企业考察调研等等,因此需要加强课程安排的灵活度。同时还需要增加指导老师的自由度,因为艺术设计类型的相关工作与传统的固定时间教学模式有非常大的差异性,许多时候工作量大,设计任务紧急,需要临时加班,熬夜等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处理的地方。企业人员完成部分课堂教学,也可以全面增进学生的文化知识,需要更加全面地安排授课时间,企业人员重新规划自身的工作时间安排,加强对教学岗位的相关知识的培养。
深化“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是一个设计教学场所,可以说是连接企业与课堂的中间节点。“工作室”模式主要通过校内实践场地,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课程。企业、学校的一些设计任务可以通过“工作室”进行教学与设计。例如,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深入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深入考察、测绘,完成了一系列的校园环境、校园室内空间的设计与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通过对周边村落的调研,在本专业老师及相关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的村落環境美化工作、村落环境改造工作。“工作室”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有实际项目的依托,有了实践项目,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习能力提高较快。同时,“工作室”管理模式、运营模式的实施,对教师、学生的管理水平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项目了解到公司的整体运作模式,直接了解设计公司的各部门运作方式与相关制度,为以后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高等教育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富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动力。教育现代化也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支持,离不开高等院校对教育政策的全力配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经验、高素质的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指导,需要有创新能力、有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与设计教育,让艺术设计教育更好地为周边的市场服务,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同时,通过与周边企业的协作,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强学生的设计水平,努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一流设计人才。通过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努力创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发挥院校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海涛,乔刚.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9(8):9-17.
[2] 初蕊.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5.
[3] 李璐,吴佳欣.“双转”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与策略——以湖北省为例[A]. 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论文集[C]. 2019.
[4] 意娜.宜居宜业宜游: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视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54-61.
[5] 蔡静霞.千亿投资、国家战略、500强扎堆,中新知识城“产城融合”对标“世界级”[J].房地产导刊,2018.
[6] 王刚.对接广州中新知识城的高职专业建设方案与策略[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43-45.
作者简介:汪大洋,男,艺术设计硕士,中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赖伟成,男,工艺美术硕士研究生,中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