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
杨润 余方运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现阶段中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思想领域里的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台,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挑战。特别是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理论宣传分众化互动化不够鲜明,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力影响力,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成新的困境。在新时代,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纵深发展,在制度安排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保马克思主义占据统摄地位。在传播方式上要建设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的新型主流传播平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在理论普及上要坚持对象化互动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可见,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的要求,必然的选择。一方面,新时代在更高更广更深的维度上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即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牢牢占据思想领域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为新时代凝聚民心提供了关键抓手,为掌握群众并形成强大物质力量提供了重要动力。为此,在新时代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意义
1.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关于新时代。众所周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对“新时代”作出了权威阐释,为我国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一经作出,就深得党心民心,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高度认同。所以,关于新时代的概念,本文就不再进行阐释论证。为了不引起误解,遂作出如下说明,本文所指的新时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依我之见,这个概念至少突显了三方面含义:一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使其具象化、生活化、实践化。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将深奥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转化为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使其契合人民群众的语言逻辑,实现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从而教育引导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诚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三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受众范围从理论工作者、领导干部逐步推广至普通群众,使其掌握他们,指导他们正确认识现实并付诸实践,把不正义之处变成合乎正义。即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面,分别为新时代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了概念解释,这里便可以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为:在新时代这个历史发展阶段,发挥理论工作者主体性创造性功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范式,在理论和群众互动中使之融入人民群众的内心,并通过人民群众自觉或不自觉的言行展现出来,以此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一言以蔽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人民主体性、能动性、互动性、实践性的原则,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1.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1.2.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奥妙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从不固步自封、自缚手脚,与时俱进是它最亮眼的品格。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从马克思主义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开始,它就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根”厚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第一次创造性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再次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俄国革命道路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推动中国科学发展,于是我们逐渐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最好時期,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是教条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是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实践创造性的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当前,世界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我们更应该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统摄地位,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熔铸于人民的头脑中,深入人民的灵魂中,使之“日用而不自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思想中保持领导地位,在多变思潮中稳立潮头,引领中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1.2.2 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的现实需要
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坐标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新时代理论旗帜和思想标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因势而生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发展的历史必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供了科学方向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推动这一伟大时代的思想结晶深入人心。目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载入党内“圣经”《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只要我们坚定方向不偏离,坚守事业不折腾,坚决斗争不软弱,我们就一定能够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人心所向。需要强调的是,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不仅要入身入耳,更要入脑入心、直抵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1.2.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思想基础
众所周知,全球化时代,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在全球到处流动,随着各种资源的全球流动,各种思想观念不可避免的在全球拓展新的领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西方各種社会思潮也就不可避免的涌入我国,造成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加之我国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多年累积的社会矛盾处在集中爆发期,而且相互交织叠加,致使人们的利益诉求更为活跃,造成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受到新的挑战。尤其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与网络天然交织在一起,容易受到网络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意识形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头脑之中,但它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自动获得的,它需要统治阶级加以宣传和引导。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居于统帅指导地位,是我们制度安排的结果,也是我们教育引导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更广泛的凝聚思想共识。
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2.1 多元社会思潮交流交锋,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全球化时代的资源全球配置,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为我国对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使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近年来,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全球化带来了“仙气”,一些“浊气”也不请自来,时下逆全球化的杂音甚嚣尘上,单边主义卷土重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论、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有流行之势,造成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行大行其道,使得人们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上的差异越来越大,使得社会成员的共识达成越来越难。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向我国输送西方价值观,大肆宣扬“普世价值”,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 等各种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鼓吹“共产主义破产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其目的旨在诱导缺乏辨别能力、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科学性认识又不够深的青少年群体向往西式“民主”“自由”,造成他们“西化”的事实,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我们不及时正确教育引导,势必会造成一股消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2.2 媒体的“全媒体化”,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影响力
媒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VC/VR、短视频、算法推荐、大数据、区块链等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传播中心,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而言,传统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图书报刊或者论文的集结出版发行,或依托电视节目的播放来实现的,其传输是单向的,“我写你看”“我播你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传播范围小,传播速度慢,时效性差,互动性弱。而在互联网时代,以抖音、微信、微博等为主要代表新兴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并具有全媒体属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传播范围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好、互动性强。所以,相较于传统的理论传播方式,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各个方面都发起了挑战。一方面,新媒体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各场域、各群体,使每个个体既成为接受者又成为传播者,打破了时空限制,模糊了传播边界,每个个体在传播过程中都有发言权,都可以在传播中自由表达出来,团体共识达成或者个人价值认同是在互动中产生,这就超越了传统媒体“你说了算”“你说的都对”传播范式,个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彰显。于是,理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便会自然而然的减损,传播力影响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流量就是现金,一部分新媒体为了“吸粉”“博眼球”“赚流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缺乏足够的理解,造成错误的解读,影响了理论的严肃性。有的以扭曲事实、碎片化的内容为“卖点”,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有的宣扬经典作家的所谓的“绯闻趣事”“风流韵事”等低级内容,传播“虚假的马克思主义”。这些行为无疑都会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公信力,削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2.3 分众化互动化不够鲜明,阻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泛性
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形成于西方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西方话语的底色,要化为具有中国成色的话语才能推广普及。从历史方面看,一批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并在实践其他理论失败以后,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刚开始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宣传中,主要是在知识分子中间传播,没有掀起大的影响。直到成立农民协会、工会、夜校以后,普通群众才开始真正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来,经过毛泽东等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直到这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真正大面积展开。现在我们已经处在了新时代,要在更广更高更深的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话,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诚如毛泽东所说,“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目前在马克思主义宣传过程中,面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点上问题,如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侧重理论学术,忽视现实问题,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等群体之间差异性重视不够,不分对象均采取灌输式宣传,抽象式说教,不讲究对象化分众化特色化,没有很好地把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网言网语,没有很好地运用带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来宣传,没有很好地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生动的理论讲生动,造成广大群众看不懂、记不住、不喜歡。对于这样的宣传,不仅无法得到群众理解接受认同,还令群众生厌,造成广大群众觉得马克思主义过于“高大上”而敬而远之,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受到影响,难以广泛铺开。
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3.1 制度安排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1.1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能够灵活运用。实践在不断向前发展,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所以,要鼓励支持新时代的理论工作者,结合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生动实践,持续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理论感染力吸引力解释力,提高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注重人才培养。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需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更上层楼,为新时代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为全球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的把握,正确的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要永葆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必须在实践中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注重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规律,维护群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理论的生命力创造力。最后,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制胜法宝。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就理论创新而言,也要贯彻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创新的理论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3.1.2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有时还十分尖锐。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更趋频繁,面对各种社会错误思潮对主流价值发起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第一,要强化理论武装。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向群众讲清楚新时代的理论遵循、制度原因,推动群众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确保群众在各种社会思潮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第二,要强化阵地管理。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当前,西方国家打着所谓的“意识形态价值中立论”“意识形态无用论”等旗号,借淡化意识形态之名,行进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实。为此,我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透西方意识形态佯装伎俩,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绝不给错误思想观念提供传播平台。第三,要强化责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牢牢的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3.1.3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且表现更为活跃,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爆发期。一方面,多元的社会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素材和动力。另一方面,多元的社会思潮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为此要警惕防范错误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建章立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针对否定党史军史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要明确法律边界,用法律的“硬约束”来制止错误社会思潮的蔓延,最大程度减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批驳错误的言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撑腰张目。其次,要兼容并包。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看待各种社会思潮,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差异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杆子打死,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努力汲取各种社会思潮的优秀养分,将其转化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最后,要示范引领。做到心口合一、言行一致。不能心里一个想法嘴上一个说法,心口不一。自己躲在象牙塔里使劲让别人冲,言行分离。这是行不通的。正人者必先正己,让他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同时,斗争从来就不容易,在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要讲究斗争的策略方法,斗争要有理有据,不要胡搅蛮缠,要做到事半功倍,而不是适得其反。只有这样方能服众、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3.2 在传播方式上,建设新型主流传播平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3.2.1 开拓马克思主义传播新阵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第四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我们要赶上时代发展步伐,紧跟前沿技术发展,积极适应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把移动互联网作为发展优先策略,着力打造具有引领性创新性新型主流传播平台,提高传播力竞争力,确保马克思主義主导整个网络空间,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和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一是开辟网上宣传新阵地。坚持形象化、生动化、可视化,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精品内容,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的群体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吸引力。二是创新传播方式。在用好党报党刊、电视电台、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传播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好抖音、微信、微博等互动性和即时性较强的新媒体功能,以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引导力。三是推动传播通俗化。着力将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方言”“俚语”,甚至是“网言网语”。着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能领会的“短视频”、“小故事”,确保其通俗易懂、成风化人。
3.2.2 建设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
做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人才是关键。首先,要培养多元化人才。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占据了主导权,但是还有一定的完善提升空间。互联网时代,培养多元化的网络人才,丰富传播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必然选择。要紧扣互联网发展规律,人才发展规律,着力培养专业化的网络队伍,并通过他们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理念,改进传播形式,引导民众积极参与传播,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力、感染力。其次,要培育技术骨干。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所以技术骨干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坚力量。要深入培育一批技术骨干,让其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的同时,也要对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引导,做到技术和价值相融合,用价值主导技术,让技术更好为价值服务。最后,要关心包容人才。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往往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很多是奇才,有很多“金点子”,但是他们也往往不走平常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实施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改进人才评价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建立包容机制,不求全责备,最大程度积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开辟广阔空间。
3.2.3 提高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以网络为温床而生成蔓延,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争夺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为此我们应该当好网络健康生态“啄木鸟”,充分运用新技术等各种手段,提高网络综合治理的能力,推动形成正气充盈的网络空间。首先,要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占据统摄地位。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却是现实社会的拓展延伸。必须要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整个网络空间,贯穿于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一种存在。其次,要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为此,我们要用网络这个重要平台架起一座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通过网络广泛汇民意、聚民心、解民忧,把网民需要解决的难点痛点以最快的速度提上议事日程、以最优的方法推进解决,争取赢得网民理解认同支持。同时,要用主流价值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朝着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最后,要防范化解网络风险。网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变量,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下好先手棋,运用各种现代手段把“显性”或“隐性”的风险点排查出来,控在苗头,灭在萌芽,让网络这个最大的不确定性地带成为主流价值牢不可破的新据点。
3.3 在理论宣传上,坚持分众化和互动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3.1 坚持分众化对象化宣传
理论宣传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显著优势。在新时代,人的“圈层化”更为突显,必须坚持分众化对象化宣传。所谓分众化是指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层次性,提供针对性的宣传。所谓对象化是指针对各类不同群体,采取主动性的“精准喂料”。一言以蔽之,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为讲究实效。具体来讲,理论工作者要发挥理论创新的功能,面对的对象有一定理论基础,就可以讲理论。党员领导干部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所以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模式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现阶段最主要的是学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常学常新、真信真用。面对基层群众时,要紧扣热点难点,回应群众关切,用大众话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全、讲准、讲透,比如,在谈到什么是政治,毛泽东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邓小平同志也有很多这样的论述,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也形象的说,“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些都是微言大义,击中要害的大众话语,通俗易懂,宣传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就事半功倍。
3.3.2 坚持互动化特色化引领
互动是增进信任的基石,特色让人记忆犹新。所以理论宣传宣讲要坚持互动化特色化引领。所谓互动化是指信息发布方和接收方通过信息之间的往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一种依赖性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域外话语体系传入中国,必须不断的与中国实际进行互动,化为中国话语体系。所谓特色化是在坚持普遍性的基础上,要用我国的历史文化培育更多具有中国特殊性、独特性的理论话语。具体而言,要对传统文化的两重性进行深入分析,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留下带有优秀基因的先进成分,去除带有病变基因的落后成分,使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文化,结出具有中国独创性的理论果实。概括的说,就是决不能脱离中国实际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如果那样做一点意义也没有。这方面我们的前人做的非常好。在革命时期,对于中国革命究竟采取什么样的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打破经典作家预设的道路,创造性的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最后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苏东剧变、苏联解体,邓小平创造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重大理论问题,指引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就。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代强音,指引我国在强起来的路上乘风破浪、阔步前行。
3.3.3 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随着媒体技术的加速发展,人民群众既是思想的接受者、信仰者,又是思想的传播者、实践者,所以,在宣講内容上要用中国话说事。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充分考虑群众认知能力、语言习惯,集中理论工作者推出一批可读性、感染力强的通俗理论读物,如理论小册子。拍摄一批观看性、吸引力强的可视化作品,如理论短视频。方便人民群众直观、感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宣讲方式上要讲群众听得懂的话。生动感人的语言最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摄人心魄,是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工具。所谓听得懂的话就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深入浅出的话,结合群众的思想方法和接受特点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宣教方式,抛弃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强制压服的宣教方式。在问题解决上要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难题。究竟什么才是群众最关切的问题,这个要看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最有发言权。一个简单而明了的事实是,现阶段,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问题,所以,我们就从群众需求最急和呼声最高的方面入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所作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6][7][8][10][1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2.2.151.140.248.142.
[2]赵振.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历史经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21.
[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14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9][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899.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委托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CQSYWTKT2099。
作者简介:杨润,(1990-),女,汉族,重庆涪陵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余方运,(1989-),男,汉族,重庆巫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