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型研究生校企合作新型培养模式探讨
欧世峰+李作宏+高颖
[摘 要]新形势下,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具的高水平专业型研究生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专业型研究生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也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该研究针对现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原因分析,提供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专业型研究生校企合作新型而有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9-0174-03
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具的高学历专业型人才。虽然我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已经认识到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型研究生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对专业型研究生进行招生,但从近几年初步的培养成果看来,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专门针对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往往依旧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本文将针对现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新型培养模式。
一、现行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模式
为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各高校现在所采用的培养方式主要是校企合作模式。[1]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按照所达成的共识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学校主要引导并督促学生完成国家要求的基础知识的累积,而企业则保證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2]双方在培养人才时共享相关资源和优势成果。
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采用二元主体结构[3],即学校通过与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以挂牌“××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让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去企业进行相关的实践。这种社会实践通常仅局限在寒暑假并且与学分挂钩,学生往往只想拿到相应的学分而忽视了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表明,如果学生实践的时间少于半年,那么这种以社会实践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下面我们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专业型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首先,企业对现行校企合作模式的认可度不高。作为企业,其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学校的主要目标则是给国家培养较高学业水平的人才,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社会生产有时是矛盾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要付出额外的培训成本,而且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模式难以给企业的发展和利益追求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如果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少于半年,要求企业专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短期工作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花费精力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在企业锻炼过的学生选择留在企业发展的较少,企业花费人力和财力义务为学校和社会培养了人才,而在学生结束实践后,其所承担的工作后续如何安排也是企业面临的难题。如果没有国家的硬性规定和政策扶持,而只是为社会和学校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对于这种“雷锋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数企业的态度是能不参与就不参与,能少参与就少参与,从而导致企业对现行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高。众多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便是愿意合作也只是象征性的、浅层次的合作,在不涉及企业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甚至有企业以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名义招收学生来做一些简单而机械的工作,其目的是获得免费或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企业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4],防止泄露核心的生产技术,对学生的开放程度也不高,这使研究生难以真正能够从事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并且能切实提高所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工作。[5]
其次,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割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与在企业的实践内容相脱节,导致教学与实践不能相辅相成。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再去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这种培养模式容易受到学校师资水平的局限,很难紧跟企业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实践开始时不见得已经具备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这就需要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来达到工作的要求才可以开展相应的实践工作。教学跟实践相互割裂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去,这也是导致现行校企合作模式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学校教学主要是以专业为界限,教师给学生讲授的主要是单学科的知识,很少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运用,而企业的实践是以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其中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内容比较多,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十分有限。[6]
最后,现阶段校企合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载体。现行校企合作往往没有明确的载体,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过程主要是以一种打工者的身份参与,这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到企业实践仅仅是为了完成实践任务,并没有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检验学校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传统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不深入,学校通过在企业中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这种方式大都只是浅层次、象征性的合作,这种合作仅仅能帮助专业型研究生取得社会实践相应的学分,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去,所以并不能使企业、学校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受益,实现“多赢”。
三、专业型研究生校企合作新型培养模式思考
为解决当前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深度,使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加大对企业鼓励的力度
当前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单方面的积极主动,学校希望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来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学生,但是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在企业的技术岗位上锻炼才能培养出来。而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找不到与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专业相关的合适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合作要想实施并深入进行,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因为企业本身有趋向利益最大化的根本追求,而现行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并未对企业效益的增加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从而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个问题,还需要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进行大力扶持。一方面,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法律规定企业有参与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义务。比如在规定时间内让一定数量的专业型研究生进入规定的企业进行实践,国家定期对提供实践机会的单位进行监督、奖励和问责;国家也可以为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一些优惠性政策,比如适当地减少税收或者增加投资等。通过国家法律和政策来增加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动力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一些仪器设备损坏情况,国家也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
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专业型研究生知识产权法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对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的学生进行问责。
(二)成立新校企联合组织
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只负责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企业只负责给学生的实践提供场地。这就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分成两个独立的阶段,学校与企业合作不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为进一步加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考虑由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专门的校企联合组织,专门负责对专业型研究生进行培养,也可以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并不是以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和发表学术性论文为主,而是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攻关对象,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并带来经济效益。这种新型的校企联合组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派遣各学科的优秀教师与企业派遣的负责研究开发的工程人员共同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团队可以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和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按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特长分配到不同的导师团队,由导师团队对不同研究方向进行研究生课程的规划。为了保证培养的效果,培养课程的规划应该增加对实践能力课程的学分比例,减小学科基础知识课程的学分比例。
(三)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在现行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实践时往往只是完成简单、零散的工作任务,没有具体的支撑载体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作为载体来开展专业型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使校企合作有共同的着力点。工程项目可以是根据企业需要提出的课题或产品研发项目,接收的专业型研究生既可以分配到不同的工程项目中,也可以分配到一个工程项目的不同环节中进行分工合作,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此举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通过学习知识来更好地参与实践,这样可以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能够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往往涉及多学科内容的交叉,通过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也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因为单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限制。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在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完成至少一项工程项目,并基于所做的工程项目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出的成果和申请的专利可以归企业所有,撰写的论文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指导导师团队根据所做工程项目的前景应用和完成的情况對学生进行总结评价。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办法。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在培养人才方面上的优势,也为国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为了弥补现行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企业认可度不高、教学与实践相割裂和缺乏有效合作载体的缺陷,本文提出一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使专业型研究生在工程项目中的参与度明显增加,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热情,省去了企业引进高学历人才的部分麻烦,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效益增加做出了贡献;同时使学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增加了工作经验,一些学生在毕业后更愿意留在所实习或参与实践的企业工作,解决了其自身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了“三赢”。
[ 参 考 文 献 ]
[1] 胡盛祥,刘志兵,阮锦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126-127.
[2] 胡翔环.基于专业协作委员会“多对多”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J].职教通讯,2012(20):28-29.
[3] 乔东凯,蔡梅清,龚勇镇.校企协同模式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7):53-55.
[4] 张永泽,刘晓光,黄维春.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8-12.
[5] 赵晓祥,杨再福,宋新山.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3(23):45-46.
[6] 苏简兵,梁靓,束艳.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功能研究[J].大学教育,2015(1):13-15.
[责任编辑:庞丹丹]
[摘 要]新形势下,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具的高水平专业型研究生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专业型研究生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也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该研究针对现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原因分析,提供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专业型研究生校企合作新型而有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9-0174-03
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具的高学历专业型人才。虽然我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已经认识到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型研究生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对专业型研究生进行招生,但从近几年初步的培养成果看来,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专门针对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往往依旧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本文将针对现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新型培养模式。
一、现行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模式
为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各高校现在所采用的培养方式主要是校企合作模式。[1]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按照所达成的共识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学校主要引导并督促学生完成国家要求的基础知识的累积,而企业则保證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2]双方在培养人才时共享相关资源和优势成果。
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采用二元主体结构[3],即学校通过与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以挂牌“××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让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去企业进行相关的实践。这种社会实践通常仅局限在寒暑假并且与学分挂钩,学生往往只想拿到相应的学分而忽视了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表明,如果学生实践的时间少于半年,那么这种以社会实践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下面我们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专业型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首先,企业对现行校企合作模式的认可度不高。作为企业,其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学校的主要目标则是给国家培养较高学业水平的人才,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社会生产有时是矛盾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要付出额外的培训成本,而且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模式难以给企业的发展和利益追求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如果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少于半年,要求企业专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短期工作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花费精力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在企业锻炼过的学生选择留在企业发展的较少,企业花费人力和财力义务为学校和社会培养了人才,而在学生结束实践后,其所承担的工作后续如何安排也是企业面临的难题。如果没有国家的硬性规定和政策扶持,而只是为社会和学校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对于这种“雷锋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数企业的态度是能不参与就不参与,能少参与就少参与,从而导致企业对现行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高。众多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便是愿意合作也只是象征性的、浅层次的合作,在不涉及企业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甚至有企业以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名义招收学生来做一些简单而机械的工作,其目的是获得免费或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企业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4],防止泄露核心的生产技术,对学生的开放程度也不高,这使研究生难以真正能够从事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并且能切实提高所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工作。[5]
其次,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割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与在企业的实践内容相脱节,导致教学与实践不能相辅相成。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再去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这种培养模式容易受到学校师资水平的局限,很难紧跟企业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实践开始时不见得已经具备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这就需要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来达到工作的要求才可以开展相应的实践工作。教学跟实践相互割裂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去,这也是导致现行校企合作模式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学校教学主要是以专业为界限,教师给学生讲授的主要是单学科的知识,很少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运用,而企业的实践是以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其中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内容比较多,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十分有限。[6]
最后,现阶段校企合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载体。现行校企合作往往没有明确的载体,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过程主要是以一种打工者的身份参与,这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到企业实践仅仅是为了完成实践任务,并没有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检验学校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传统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不深入,学校通过在企业中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这种方式大都只是浅层次、象征性的合作,这种合作仅仅能帮助专业型研究生取得社会实践相应的学分,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去,所以并不能使企业、学校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受益,实现“多赢”。
三、专业型研究生校企合作新型培养模式思考
为解决当前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深度,使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加大对企业鼓励的力度
当前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单方面的积极主动,学校希望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来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学生,但是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在企业的技术岗位上锻炼才能培养出来。而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找不到与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专业相关的合适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合作要想实施并深入进行,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因为企业本身有趋向利益最大化的根本追求,而现行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并未对企业效益的增加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从而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个问题,还需要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进行大力扶持。一方面,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法律规定企业有参与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义务。比如在规定时间内让一定数量的专业型研究生进入规定的企业进行实践,国家定期对提供实践机会的单位进行监督、奖励和问责;国家也可以为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一些优惠性政策,比如适当地减少税收或者增加投资等。通过国家法律和政策来增加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动力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一些仪器设备损坏情况,国家也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
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专业型研究生知识产权法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对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的学生进行问责。
(二)成立新校企联合组织
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只负责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企业只负责给学生的实践提供场地。这就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分成两个独立的阶段,学校与企业合作不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为进一步加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考虑由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专门的校企联合组织,专门负责对专业型研究生进行培养,也可以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并不是以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和发表学术性论文为主,而是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攻关对象,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并带来经济效益。这种新型的校企联合组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派遣各学科的优秀教师与企业派遣的负责研究开发的工程人员共同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团队可以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和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按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特长分配到不同的导师团队,由导师团队对不同研究方向进行研究生课程的规划。为了保证培养的效果,培养课程的规划应该增加对实践能力课程的学分比例,减小学科基础知识课程的学分比例。
(三)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在现行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实践时往往只是完成简单、零散的工作任务,没有具体的支撑载体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作为载体来开展专业型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使校企合作有共同的着力点。工程项目可以是根据企业需要提出的课题或产品研发项目,接收的专业型研究生既可以分配到不同的工程项目中,也可以分配到一个工程项目的不同环节中进行分工合作,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此举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通过学习知识来更好地参与实践,这样可以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能够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往往涉及多学科内容的交叉,通过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也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因为单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限制。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在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完成至少一项工程项目,并基于所做的工程项目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出的成果和申请的专利可以归企业所有,撰写的论文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指导导师团队根据所做工程项目的前景应用和完成的情况對学生进行总结评价。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办法。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在培养人才方面上的优势,也为国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为了弥补现行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企业认可度不高、教学与实践相割裂和缺乏有效合作载体的缺陷,本文提出一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使专业型研究生在工程项目中的参与度明显增加,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热情,省去了企业引进高学历人才的部分麻烦,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效益增加做出了贡献;同时使学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增加了工作经验,一些学生在毕业后更愿意留在所实习或参与实践的企业工作,解决了其自身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了“三赢”。
[ 参 考 文 献 ]
[1] 胡盛祥,刘志兵,阮锦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126-127.
[2] 胡翔环.基于专业协作委员会“多对多”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J].职教通讯,2012(20):28-29.
[3] 乔东凯,蔡梅清,龚勇镇.校企协同模式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7):53-55.
[4] 张永泽,刘晓光,黄维春.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8-12.
[5] 赵晓祥,杨再福,宋新山.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3(23):45-46.
[6] 苏简兵,梁靓,束艳.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功能研究[J].大学教育,2015(1):13-15.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