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孙泽宇
摘要:《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所作。他对于诗歌的看法是,能够隐藏自己和表現自己。《雨巷》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其中透明而又朦胧的意象。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一个完整的意象,其中包括八个子级意象以及《雨巷》这个母级意象。这些意象结构有层次,错落有致,透明而又朦胧,将一幅江南水墨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雨巷》;意象;艺术特点
一、意象
油纸伞,本来是人们用来挡雨的一件工具,在此诗中,作者没有或许对其进行描写。这样写法的优点在于,一是不会使重要部分没有被突出来,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描写出一幅雨打在油纸伞上的美妙意境。油纸伞给人的感觉是复古、怀旧的,而且不失神秘,将其放在雨巷之中,并且时间处于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创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环境,在雨中撑一把伞的销魂形象。将油纸伞放在特别的环境中,就可以产生特别的意象。
诗中的雨巷,具体指的是作者小时候住的一个巷子。诗人小时候走在这雨巷中的青石板路上,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诗人心情的寂寥,正好用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寄寓。南方的小巷中,飘着雨,行人更加稀少,所以更加表现缠绵和伤情,还有那不断飘下的细雨,则更加体现出了朦胧之美。
“丁香”在诗中出现了很多次,在子级意象中,属于核心意象。南方和北方都有丁香花,它的颜色有好几种。但是不管是紫色、白色、淡红色的丁香,都给人素雅淡净之感。有风吹,则摇曳,有雨打,则惊艳,那令人怜爱的娇弱模样,谁看了都会产生一种疼惜之感。看到丁香,再看到如此景象,难免不会产生心伤,引起那愁绪和伤感。古人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丁香上寄托自己的离愁别绪,淡淡愁思用白色花,浓浓愁绪用紫色花,而情愁则淡红色花。
在诗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就是“丁香一样的姑娘”,上文说的油纸伞,雨巷,丁香都是为了能够表现出姑娘的形象。本诗的难点就在于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诗文中的“我”“彷徨”在寂寞的雨巷中,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芬芳的姑娘,但是这个姑娘还要有着淡淡的忧愁,就像作者说的一样,“丁香一样的忧愁”,姑娘的心情和“我”的心境有共同之处,就像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姑娘可以寻得出路,并且希望自己和姑娘一样找到出路,然而,就连这最后的小小愿望也不能实现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但是“我”还在雨巷中仿徨,仍然想遇到一个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歌唱了作者的痛苦心境,作者用丁香般的姑娘来代表美好的生活。尽管诗人见到了她,但是无法与她靠近,就像梦一场。
还有其他的一些意象,除了上文说的,其他的大多是表达情绪、动作、物态的,所有的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朦胧超然的意境。
二、艺术特色
文法结构变幻,并且作者的巧妙组合,使得散文转换成诗歌。《雨巷》实在令人佩服,作者在巧妙将散文式长句切割的同时,又将其浑然天成地组成现代诗歌,正可谓神形兼备。比如在第一节中,作者写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一来,就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是将散文的文法结构打破,可以自由地切割诗歌,组合较为完整的语意,将某种诗艺标准作为原则。而作者所遵原则是语音,将其中的节奏和音调突出来,长短停顿的节奏,而诗歌更加看中语音结构。
音节特色,《雨巷》中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将音韵、节奏所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首诗整体的节奏是舒缓而悠扬的。第一,诗行的顿数大多为三顿,再结合诗歌的语言音质,所以读起来有着舒缓而悠扬的感觉;第二,单字顿一般设置在诗行行首,在《雨巷》,一开始就将这个字的韵尾拉长,达到了强调、舒缓的作用;第三,能够妙用复沓句式。比如在第三节中,“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句式的使用,巧妙地拉长了诗歌的内在,从而使诗歌有中回环叠唱的感觉。在戴舒望的诗集《舒草》中,《寻梦者》是代表作品,“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这种复沓式在《雨巷》的首尾两节也有所体现,使诗歌让人读起来更加上口,节奏整齐和谐;第四,巧妙将词重叠运用。比如在同一行诗里,“悠长,悠长”,有的时候在诗隔开的地方,比如,“哀怨,哀怨又彷徨”,还有的时候在诗节分开的地方,比如,“彷徨”的使用。运用重叠词语复沓化了时值相同的顿,从而达到了舒缓而又悠扬的效果。《雨巷》在运用音节方面,不仅灵动,而且富于变化,具有生命力。
结语:综上所述,《雨巷》除了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外,也是他前期的代表作品,他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他写这首诗时,国家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作者因参加过一些活动而在松江友人家中避难,所以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当时大革命失败后的痛苦心情,心中充满了愁思,和朦胧的希望。在诗中交织着他希望和失望,追求和幻灭的情调。
参考文献
[1]《雨巷》[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2(04)
[2] 胡楠.“深沉的哀愁”与“执著的追求”——从情感角度看《雨巷》之美[J].长城,2011(12) [3] 黄弈嘉.愁怨情结的多重象征——解读《雨巷》意象的映衬性[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