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甄嬛传》热播现象的文化生态
王晓露
【摘 要】电视剧《甄嬛传》能得到众多阶层的喜爱和关注,是因为其反映了当下“女性”、“职场”、“古典文化”等现实。对其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本文以粉丝型受众为视角,分析《甄嬛传》受欢迎的原因,粉丝型受众的参与表现,以及由此反映的当下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特点。
【关键词】甄嬛传 女性 职场 历史 文化
改编自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的七十六集长篇宫廷剧《甄嬛传》,创造了收视奇迹。它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归根结底是其反应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生态。
一、电视剧《甄嬛传》:当下社会的镜像表达
1、迎合女性观众的喜好
《甄嬛传》里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古典服饰,美容护理等细节投合了当今城市丽人的审美品味。剧中琴箫相合、诗文传情的浪漫情节打动了不少青年男女。
2、宫廷斗争映射职场政治
网络上通过《甄嬛传》学习职场法则的文章众多。如:《〈甄嬛传〉成职场生存宝典 跟清宫杜拉拉学宫斗》《〈甄嬛传〉看清宫杜拉拉玩转后宫职场》《后宫争斗犹如职场,盘点〈甄嬛传〉里那些白领们》等等。它们与电视剧互为参照,剧中人物尔虞我诈的表现,反映了办公室的政治文化,使观众感同身受,从而累积了大量观众。生存的压力倒逼甄嬛不断改变本性,观众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对甄嬛经历的喜乐苦痛产生强烈共鸣。①
3、古典元素的呈现引发文化艺术热
《甄嬛传》相比于其他宫廷剧,更注重对礼仪服饰、妆容、官品、中医、香料、药材、古典装修、后宫妃嫔制度、饮食起居等的细致描写。受众对《甄嬛传》的喜爱,体现的是国人对历史的喜爱,对古典文化的喜爱。喜欢玩赏书画、玩琴、玩茶、玩香、收藏古董的受众也对《甄嬛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粉丝型受众:大众文化的文本盗猎者
网络中粉丝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积极发表言论,还创建了自己的社区。如在百度贴吧里创建了《甄嬛传吧》《后宫甄嬛传电视剧吧》《后宫甄嬛传吧》《琅嬛书馆吧》等。以下本文将对粉丝型受众的参与原因,方式,他们对电视剧的传播又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MattHills在《Fan Cultures》中指出,粉丝是着迷于特定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乐队的人;是能够对他们所迷恋的对象提供大量信息的人,是能够引证他们所喜欢的台词或对白、给出相关资料出处的人。②
1、电视剧与其他传播活动的“互文”
作为一部电视剧,其播出还会和其他传播活动形成一种互文性,并借助这种互文性来生产意义。根据费斯克的理解,互文性是“文本同时与其他相似的或不同的文本关联,通过这种方式为观众制造意义”。
《甄嬛传》剧中的许多台词都让受众心生感慨,引发讨论和共鸣,网友通过回味剧中的台词,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深切感受,隐喻职场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如在《后宫甄嬛传电视剧吧》里,有主题:《一人说一句宫斗时霸气的话》,网友积极回贴,如甄嬛“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再冷也不能拿别人的血来暖自己”;华妃“贱人就是矫情”、“这后宫中想要活,就必须猜得中其他女人的心思”;浣碧“在这宫里,有利用价值的人才能活下去”。这些话语隐喻了当下中国这个男权意识依然顽固的社会,女人获得成功的艰难。这些生动有趣而又贴近生活的台词,使得受众在消费文本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
2、粉丝型受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
粉丝型受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不仅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用德赛都的话来说,粉丝可以被看作大众文化工业产品的“文本盗猎者”,他们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创造出一套具有完整的生产及流通体系的粉丝文化。换句话说,能动的粉丝总是渴望通过对原作加以评点,或者直接对原作进行改写来展示自己的观点。
(1)粉丝参与创造“甄嬛体”。剧情之中引用古诗词来表达情感、又掀起一股学习、出版古诗词的潮流,体现了粉丝对重视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正中观众的下怀。如“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种对白,言辞温雅华美,符合身份尊卑的遣字用词礼数周全,实际上呈现的是利益场上人际关系的虚伪和言语者的心计城府。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甄嬛体”夹杂诗词、文言,还有叠词、叠句,富有韵味,又相当有趣。于是粉丝开始对半白半文的语言模式和典故进行运用,言必称“本宫”;描述事物用双字:“方才、想来、极好、罢了。”,网友喜欢把他们套进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如“今日适逢佳节,偶遇这美履两双,虽不是什么贵重之物,样子做工却是极好的,这才敢全收了。白话:六一大减价,买鞋两双,物美价廉。”
(2)创作“同人文”。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空间,粉丝们通过逛论坛、发帖子的形式参与其中,褒扬或贬抑电视文本。通过这一话语渠道,他们可以直接表达对于剧中人物的喜爱或厌恶。而不满剧情和结局的粉丝,还会制作一些由原始文本派生来的二级文本,让文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例如《琅嬛书馆》就是《甄嬛传》粉丝中热爱撰写同人文专门开的贴吧。
校园小说“《有所思》——纪念我们永远的高三”,用甄嬛体撰写自己的高三爱情;《椒房怨——舞姬倾城》用半文半白的风格,创作了一首诗歌,哀叹甄嬛爱情的不幸。小说《云在清天》“全新续写清嬛传奇,为你一扫心中遗憾”改写了果郡王和甄嬛的悲惨结局,以两人隐居的方式结尾,加上文笔优美,深受粉丝们的好评,有网友评论道“看完电视剧心情很压抑,熬夜看望了这篇小说,心情顿时舒畅了很多”“写得真真是极好的”。
(3)《甄嬛传》带动中医热。网络或坊间也有很多年轻人加入香料、中医、古诗词的研究中,进而中医师们也聚在一起拿《甄嬛传》作为范本讨论《如何让中医科普喜闻乐见》。毫无疑问,《甄嬛传》在它作为电视剧的文本之外,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事件”。
(4)《甄嬛传》画像走红。剧中服饰,首饰,玉器,制作精良,内涵丰富,不同的人物角色对颜色和装扮风格都有不同的偏好。粉丝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了不同风格的电视剧人物画像,其中最著名的是画家陈柏言的人物手绘图。
正是在这些参与活动中,热情的粉丝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展示自己的智慧,表达了对我国古典服饰、妆容、饰品的喜爱和怀念,通过文本生产获得的快感,衍生出受众独有的参与式文化。
3、粉丝对剧中人物的高度认同感
粉丝型受众不仅对文本有着强烈的情感,还有着高度的自我认同。通常而言,“自我认同是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形成了对自我以及对周围世界关系的独特感觉。”③
《甄嬛传》中很多角色都既让人怜,又让人恨。有人迷甄嬛,有人迷华妃,有人爱眉庄,更有人兼爱之。因此,粉丝们把剧中人物映射到自己身上。例如,在《甄嬛吧》主题中有“[嬛嬛相扣]属于你的古装形象”,“回复特征,给你一个古代的你!”“测测你在古代的名字,位分,封号,宫殿,配偶!”“来个小测试:甄嬛传中你的脾气更像谁”。有的用手机号码组合来分配测试者在剧中的人物,有的通过软件编程测试得分来对应相应人物游戏,也有网友根据自己的性格,进行自由讨论。这种认同也成了他们积极参与传播的一种动力。
三、粉丝型受众对文本的解读
粉丝型受众容易对某一文本产生情感,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这一文本的解读就趋于一致。詹金斯指出,电视迷的活动中有一类显著特征为:电视迷采用一套独特的批评和阐释方法,他们的批评是不严肃的、猜测性的、主观的,他们会将自己的生活和连续剧中的事件紧密联系起来。而劳伦斯克罗斯伯格也认为,人们不只是在努力领会文本的意义,而是使其具有和自己的人生、经验、需要和欲望相关联的意义。同一文本由于解释的方法不同,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粉丝型受众在解读文本时经常各执一辞。
粉丝们基于共同兴趣而自发聚集,然而,粉丝们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同样也会充满争议和分歧。甄嬛入宫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秀女,当她成为熹贵妃时却是深谙权谋之道,狠心谋杀亲夫的女人。我们并没有批评她的绝情,相反,粉丝看到甄嬛的“反攻”,觉得很过瘾,并反复观看,当电视台播到其受苦的剧集时则会换台。这体现了不同时代受众对人物行为方式的不同解读。
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到《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情深深,雨濛濛》中的陆依萍,这些影视作品代表了观众在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④在封建礼教下,林黛玉虽喜爱贾宝玉,可宝玉向她示爱稍有言语不慎,就被黛玉指责嘲笑。而如今,甄嬛最后故意气死雍正的剧情也被观众接受和理解。假设这部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必会引起道德上的争议。然而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德威并重,主动出击,刚柔相济,更符合现代文化;坐以待毙,反会被后人笑其懦弱和无能⑥。
参考文献
①袁园,《职场·民族·女性:从〈甄嬛传〉看新世纪的意识形态显影》[J].《南方文坛》,2013(5)
②MattHills.Fan Cultures.London: Routledge.2002
③安东尼·吉登斯 著,赵旭东 等译:《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④王四四,《透视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热播现象的文化生态》[J].《四川戏剧》,2013(10)
(作者: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摘 要】电视剧《甄嬛传》能得到众多阶层的喜爱和关注,是因为其反映了当下“女性”、“职场”、“古典文化”等现实。对其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本文以粉丝型受众为视角,分析《甄嬛传》受欢迎的原因,粉丝型受众的参与表现,以及由此反映的当下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特点。
【关键词】甄嬛传 女性 职场 历史 文化
改编自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的七十六集长篇宫廷剧《甄嬛传》,创造了收视奇迹。它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归根结底是其反应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生态。
一、电视剧《甄嬛传》:当下社会的镜像表达
1、迎合女性观众的喜好
《甄嬛传》里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古典服饰,美容护理等细节投合了当今城市丽人的审美品味。剧中琴箫相合、诗文传情的浪漫情节打动了不少青年男女。
2、宫廷斗争映射职场政治
网络上通过《甄嬛传》学习职场法则的文章众多。如:《〈甄嬛传〉成职场生存宝典 跟清宫杜拉拉学宫斗》《〈甄嬛传〉看清宫杜拉拉玩转后宫职场》《后宫争斗犹如职场,盘点〈甄嬛传〉里那些白领们》等等。它们与电视剧互为参照,剧中人物尔虞我诈的表现,反映了办公室的政治文化,使观众感同身受,从而累积了大量观众。生存的压力倒逼甄嬛不断改变本性,观众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对甄嬛经历的喜乐苦痛产生强烈共鸣。①
3、古典元素的呈现引发文化艺术热
《甄嬛传》相比于其他宫廷剧,更注重对礼仪服饰、妆容、官品、中医、香料、药材、古典装修、后宫妃嫔制度、饮食起居等的细致描写。受众对《甄嬛传》的喜爱,体现的是国人对历史的喜爱,对古典文化的喜爱。喜欢玩赏书画、玩琴、玩茶、玩香、收藏古董的受众也对《甄嬛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粉丝型受众:大众文化的文本盗猎者
网络中粉丝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积极发表言论,还创建了自己的社区。如在百度贴吧里创建了《甄嬛传吧》《后宫甄嬛传电视剧吧》《后宫甄嬛传吧》《琅嬛书馆吧》等。以下本文将对粉丝型受众的参与原因,方式,他们对电视剧的传播又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MattHills在《Fan Cultures》中指出,粉丝是着迷于特定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乐队的人;是能够对他们所迷恋的对象提供大量信息的人,是能够引证他们所喜欢的台词或对白、给出相关资料出处的人。②
1、电视剧与其他传播活动的“互文”
作为一部电视剧,其播出还会和其他传播活动形成一种互文性,并借助这种互文性来生产意义。根据费斯克的理解,互文性是“文本同时与其他相似的或不同的文本关联,通过这种方式为观众制造意义”。
《甄嬛传》剧中的许多台词都让受众心生感慨,引发讨论和共鸣,网友通过回味剧中的台词,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深切感受,隐喻职场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如在《后宫甄嬛传电视剧吧》里,有主题:《一人说一句宫斗时霸气的话》,网友积极回贴,如甄嬛“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再冷也不能拿别人的血来暖自己”;华妃“贱人就是矫情”、“这后宫中想要活,就必须猜得中其他女人的心思”;浣碧“在这宫里,有利用价值的人才能活下去”。这些话语隐喻了当下中国这个男权意识依然顽固的社会,女人获得成功的艰难。这些生动有趣而又贴近生活的台词,使得受众在消费文本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
2、粉丝型受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
粉丝型受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不仅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用德赛都的话来说,粉丝可以被看作大众文化工业产品的“文本盗猎者”,他们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创造出一套具有完整的生产及流通体系的粉丝文化。换句话说,能动的粉丝总是渴望通过对原作加以评点,或者直接对原作进行改写来展示自己的观点。
(1)粉丝参与创造“甄嬛体”。剧情之中引用古诗词来表达情感、又掀起一股学习、出版古诗词的潮流,体现了粉丝对重视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正中观众的下怀。如“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种对白,言辞温雅华美,符合身份尊卑的遣字用词礼数周全,实际上呈现的是利益场上人际关系的虚伪和言语者的心计城府。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甄嬛体”夹杂诗词、文言,还有叠词、叠句,富有韵味,又相当有趣。于是粉丝开始对半白半文的语言模式和典故进行运用,言必称“本宫”;描述事物用双字:“方才、想来、极好、罢了。”,网友喜欢把他们套进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如“今日适逢佳节,偶遇这美履两双,虽不是什么贵重之物,样子做工却是极好的,这才敢全收了。白话:六一大减价,买鞋两双,物美价廉。”
(2)创作“同人文”。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空间,粉丝们通过逛论坛、发帖子的形式参与其中,褒扬或贬抑电视文本。通过这一话语渠道,他们可以直接表达对于剧中人物的喜爱或厌恶。而不满剧情和结局的粉丝,还会制作一些由原始文本派生来的二级文本,让文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例如《琅嬛书馆》就是《甄嬛传》粉丝中热爱撰写同人文专门开的贴吧。
校园小说“《有所思》——纪念我们永远的高三”,用甄嬛体撰写自己的高三爱情;《椒房怨——舞姬倾城》用半文半白的风格,创作了一首诗歌,哀叹甄嬛爱情的不幸。小说《云在清天》“全新续写清嬛传奇,为你一扫心中遗憾”改写了果郡王和甄嬛的悲惨结局,以两人隐居的方式结尾,加上文笔优美,深受粉丝们的好评,有网友评论道“看完电视剧心情很压抑,熬夜看望了这篇小说,心情顿时舒畅了很多”“写得真真是极好的”。
(3)《甄嬛传》带动中医热。网络或坊间也有很多年轻人加入香料、中医、古诗词的研究中,进而中医师们也聚在一起拿《甄嬛传》作为范本讨论《如何让中医科普喜闻乐见》。毫无疑问,《甄嬛传》在它作为电视剧的文本之外,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事件”。
(4)《甄嬛传》画像走红。剧中服饰,首饰,玉器,制作精良,内涵丰富,不同的人物角色对颜色和装扮风格都有不同的偏好。粉丝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了不同风格的电视剧人物画像,其中最著名的是画家陈柏言的人物手绘图。
正是在这些参与活动中,热情的粉丝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展示自己的智慧,表达了对我国古典服饰、妆容、饰品的喜爱和怀念,通过文本生产获得的快感,衍生出受众独有的参与式文化。
3、粉丝对剧中人物的高度认同感
粉丝型受众不仅对文本有着强烈的情感,还有着高度的自我认同。通常而言,“自我认同是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形成了对自我以及对周围世界关系的独特感觉。”③
《甄嬛传》中很多角色都既让人怜,又让人恨。有人迷甄嬛,有人迷华妃,有人爱眉庄,更有人兼爱之。因此,粉丝们把剧中人物映射到自己身上。例如,在《甄嬛吧》主题中有“[嬛嬛相扣]属于你的古装形象”,“回复特征,给你一个古代的你!”“测测你在古代的名字,位分,封号,宫殿,配偶!”“来个小测试:甄嬛传中你的脾气更像谁”。有的用手机号码组合来分配测试者在剧中的人物,有的通过软件编程测试得分来对应相应人物游戏,也有网友根据自己的性格,进行自由讨论。这种认同也成了他们积极参与传播的一种动力。
三、粉丝型受众对文本的解读
粉丝型受众容易对某一文本产生情感,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这一文本的解读就趋于一致。詹金斯指出,电视迷的活动中有一类显著特征为:电视迷采用一套独特的批评和阐释方法,他们的批评是不严肃的、猜测性的、主观的,他们会将自己的生活和连续剧中的事件紧密联系起来。而劳伦斯克罗斯伯格也认为,人们不只是在努力领会文本的意义,而是使其具有和自己的人生、经验、需要和欲望相关联的意义。同一文本由于解释的方法不同,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粉丝型受众在解读文本时经常各执一辞。
粉丝们基于共同兴趣而自发聚集,然而,粉丝们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同样也会充满争议和分歧。甄嬛入宫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秀女,当她成为熹贵妃时却是深谙权谋之道,狠心谋杀亲夫的女人。我们并没有批评她的绝情,相反,粉丝看到甄嬛的“反攻”,觉得很过瘾,并反复观看,当电视台播到其受苦的剧集时则会换台。这体现了不同时代受众对人物行为方式的不同解读。
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到《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情深深,雨濛濛》中的陆依萍,这些影视作品代表了观众在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④在封建礼教下,林黛玉虽喜爱贾宝玉,可宝玉向她示爱稍有言语不慎,就被黛玉指责嘲笑。而如今,甄嬛最后故意气死雍正的剧情也被观众接受和理解。假设这部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必会引起道德上的争议。然而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德威并重,主动出击,刚柔相济,更符合现代文化;坐以待毙,反会被后人笑其懦弱和无能⑥。
参考文献
①袁园,《职场·民族·女性:从〈甄嬛传〉看新世纪的意识形态显影》[J].《南方文坛》,2013(5)
②MattHills.Fan Cultures.London: Routledge.2002
③安东尼·吉登斯 著,赵旭东 等译:《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④王四四,《透视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热播现象的文化生态》[J].《四川戏剧》,2013(10)
(作者: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