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案例研究

    俞玲玲 毛国永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组合,以小组共同合作、共同研究、共同经历为特征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旨在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以《密度》教学为例研究如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中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8-0086-02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汇集了多领域的知识,加上实验探究占据了很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得课堂优质高效。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初步具有探索科学的兴趣、运用科学的思维及建立科学概念、动手实践的素养。

    本文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密度》的教学为例,研究如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1.科学分组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科学分组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般情况下4-6人的小组,每个人都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度高,合作效果也最为理想。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态度、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分组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各小组成员存在能力差异,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再者,就是在男、女人数比例上,每个小组也应该保持基本一致。本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笔者在教学《密度》一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首先选取6名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6个小组的组长,再根据能力差异将其他学生分到6个小组中。由于《密度》这一课的探究实验涉及物体质量、体积的测量和计算、数据的电脑输入,所以在分组时,要分别将这些能力不同的学生均匀分配到各小组,使各小组能顺利完成实验。

    2.精心选材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密度》是一堂物理概念课,而得出概念的最佳方式是实验探究。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并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采用教师演示的方式开展教学,就会使学生失去动手实践的好机会,且由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限,若让每个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不但会使得能力弱的学生无法完成实验任务,而且更加无法达到从实验数据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的目的。

    3.具体实施

    在这节课上,笔者根据学生的能力,给每个小组初步设定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和整体协调,记录员负责实验数据记录,汇报员负责将实验数据输入电脑,其他工作(如实验操作、结论交流等)由全组学生共同完成。为了节约时间,整堂课中三个实验测得的质量和体积数据都让学生输入电脑。这样,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就可由电脑直接生成,省去了计算的过程。

    对这几个特殊任务进行布置,是为了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任务推卸等问题,而对“汇报员”的选择要求是对电脑操作相对熟练,这样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同时挖掘出每个小组中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闪光点。对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分析、结论交流,并没有指定特定的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手、张开嘴,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表达能力弱的学生,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思维固化的学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同步提高。

    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1.巧妙引导,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从实践经验或周围环境事物中进行学习,使其获得有用的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点来实施课程学习。

    本堂课分别开展了对铝、铁、水三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每进行一个实验,一组学生测出一组数据,全班共可以得到6组数据,全体学生对6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3个结论。例如,在进行第一个探究实验(铝)时,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很快得出结论:①铝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大;②铝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了结论③:铝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基本相同。能力弱的学生还在“观望”中,尽管心中有想法,但不确定答案正确与否,所以一直有所保留。但在进行第二个探究实验(铁)时,6组实验数据让很多学生确定同样可以得出刚才的三个结论,于是便开始大胆举手(没有比这更简单的答案了,只要把上面三个结论中的“铝”改成“铁”即可),也证实了刚才自己不确定的答案原来是正确的,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调动了学生进行下一个实验的积极性。当做完第三个探究实验(水)时,学生更加毫无疑问地将上面的三个结论中的“铝”改成“水”。此时的课堂已经出现了“遍地开花”的热闹景象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如此“便宜”的事,谁不抢着做?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真正体會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快乐,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2.取长补短,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如果按照常规进行课堂学习,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学生得到的知识是灌输式的或是基于个人的理解的,无法与其他思想碰撞出火花,至于好的想法也得不到升华。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每一个参与者充分表现自我,还能集众人之智慧,博众人之所长。如在《密度》这节课中,在全班学生完成对铝的探究实验后,呈现出6组实验数据时,教师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从数据分析中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内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铝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生2:它们的比值分别是2.71、2.72、2.73、2.73、2.74、2.70.怎么会相同?

    生1:保留小数点后一位,都是2.7,就相同了,再说它们是同一种物质,比值肯定是相同的。

    生3:我们应该尊重科学,实验结果不同就是不同。

    生4:改为铝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基本相同,不就完美了!

    比起在课堂上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更愿意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拥有自我意识特别强的少年们,更加会执着自己的见地,同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而且通过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质疑及创新的品质。

    3.小组参与,培养社会性人才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外,人更渴望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小组合作不是社会,却又是一个“社会”,因为在这里有合作有分工,有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此这个小集体也是一个“小社会”,要想以后能在“大社会”中处理好人际关系,那必须先得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学会处理关系。具有良好科学核心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社会化的锻炼,其在与同组成员的合作中语言、思维以及胆量都得到了充分训练。

    综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好了学生,课堂就会如鱼得水,学生就会像鱼儿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师就是指路的明灯,站在高处看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前进,向着具备科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相关文章!
  • 《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探究

    徐铨摘要:《边城》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所著,这部作品堪称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优美的一篇文学作品,后来这部作品还被拍摄成了一部电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

  • 基于生本教育的物理课堂尝试

    方宏政摘要:生本教育是教师、知识、学生在生态课堂环境中的整体提升.本文作者大胆进行有益尝试,认为它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备课、上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