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初探
张新宇 艾尼玩尔·居买 木合塔·米吉提
摘 要:高校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逐渐增加,他们在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其他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高校在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时难免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寻加强其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这是当前高校所处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对于增进教育与管理的有效性、拓展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的领域具有探索意义。
关键词:新疆; 少数民族; 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2-146-002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数量、比例日益增大。他们在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其他学生有着明显差异,高校在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时难免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提高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是高校辅导员提升学生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真正落实十九大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一、引言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般与学生的普适性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存相依,同时也在尝试和探索适合具体实际情况、特点的教育管理方法。从西方多元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可以发掘出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像加拿大著名的魁北克“多元文化”政策等。我国针对少数民族,一直以来秉承求同存异,和谐发展原则,这与西方的多元文化政策有着很多的类似、共通之处,也存在着比较大的相互借鉴价值,这将对我们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导和示范作用。[2]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各高校工作的重点。由于研究相对处于起步阶段,往往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受地域限制及缺少长期稳定的研究基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往往较为宏观,且理论化程度高,因此相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各民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等特点,因此,所谓的普适性研究带来的泛化教育很难起到实效。[3]从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结果来看,很多都是国外类似研究之间的直接移植,这就忽略了新疆特有的历史特点和核心文化、民族文化,因此也缺乏动态性的研究价值,不能深刻揭示实践与理论的关联性。
其次,新疆地区由于处在反分裂、反渗透重点区域,调查研究时难免会涉及到宗教、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冲突所带来的敏感问题,以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难点问题。
因此,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深入、突破性研究较少。[4]
综上,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所显现的、潜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剖析研究对象的思想及行为选择,发掘背后深刻原因,从而探寻创新性、切合性的教育管理方法及途径,这对于增进我们教育的有效性,拓展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内容既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当前高校所处环境的客观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二、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对促进我国边疆巩固和民族团结具有特殊意義。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实效性也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链条,也是顺利完成教学、科研和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5]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宗教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浓厚
宗教信仰是新疆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符号,他们从出生起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民族宗教的信仰者。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部分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道德、风俗等特有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他们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识。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
新疆由于地处偏远、地理环境复杂,加上历史和民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相对贫困。这些学生进入内地,尤其是进入我们天津这种相对发达地区的高校学习时,高昂的生活费、学生贫富差异明显,这给他们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6]
(三)学业压力较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相对较差,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欠缺。他们在学习中往往花费成倍的时间、精力却仍收效甚微,甚至个别学生在享受学校一对一帮扶、考试成绩加权计算等特殊政策后,依然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四)心理状况相对复杂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民族认同感强烈。面对开放的大学生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信仰、习惯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中难免会有冲突、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一方面会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捍卫民族文化和风俗信仰;另一方面又远离熟悉的生活、文化环境和父母亲人,使得他们极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感受。
(五)集体融入能力较弱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性格开朗、豪放,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直接,乐于与其他同学交往,但是语言、文化、宗教、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往障碍。这种交往障碍进而表现为一种“小团体”,与我们的“大集体”共存,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长时间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7]
三、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
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尝试,来提高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1.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
组织“一对一”学业帮扶结对,增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业辅导,帮助其认识到学习基础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性,逐渐打消和磨灭学生对及格分数“优惠政策”的依赖性。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教室、宿舍可以谈,食堂、运动场也可以谈。开展爱国、爱民族、爱家乡的“三爱”活动,通过活动给予新疆少数民族同学广阔的舞台,让其表达民族自豪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2.调整政策,在评奖评优时予以政策倾斜
在不打破最低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尝试适当降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认定困难生、申请各类奖助学金、荣誉称号等方面的要求,重点锻炼、培养出一批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本领能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具有较高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关键优秀榜样力量,以这种感同身受、极富感染力的榜样作用来助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
3.提升学生工作干部自身综合素质
学生工作干部要做到了解民族习惯、善于民族教育、热爱民族工作。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采取合适的工作方法,平等对待,有所为有所不为,摘掉有色眼镜,用心付出去关爱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复杂、敏感而关键,应切实培养和树立起良好的责任心与敏感性。同时,充分发挥新疆内派教师的作用,他们在语言、文化、民族政策的理解与把握等方便有着特殊优势,而且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他们有着高度的情感认同。高校学生工作干部也应当主动加强和内派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探讨,交流经验教训,共同提高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服务管理水平。
4.强化校纪校规
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增强对校园民族宗教活动的管理规范,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大原则,通过校纪校规,坚决杜絕在校园内传教、穿戴宗教服饰以及进行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做好清真食堂与混住宿舍两大阵地的管理工作,对错误思想开展及时批评教育,与公安安全等部门加强信息联动,坚决杜绝敌对势力对学生的拉拢渗透。这是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创新与尝试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从多方面加强和改善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提升思想高度,及时研判局势与舆情,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我们提出的重要要求。与此同时,创新性开展和改善现有的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和建设的规律及趋势,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正视挑战,为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凝心聚力、添砖加瓦。
[项目来源:2018年度天津科技大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方法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8-10-26)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祁鸣,速成.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4):64-65
[3]迟真.“微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03):60-64
[4]刘景钱,刘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15-16
[5]张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J]教育研究,2015,36(04):42-48
[6]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38-44
[7]谢中清.新“五力模型”理念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