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潘英忠
摘要: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重要问题。必须立足长远,从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寻求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以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农民增收;机制
1 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第一,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大局稳定。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因此,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唯一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收入缓慢,乡镇企业基础薄弱,农民的非农收入也难有较快提高。再加上农产品滞销、农资产品涨价等,进一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影响着大局稳定。因此,当今之计就是尽快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民的各种困难,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第二,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小康大局。中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指标体系中,农民家庭和个人收入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指标。农民收入增加了,其他指标也会相应提高。一句话,农民富天下富,农村小康才有天下小康。
第三,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城乡的良性互动。农民增收与城市化的关系存在着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即“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购买力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农民转移加快(实现有房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其结果是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稳定发展。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促进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是一个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问题。
第四,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内需的扩大和国内市场的开拓。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尤其与国内需求密切相关。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人口多、需求量大,扩大内需则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途径。我国8亿多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扩大内需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内需。当前,建设新农村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通过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就可把农村变成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之拉动内需。
2 构建农民增收长的效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准确把握农民增收的基本规律,遵循农民增收发展规律,在人才、资金、政策方面建立制度化、规范化、长久性的长效机制。
2.1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体制障碍,建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关键在制度创新,着力破除城乡壁垒,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开辟道路。这就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分布、功能配套,推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联动和设施共享。第一,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第二,要统筹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第三,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2 建立农业产业延伸机制
要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一条最现实的成功之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分散经营的农户组合成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农产品基地……,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生产的低产出、低效益,提高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整体竞争力,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核心带动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产业的“第一车间”与“第二车间”相连,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产生新的经济增量,促进农民增收。在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
2.3 建立科技支撑机制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是重要支撑。要加大重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逐步建立以种质资源基因库为核心,农业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平台,科研教育和农户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实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着重解决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尽快推出一批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新型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重点,以整合资源和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为基础的多元化新型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服务机制,提高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入户率和覆盖率。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络的作用,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开通农业服务热线电话,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2.4 建立市场调控机制
在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应当加强政府在市场服务方面的职能,包括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以指导农民的科学决策。要加强对粮食等主要大宗农产品的宏观调控,建立科学、准确、有效的市场预警机制,实行生产、销售、价格等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积极引导农民生产。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要增加农用生产资料的储备,落实农业经营企业优惠政策,出台化肥补贴政策,实行化肥淡储旺供制度,切实稳定农资市场价格。
2.5 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机制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既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又是迈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现代化长远目标的根本措施。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突出。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实行农村劳动力无障碍就业。大力兴办劳务中介组织,拓展职介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研究制订鼓励农民自立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通过农民工回乡转移,吸引更多有资本、会经营、懂管理的农村能人投资创业。
2.6 建立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逐步建立城乡对应并可以接轨的保障制度,着力提高农民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家庭年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县(市、区)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纳入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驻地生活保障体系。改革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将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纳入城镇企业养老保险范畴,对纯农业人员养老保障加大财政补助。完善“土地换社保”政策,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将农转非土地增值收益的一定比例纳入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从而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2.7 建立投入增长机制
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国家的直接补贴应将重点放在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方面,尤其是对于那些由于自然条件和家庭特殊困难而难以通过生产解决生计问题的农村人口。要在完善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基础上,积极探索相关农产品补贴政策,建立灾害保护体系,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完善财政支农方式,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合理调整政策着力点,积极研究并采取贴息、税收、补助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民办公助、政府贴息等方式,吸纳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黄文炎.制度创新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4,(4):36.
[2]孙林.新中国农业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才学.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J].江汉大学学报,20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