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筑风格的差异化探讨

    

    摘 要:在《建筑的诗意》里,约翰·罗斯金列举了欧洲数个国家的乡村建筑形式,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横轴对比。通过对这些乡村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模型进行探讨,他引出了数个关于乡村建筑风格模式的问题与结论。他认为乡村建筑是在其源头自然生长出的一种哲学载体,乡村建筑是一种天然的美,这种美似乎未经雕饰,但它的形式符合它所在地的自然结构,它的功能合乎当地的使用诉求,它的色彩与当地的大地景观和谐。同时,他把不同区域乡村这种天与人相互排斥与相互融合的存在方式作为建筑风格差异化的形成原因进行梳理与比较,进而获得建筑应该符合其所在的实际物理空间模型。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区位的乡村具有明显的差异化,而这种差异化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话题。

    关键词:乡村建筑;空间;差异化

    1 乡村建筑的差异化与模式分析

    约翰·罗斯金对乡村建筑持欣赏与肯定的态度,而这正是其工艺美术运动核心理论思想的阐述与论证。乡村建筑作为一种自发式的、贴近生活与手工艺的产品而备受罗斯金的肯定,其建筑风格犹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或湿地中的芦苇一样,自然地生长于所在的土地。他这样写道:一位富有品位的建筑师更难以产生一座富有地方韵味的建筑,而一个没有多少见识的农夫更懂得如何建造一座令人满意的、符合乡下风格的屋子。[1]而这种论点也正是乡村建筑差异化的形成因素,不同地域具有的不同地理条件产生出不同风格的建筑,乡村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生产者所“设计”出的建筑更具有天然的珍贵与独一价值。

    乡村建筑的差异化是可以作为文化符号进行保留与更迭的,因为它产生于人与自然之手,是人与自然对抗的产物,但其核心意识却无法逃脱自然的约束,因此乡村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也是它完全区别于城市的原因。正如我国西北部的窑洞与浙南的四水归堂(图1),南北完全不同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乡村建筑形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外在形式实际上在功能内核上是趋于相同的,即不同乡村建筑风格所服务的功能诉求是相近甚至相同的,它们都是为了愉悦与满足人的愿望,虽然他们的生活模式与生产类型具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拥有共同的“本真状态”,这并不是不同民族与不同区位乡村的某个习性,而是人类灵魂的共性。[2]这些共性存在于他们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性之中,但是其产生结果却是相似的,比如在下雨天,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休息,区别只是在于一个躺在炕上抽旱烟,一个躺在藤椅上喝龙井茶,他们的感觉都是相似的,目的和意图也是相同的。

    2 乡村差异化的保留与更迭方式

    中国乡村与城市的存在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乡村诞生城市并哺育城市,而城市与乡村则是两个对立面,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乡村被城市吞并,优质劳动力流入城市工厂,乡村逐渐被架空,因此农村失去了保持与维护其差异化的物质条件,失去了活力。客观发展背景下的农村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模式与业态,必须在其产业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创新。[3]而未来的后城市化也必须有乡村的参与才能够完成产业转移,而如何有效保持其差异化成为当下研究乡村的热点话题。如何保持与平稳更迭乡村差异化,笔者结合作出如下探讨。

    2.1 乡村产业优化

    乡村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生产模型在当代工业化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主要原因是其生产效益低下,大部分农村的生产模式几乎百年未变,且产业链条较短,缺少对产品的加工与营销手段,这是造成乡村被剥削的主要原因。而生产效益低下,人均占有率也变得更少,因此大量劳动力被城市夺走,劳动力的迁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的个人占有率,但是其生产结构仍然处于产业的最下游,如此,乡村很难抓住优质劳动力,因此产业优化是必不可少的。在优化过程中,乡村应该积极引进城市生产结构,植入城市工厂运营模式,并结合本地特色进行流量宣传,把自己作为乡村的自然优势放大,且避免乡村“城市化”,对农村产品进行深加工与品牌注入,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提高乡村产业效益,进而拥有维持其差异化的物质条件。

    2.2 乡村旅游营建

    2018年中国的城市镇率已经达到58.3%,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城市化进程在30%到70%的时候是城市镇发展最快速的中期阶段。而我国只用了几十年便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城镇化进程,爆发式的发展自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然而就城市的基本内核而言,马克思地理学这样阐述:城市人造环境的生产和创造过程是在资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发展需要创造的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物质景观的后果。城市的本质就是一个资本生产机器。在这样的意识之下,城市中往往缺乏差异化,公园就如同商业区、办公区、居住区一样被分离化、零碎化。因此,城市同质化的生活方式必然会让人们产生对田园的思恋。而乡村作为自然与人文的最后阵地,具有先天发展旅游业的条件,而旅游业作为对自然负担最小的产业适合乡村引入。[4]

    2.3 乡村差异化的发展方向

    乡村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是提升产业,以“差异化显著,绿色生态,美丽宜居为核心”。以挖掘乡村特色为主要手段,推动以乡村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未来乡村发展的方向不局限于旅游休闲,还包括医疗康养、文化创新、绿色能源、生态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如浙江的鲁家村智慧小镇、云栖小镇,都在乡村差异化的营建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5]未来乡村差异化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当地的“农村圈”,而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依托城市物质基础条件,吸引城市资金注入和人才引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改善乡村整体生活环境。依据乡村本身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寻找差异化定位,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各区位之间的差异性,营建“一村一业”,并且通过细分特色产业达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来提高乡村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要不断保留和更新鄉村传统文化,提炼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守住乡村的最后一片文化净土,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避免过度商业化。

    3 结语

    笔者从《建筑的诗意》中提取了少量几个具有研究意义并能够与当下我国社会问题契合的点进行了探讨,对乡村差异性的存在原理和形式,以及这种差异性该如何保留与发展作了一系列讨论。乡村作为城市的“母亲”,在当代社会也并没有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但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其进行改造,而其改造的核心正在于与乡村的差异性,在城市同质化背景下,“差异性”成为文化保留的必要条件。乡村作为差异化的重要载体也需要对其进行保留与发展,进而守住自己最后的精神堡垒。

    参考文献:

    [1] 杜乐乐,温再骞.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领袖人物威廉·莫里斯设计作品简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62-63.

    [2] 吴克寒.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简述[J].科技与创新,2019(18):104-105.

    [3] 施京媛.南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同异性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7(01):132-133.

    [4] 李彦琳.现代建筑与设计在各时期功能和形式的变化与表现[J].居舍,2019(25):86.

    [5] 邢璇.乡村振兴,文旅成就新动能[J].智库时代,2019(42):272+274.

    作者简介:赵梓竹(1997—),女,上海人,上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相关文章!
  • 把握喉舌之钥以启真理之门

    张星耗时3个月,途径31个省市自治区,跨过30万公里,拍摄3200个小时的高清视频素材,其中包含300个航拍素材,浓缩成最终播出的6集共300分

  • 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分

    许方禹【摘 要】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形式,所有的音乐活动都与听觉具有紧密的联系,钢琴演奏也同样如此。从钢琴演奏独有的风格来说,演奏

  • 中国风景油画的走向

    李惠摘要:回顾中国风景油画发展的百年历史,可以看出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稳步向前的姿态,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油画的发展更是呈现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