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既有校园景观提升改造探究

    摘要:作为承载高校精神与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既要满足师生“可居”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师生“可赏”的精神需求。而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部分设施年久失修、一些空间未得到合理利用导致荒废一边、校区植物丰富度不足。基于这些既有校园景观中的诸多问题,文章从空間再利用、植物配置优化、校园文化提升等3个方面进行景观提升改造探究,以提高校园景观质量、营造人文气息氛围,让麦庐园校区焕发活力。

    关键词:既有校园景观;提升改造;植物配置;校园文化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新时期对高校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质量及其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高校校园功能同样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校园已不仅仅是师生基本的活动场所,还需要以环境来影响人、以文化来感染人,在提供审美体验的同时,发扬校园文化、陶冶师生情操。

    纵观当今高校校园景观的发展状况,许多高校由于建校年代久远、校园前期规划较差等问题,导致既有景观布局凌乱、功能缺失、疏于维护、缺乏美感。因此,对高校既有校园景观的提升改造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尊重校园内在历史文脉、保护原有景观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点缀、修补、更新等提升改造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既有景观问题,提升校园整体环境质量。一、江西财经大学校园基本情况

    江西财经大学位于英雄城南昌,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综合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校园总占地面积约150余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100余万平方米,由蛟桥园、麦庐园、枫林园、青山园四个校区组成。这四个校区的规划建设板块之间联系不大,相对独立。江西财经大学作为全国绿化300佳单位之一,校园环境鸟语花香、郁郁葱葱、湖光潋滟,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其中麦庐园校区校址前身为江西省林科院实验用地,2002年被划拨为江西财经大学新校区校址,并于2003年开始进行全面的改造施工。但由于麦庐园校区前期整体规划较差,导致目前校区景观缺乏美观性以及人文气息氛围。二、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存在的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校址前身是江西省林科院实验用地,之后被划拨为江西财经大学新校区校址。曾为林地时,池塘驳岸、植物众多、生物栖息、鸟语花香。现今的麦庐园校区,由于当时地形规划不全面、设计不合理,导致雨季内涝、道路地面容易积水、草坪绿地缺失、多处硬质景观不合理、树木生长发育不良、植物族群稀稀拉拉。

    (一)存在诸多“失落空间”

    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失落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失去了原有功能而被遗忘废弃的闲置空间;第二类是面积较大,但仍未加以充分利用和建设的景观空间。这些校园景观空间都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消极状态,却都是可以供人们进行二次设计进而再利用的“潜力空间”。比如麦庐园南区南大门中轴线两侧的喷泉水景与叠水水景年久失修,喷水管头都已丢失,只剩下大片的水泥池(见图1),极大地影响了视觉效果,留给人的审美体验只有老旧和残缺。但若是对其加以提升改造,进行再利用,必能重新整合空间功能,激发空间活力。校区内还存在质量严重退化的草坪,现已大面积荒废,若能对其清理、补种和更新或是进行二次设计重新利用,也能成为校园师生休闲放松的一大好去处。

    

    (二)植物丰富度不足、绿地养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麦庐园校区植物景观的季节表象单一,园林绿化树种的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夏季和冬季开花的绿化树种应用不足,同时彩色叶树种和秋色叶树种所占的比例也相对偏低。除此之外,校区植物种类也比较相似,多样性不够丰富,相比于乔木来说,灌木和地被植物配置较少。据调查,麦庐园校区目前拥有的植物种类只有90余种,植物的丰富度明显不足。麦庐园南区的大面积草坪,自2004年建成后就没有进行过草坪的更新复壮,草坪养护不受重视,绿地养护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三)缺少景观特色、校园文脉单薄

    校园文化往往被视为一座高校的风骨,如何展现一所高校独有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这就需要一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物质载体来传达。而校园文化景观便是最为合适的载体,它们坚守在校园的土地上,象征着美好的校园形象。将校园文化与高校校园景观的建设相结合,能够让学生从可视可触的校园景观中感受文化氛围、获得精神洗礼。麦庐园校区内的部分景观小品布置较为散落,缺少主题,未能形成可以反映校园自身文化特色的景观体系,植物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度仍然需要增强。如麦庐园北区北门西侧校友捐赠的孔子像,该地理位置很不理想,且在其周边也没有打造任何能突出儒学文化或校友文化的景观节点,导致孔子像只是很突兀的矗立在那,无法与校园环境产生一份和谐又自然的联系。三、校园景观提升改造探究

    (一)挖掘空间潜力,对“失落空间”再利用

    由于麦庐园校区的规划建设基本趋于饱和状态,而对校园功能的需求却愈来愈多样化,挖掘空间潜力、对空间功能进行重分配再利用变得十分有必要。因此在麦庐园校区景观提升改造过程中,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起“失落空间”,实现空间的功能转化。针对麦庐园南区南大门中轴线两侧年久失修的喷泉水景与叠水水景,以及荒废的大片水泥池,提升改造可以采用如下的思路:场地整体布局以主干道台阶作为分界线,主干道两侧是对称分布的水泥池,首先对台阶的铺装材料进行整改,运用吸水彩砖铺设,其次两侧的水泥池内添加砾石或粗砂子,其上可以设置钵植花坛,用于美化绿化。这样一来,在保证既有布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把废旧水泥池这一“失落空间”重新利用了起来,基于原有的地形高差,搭配池内各种类型的植物,形成了一幅循序渐进、层次丰富的景象(见图2)。作为正对校区南大门的空间,这一景观上的优化必定能够极大地提升校园环境形象。

    对于校区内其余的“失落空间”,同样需要进行及时的提升改造。不论是学生宿舍周边的“犄角旮旯”还是食堂附近的“卫生死角”,抑或是位于偏僻角落的干枯草坪和杂草堆,都可以通过空间的重新布局、特色景观节点的营造,以及增加实用的公共设施等方式进行再利用。

    

    (二)丰富植物种类,优化养护管理

    植物作为景观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它是具有生命力的元素,并且会随着四季的更替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景象。因而,在麦庐园校区的植物配置提升改造过程中,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依据植物的季相特征,把不同季节中不同色彩、不同花期、不同质感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与种植,既可以采用孤植以体现单体的独特之美,也可以三五成群形成点缀,还可以根据一定的构图方案,营造出乔木、灌木、草本花卉交相辉映的群落美景。这样一方面可以打造出四时演替的时序景观,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从而增强校区内园林绿化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比如,麦庐园校区第一教学楼西面道路的行道树可选择樟树、悬铃木、马褂木、银杏等作为辅助类行道树种;中小乔木的配置可采用如红叶石楠、樱花、桂花等原色变化植物;灌木则选择六月雪、杜鹃、红花檵木等颜色变换类灌木。在校区人工湖边适当配置朴树、榔榆、紫玉兰等乔木;中等层次栽植一些海棠、紫叶李、日本晚樱等中小乔木;第三层使用球类作为搭配,可采用金冠小叶女贞球、金森女贞球、大叶黄杨球、龟甲冬青等;地被植物可配置茶梅、小叶栀子花、鸢尾作为收尾。低洼地带则运用一些挺水植物,在雨季时不怕水淹,旱季时生命力顽强,例如芦苇、香蒲、黑三棱、芦竹等水生植物。

    后期施以良好的养护管理,才能保证校区内的植物配置达到预期的效果。保留长势优良的植株,修建或替换长势较差或者树形较差的植株,已经死亡的树种要及时补种更新。只有不断完善校園园林绿化管理制度,提高园林绿化部门的人员素质,提升校园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才能全面优化校园环境景观质量。

    (三)完善景观体系,发扬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需合理营造校园公共艺术空间,这并非依靠树立几座名人雕塑、建设几个休闲广场就能完成任务,关键是要加强文化景观和周围环境的联系、和人的“交流”,从而营建出一种文化氛围。比如,针对麦庐园北区北门西侧的孔子像,对其进行改造时,可增设“孔子文化墙”,并沿其设置园林汀步,这样顺着汀步便可步入孔子雕像,同时汀步还连接着一侧的小广场,这样就把孔子雕像、“孔子文化墙”和小广场串联了起来。小广场上还可建造树池、坐凳、水池喷泉等,沿途参观完毕后,师生就能很方便得找到休息之处。孔子雕塑、“孔子文化墙”和广场周围还应增设绿植屏障,以减弱篮球场传来的噪音。这样以来,雕塑不再是突兀的单体,于景而言,它成为了整体景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亮点;于人而言,它成为了一段娓娓道来的历史文脉。

    除此之外,位于麦庐园校区中轴线上的四个广场——“明德广场”、“至善广场”、“新民广场”、“问鼎广场”,它们作为校区内的重要地标,也应该重点进行校园文化的打造。可以通过营造一系列的文化主题,使广场上原本独立的各个景观节点有机的联系起来,成为和谐且完整的景观体系。对于广场上植物景观的营建,可以选择蕴含着人格寓意、精神力量的植物。如在花卉树木中,许多种类例如“松、竹、梅”与教育励志、道德修养、审美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密切相关,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制作花卉树木的二维码,弘扬花卉树木文化,弘扬“正能量”,实现校园文化在这些微小景观节点上的渗透。四、结语

    对于既有校园景观的更新,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既有校园景观提升改造不是冲动而为之,而是结合校园自身情况,在满足其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造出延续校园历史传统,发扬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特色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杜旻昱,杜建军.浅析高校校园的绿化景观与植物配置[J].江西建材,2017(04):202-203.

    [2].?陈剑.大学校园景观提升改造研究——以陕西科技大学学生生活区景观提升改造设计为例为例[J].居业,2018(06):72-73.

    [3]林崇华,刘曌,宁小雨.高校校园文化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09):67-69.

    [4]蔡琪慧,孟梅林,张慧.大学校园景观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营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1):164-166.

    [5].?朱瑾,洪天娇.高校老校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以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园景观更新为例[J].艺术科技,2018,31(04):130-131.

    作者简介:

    万思寒(1995.6-),女,江西南昌人,艺术设计专业景观方向

相关文章!
  • 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方式创

    摘要:新媒体以参与的广泛性、沟通的互动性、传播的及时性、内容的丰富性、行为的个性化为主要特点,这为学校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带来契机,

  • 实践教学法在高校钢琴课教学中

    摘要:自教改活动深入展开以来,如何丰富教学手段,整合育人资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能融入社会并实现个人价值,成为教师需要解决教

  • 基于单片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

    彭建英 曹斌芳摘要:新时期背景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并且出现打造金课这一响亮的口号,其目的是强化教师水平、推动课程建设工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