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全知视角的古代叙事诗教学

    关键词:全知视角;叙事诗;社会因素

    在古代诗歌中,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叙事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中发现针对以叙事为主要特质的古代叙事诗,很多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入细致。究其缘由,不少教师在执教古代叙事诗时大多采用了概括翻译事件的方法。为了纠正这个错误的教学方向和做法,笔者以白居易的《卖炭翁》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开展全知视角的古代叙事诗教学。一、立足文本内容,完成基础性理解

    阅读是一项科学的认知活动,它需要一个相对渐进而完整的过程。为此,执教古代叙事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对诗歌进行文本意义的分析与把握。

    因为古代叙事诗具有诗歌特质,叙事诗中的叙事就自然留下了诗的印记。在对诗歌的事件进行概括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对记叙类文体的学习。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就事件本身而言,情节比较简单,写一位老翁的卖炭经历。执教这篇叙事诗,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对情节的简单概括。比如,在这首诗中,作者对卖炭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赋”,即铺陈。先是对卖炭翁的外貌形象进行了素描式的描写,他的脸上布满灰尘,呈现出烟火色;双鬓苍白,十个指头乌黑。这里的描写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也凸显了卖炭翁工作的艰辛。有了这样的铺陈,读者自然会对其生发同情之意,体谅他工作的不容易。作者的铺陈还未结束,“夜来城外一尺雪”,大雪降临人间,在这寒冷的季节,卖炭翁的身上却是“衣正单”。由此可见,为了谋生,卖炭翁浑然不顾劳作环境的恶劣,更顾不上自然环境的严寒。读到此处,学生会自然生发更强的辛酸感。再看诗歌文本,作者的“赋”还未停歇。到了太阳高升的时候,“牛困人饥”。原来,卖炭翁为了卖掉这些炭,竟然顾不上吃饭。由于穷困,他也顾不上乃至吃不上什么饭。为了等待卖炭,他只能在宫市南门外的泥泞之地暂歇。至此,作者完成了关于卖炭翁正式卖炭之前的一系列铺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这渐进的描写之中,借助想象,逐步加深对卖炭翁及其卖炭行为的认知。有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诗歌文本的理解才算作有了基本的认知。二、透析社会因素,解构环境性驱动

    从创作的缘起、指向等因素来看,任何作品都不是单纯客观的存在,里面融注和闪现着众多的主观色彩。为此,对古代叙事诗的鉴赏就需要在文本基础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透析其中蕴含的社会因素。

    诗歌大多是基于社会现实的,作家敏锐地发现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继而经过思想的过滤和艺术的加工,最终形成了作品。对于读者而言,需要根据诗歌文本内容,反向推知其中内含的社会因素,继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以白居易的这首叙事诗为例,卖炭翁的贫苦生活被作家艺术化地呈现出来,他的凄苦遭遇也能被学生直观感悟和简略概括出来。但是,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卖炭翁的悲剧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重視,可将其作为一个探究性课题交给学生。当然,在具体处理过程中,教师应对其进行层级化处理。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自行探寻答案。这个过程实际上属于一种基本的调研,是从学生的反应和操作中得知其应答思路。有的学生认为是自然环境造成了卖炭翁的悲剧;有的学生认为“黄衣使者白衫儿”是罪魁祸首……对于这些回答,教师要对其思路进行研习。很明显,此时学生大多拘泥于文本内容,局限于分析文本某一方面的呈现。据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思维的转向。作品呈现的人物悲剧属于社会现象,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对卖炭翁悲剧命运的分析应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梳理。

    接着,学生在全新的认知背景下启动新一轮的探究。很快,学生就有了新的答案,他们将卖炭翁的命运悲剧指向了那些太监。正是因为他们的巧取豪夺才使得卖炭翁的炭被贱价处理了。对此,教师要先加以认可,赞许学生归因的转向。但是,这种转向依然属于浅表层级的。“黄衣使者白衫儿”之所以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对卖炭翁进行这样的压榨,可不是单纯的自主决定,这背后存有强大的推手。于是,教师应组织学生查找本文的创作背景,查找出中唐时期宦官专权、危害宫市的现象。经由这样的思维调整,学生很快就有了思维升级。原来,导致卖炭翁悲剧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而且是中唐时期以皇帝为主的昏庸的统治集团。正是因为皇帝的昏庸才有了宦官专权,才有了他们的僭越行为,把控宫市的采购权,直接从普通百姓的买卖行为中渔利。有了这样的思维转向与归整,学生今后的阅读与鉴赏就有了更为科学的方法。三、深研作者世界,赏鉴圆融性旨趣

    在古代,作家大多是士子文人,他们融文人与官员身份于一体。于是,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就不能简单地进行上文第一环节的情节概括,也不能局限于上文第二环节的社会归因。

    这还得从作家的双重身份说起。因为作者是文人,文中会有经过艺术处理的文字;因为作者是官员,文中会有以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情怀。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也是这样。为此,读白居易的这首叙事诗,就要以文学鉴赏的方式解构出他官员身份的委婉诉求。在作品中,作者用“赋”的方式铺陈了卖炭翁艰辛的生活,又简洁有力地描写了宦官对卖炭翁的压榨,让读者自然产生强烈的同情效应。作品完成后,艺术张力也由此形成——人们会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位卖炭翁乃至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剧。要补充说明的是,这样的作品经由民间的流传之后,会以近似于采风的方式上达统治阶层。于是,这样揭示社会黑暗现实的创作就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诉求——既实现了曲折进谏的目的,也表达了自己忠于朝廷、君王的心声。当赏鉴达到这个层级之后,古代叙事诗的志趣也就更加明晰了。

    对古代叙事诗的教学,需要建构一个全知视角的鉴赏路径。既要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基本认知,也要对文本关涉现象进行社会归因,还要对作者内心世界指向的创作旨趣进行深度解构。

    参考文献:

    [1]王帅.《卖炭翁》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6).

    [2]陈善云.异曲同工辛酸泪 人民疾苦谁更知——读《卖炭翁》与《吴中田妇叹》[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4).

    [3]罗芳梅.全知视角下叙述者的性别权威——浅析兰斯顿·休斯的《早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5).

    作者简介:尹玲(1975—),女,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王晓霞摘 要:主要以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为主要依据,从创设良好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谈微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季晓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作文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作文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可以有效地掌握基础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