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融合博物馆知识的必要性
周强
摘要:馆校融合有利于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多元化教育体系,打造出更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学科本位;创作源泉一、对小学美术教学融合博物馆知识现状分析
(一)校园美术教学和博物馆的专业性认识缺乏有效结合,缺乏科学体系和理论作为指导。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复兴。博物馆在提升每个公民的文化素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利用博物馆进行青少年美术教育还处于粗放式的发展,在美术课本上也有走马观花式的介绍部分古代艺术品。但大多无法深入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其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究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首先教师本身对课本中出现的这件文物了解甚少,也不够专业,无法全面有效地解读出文物历史背景及其深层含义。其次,图片等信息不够全面,出现印刷色彩偏差和无法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再现,缺乏现场感。
(二)在学生培养措施方面只强调学科本位,以至于忽略了博物馆这一文化遗产给学生带来的启发性源泉。
通过近期观复博物馆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父母带学生去博物馆只把其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参观,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橱窗里的艺术品。每年大概去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如果建立良好的馆校合作模式,把博物馆的文物作为艺术品引进课堂。如果鼓励博物馆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互动合作,建立健全良好的互动机制。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就能创设主体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二、小学美术教学融合博物馆知识的意义
(一)博物馆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馆校之间共有的教育特性为馆校融合提供必然性。
博物馆作为艺术与文化遗产的宝库,同样也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更应该很好地利用起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学校都是肩负着公众教育服务的场所,这一共有的特性为馆校融合提供了必然条件。其实相当长的时期以来许多人对美术有着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美术就是绘画和雕塑。其实不然,其实真正的美术是很宽泛的,应该定义为宽泛的美术。因为宽泛的美术是无处不在的,它深入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我們使用的实用器、服装、广告、摄影等等。而博物馆正好就具备这宽泛美术的许多特质(博物馆藏品大多是与人息息相关的藏品),我们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就应该充分的利用起这一共有的特质来弘扬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通过对博物馆的艺术品,去发现美、感受和创造美,从而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以激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二)馆校融合有利于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打造出更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思路。
通过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古时候的艺术品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好奇心的涌现,使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灵闸门被开启,空洞乏味的课堂被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传统艺术的文化瑰宝将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新路径。学生们通过欣赏博物馆藏品实践性的活动,深刻感悟到祖先的智慧、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主动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然而遗憾的是,课本中对这些艺术品提及的很少,以至于只能走马观花,更无法近距离欣赏和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和引导。所以对此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迫切。
(三)馆校融合模式贴近新课标,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文化自信。
新课标中提到(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通过博物馆的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情景教学,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艰巨使命。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辉煌成绩,并且以此作为激励,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从而为中华崛起而奋勇向前。
(四)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
通过表象看本质,通过文物让学生了解和挖掘各个时期的艺术及文化深层次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描摹藏品的形与色,而是从深层次去挖掘文物中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创作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从而使得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意识的培养、集体合作意识的加强等综合素质得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只有把博物馆知识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建立起多元化教育体系,打造出更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思路。才能摆脱学科本位的单一思想,站在培养一个全人发展的角度、全面发展的新高度去培养我们的学生。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度课题《博物馆与小学合作的馆校美术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2019G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