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后

    陈益涛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力求:一、设计要简明;二、交流要充分;三、启发要深刻。

    【关键词】语文课堂;简明;充分;深刻

    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于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意见:

    一、设计要简明

    设计要简明就是说,课堂设计要做到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思路明晰。一堂课,时间短,容量有限,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所以设计一定要简明。否则,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繁琐,得不到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而只能跟着老师“走过场”,对问题浅尝辄止,甚至找不到重点,感到思维混乱,精神疲惫等等。许多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更多考虑的不是该讲什么,而是不该讲什么。这其实强调的就是设计简明的问题,即一篇课文该讲的内容很多,但我们考虑的重点不是如何把该讲的在课堂上都讲了,而是思考如何抓住重点问题与学生探讨,舍弃或略讲次要的内容。当然,要求简明绝对不是一味的追求简单,而是“忍痛割爱”,紧抓重点进行教学。

    准确把握课堂的重点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文体特点。二、教参的教学建议(包括单元教学建议和课文教学建议)。三、学生情况。把握文体特点可以找准大的方向,了解教学建议可以明确具体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做最后的定夺。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文体的角度看,无非要鉴赏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是“大的方向”。但“大的方向”包含的内容很多,因此还要看看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一、在讲解词之前要求学生把作品背诵下来。二、了解词的发展。三、了解苏轼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和思想倾向。四、重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五、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六、问题探究,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等等。显然,这些教学建议与“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抓住了课文的特点,交代了具体的教学任务,都是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但毕竟是“建议”,这些要求过多,任务过重,学生在一堂课上怎能完成?因此,最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授课的重点:首先,我的学生是普通班学生,语文水平一般,若在课堂上让他们了解词的发展和做问题的探究(第二、第六点要求),难度未免有些大,因此,我把这两方面的内容放在课后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其次,学生可在早读的时间事先完成背诵任务(第一点要求),课堂上适当朗读,以保留充分的时间分析问题。第三,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已对作者的经历等做过详细介绍,在此对这方面内容(第三点要求)只做简要说明。根据以上三点分析,我确定第四、第五点要求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实际上,假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能让学生体会这首词的丰富感情、豪放的风格,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就可以算是相当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了。

    二、交流要充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无非就是交流与对话。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交流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但是交流不是做秀,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象征性的提几个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师生在平等的关系下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沟通。只有充分的交流,才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才会产生过程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当然,充分交流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设计要简明,因为不简明就不能提供充裕的交流时间,显然交流就不会充分;其次是师生平等,如果没有平等,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张扬,自尊、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至创新精神、能力等也无法正常表现。但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深文“浅”教;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问题的前后要讲究逻辑性、连贯性和递进性,形成一个引导的过程。比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与学生交流该词所蕴涵的丰富情感的时候,不能头一个问题就问:这首词到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那学生肯定无话可说,因为问题太大,缺乏引导,即使学生回答,答案也不会全面。可以先从题目开始发问。一问:(题目是“赤壁怀古”)作者到底缅怀的是哪位古人呢?(生答:周瑜)二问:哪些词句描写他呢?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与你们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的周瑜一样吗?你更喜欢哪位?(学生众说纷纭)三问:作者对这位英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生答:景仰,羡慕其功业早就)四问:除了要表达景仰与羡慕之情外,还隐含着怎样的感慨?作者为什么要缅怀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大家联系写作背景谈谈。(生答:感慨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五问:词中哪些句子直接流露了这种情感?(生答: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六问:作者除了写人外还写景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呢?(生答: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七问: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生答:壮观,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八问:哪些字词最能突出这种特点?(生答:浪淘尽、穿、拍、卷等)九问:这样的景物间接传达出作者不同于其他失意词人的一种什么精神呢?(生答:豪放旷达)……经过这样的交流,我相信,学生对这首词的复杂思想必定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启发要深刻

    如果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那么可以说,没有启发就没有好的教学。教学应该处处有启发。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启发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已凝聚了东西方教育先贤的智慧。启发教育能促进完美人格发展,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启发有深有浅,如果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不能引领学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上,而是设法开启他们的心智,使他们受到深刻的启发,带领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当中去。

    启发的内容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常常表现为启发学生对方法的归纳、对思想的感悟和创新。在课堂上,如果从这几方面下工夫,就能做到启发深刻。比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词的风格这个问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了这首词的豪迈风格,那仅算是启发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若能启发学生把握从哪几方面鉴别豪迈的词风,归纳鉴赏豪迈词风的方法,那么启发便从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分析,就更深了一层,而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鉴赏别的作品。如果继续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前面刚学过的柳永的两首词(《望海潮》和《声声慢》)的风格,他们会发现,《望海潮》属豪放风格,而《声声慢》属婉约风格,原来婉约派词人柳永也有豪放的一面。此时此刻,若能点化学生这一“发现”,引领他们去领悟一个普遍的真理,一种辨证的思想——看人要一分为二,看问题要全面。那么,启发又从理性分析上升到了启迪思想的境界,不可谓不深刻。至于启发创新,通常以训练求异思维为手段,比如提问:作者在赤壁之上缅怀的人,为何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呢?或提问:“人生如梦”一句,许多人认为表现了作者一种消极的情绪,你有不同意见吗?等等。总之,启发深刻是一种教学追求,至于如何启发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谨抛拙见,实则引“玉”。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