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陷阱与建议

    李秀根

    

    

    

    梨在中国是仅次于苹果、柑橘的第三大水果,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统计,2018年中国梨生产面积约为94.35万公顷,产量约为1 607.8万吨,分别占世界梨面積的71.21%和产量的68.65%。梨平均单产为17 040.8千克/ 公顷,为1978年梨平均单产(5 431.4千克/公顷)的3.14倍,中国梨的生产效率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梨的生产效率与世界梨的生产效率差距正逐渐缩小,表明中国梨生产者已经开始转变过去粗放型生产的方式,注重采用科学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

    2018年,中国梨主产区按照生产面积大于3.33万公顷的省份依次为河北、辽宁、四川、新疆、河南、云南、贵州、陕西、安徽、江苏、山西、山东、湖南,其中河北省梨生产面积为12.03万公顷,产量为329.68万吨,分别占全国梨生产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2.75%和20.51%,为名副其实的梨生产大省。

    1 梨产业发展变化

    纵观我国梨产业的发展历程,自1978年以来,我果梨产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6年,为种植面积快速扩张阶段,梨树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28.03万公顷增加到1996年的93.27万公顷,梨果产量从1978年的151.69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580.66万吨,在此20年期间,我国梨的生产主要以扩大面积来提高产量,基本属于粗放式外延性扩张。第二阶段从1997—2017年,为种植面积稳步发展阶段。全国梨树种植面积从1997年的92.4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111.4万公顷,梨果产量从1997年的642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 950万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2018)。这20余年来,我国梨树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减缓,尤其是2006—2012年梨种植面积略有下降,但梨果总产量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说明我国梨产业开始走向以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保质量为主的发展道路。

    2 梨产业遇到的陷阱

    尽管我国梨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较多问题甚至遇到一些陷阱,归纳出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个陷阱是“新品种”:果树生产品种至关重要,产量的高低、品质的好坏、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本身。梨树寿命长,短者30~50年,长者300~500年。如果生产者种植了某一品种,通常3年才能结果。一旦选错了品种,将对生产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我国梨良种苗木繁育体系还不健全,规范化的梨苗木繁育基地或龙头企业尚少,苗木繁育没有资格准入制度,任何单位与个人均可随意繁苗;苗木不按标准生产,生产经营分散,市场监管缺失,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突出。更有少数苗木贩子为了博取种植者的眼球,利用广大种植者处于生产信息末端的位置,编造诱人的品种名字,大力进行广告宣传,使许多栽培者掉进“新品种、好品种”的陷阱。如近10年生产上出现的“晚秋黄梨”新品种陷阱,苗木贩子把该品种吹捧的神乎其神。什么“晚秋黄梨”是世界上果个最大的品种、什么今年栽树明年能就结果的品种、什么果实不用放冷库也可以存放到来年4—5月的品种、什么不用授粉树就能自花结实的品种、谁买我的晚秋黄梨梨苗果实可以回收包销等等,凡此种种诱惑的语言,很容易诱使生产者上当受骗。一个日本近百年的老品种爱宕梨(图1),随着苗贩子的骗术施展,从当初的晚秋黄梨变成晚秋蜜梨、再到法国蜜梨、富阳雪梨等等,每隔几年就编出一个稀奇好听的名字,以满足生产者对新品种的需求。再如早酥梨的芽变品种红早酥(图2),该品种除了在我国河西走廊种植表现良好外,其他地区表现均较差而不宜发展。目前苗贩子为了推销所谓的红梨品种苗木,先后出现了诸如君来红梨、奥红梨、红脆蜜等几个名字。苗贩子搅尽脑汁施展所能,抱着骗一个是一个的思维,其结果害惨了果农。所种晚秋黄梨由于品质差严重滞销,多地发生种植晚秋黄梨的老板“跑路”现象,而所种红早酥枯芽现象十分严重、萌芽率极低,且果点大、风味淡、木栓斑点病严重;不仅外观不漂亮,而且果实口感较差,根本不具备一个优良品种所具备的“三好”(好吃、好看、好管)标准。

    第二个陷阱是“种植密度”:我国占世界20%的人口,拥有世界70%左右的梨产量,且出口比例低,全国梨产能总体过剩,从而导致梨苗生产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苗木贩子为了更多地销售苗木以期赚取更大利润,往往在销售苗木时假扮专家,煞有介事地指导种植者采取不科学的种植密度。如株行距1米×2.5米,更甚者有让果农种植1米×1.5米的株行距,结果导致梨园刚结果,就发生全园郁闭现象(图3)。前期产量虽高,但品质低劣,致使生产者管理更加困难,往往导致丰产而不丰收的结果。

    纵观世界密植梨园常用的株行距,通常均采用宽行窄株的设计,即株距0.5~1米、行距4~5米。这样的设计适合现代机械化管理的要求,符合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方向(图4)。

    第三个陷阱是‘种植规模:近一段时期以来,生产者受所谓“规模化”发展思路的影响,盲目追求发展规模,以为越大越好。有些房地产老板或煤矿老板,淘足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有了钱就想发展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果树,一拍脑袋就发展上千亩或几千亩。殊不知果树是多年生农作物,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一体。在当今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高的情况下,发展面积虽达到了“规模化”的要求,但往往管理跟不上去。而我国水果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果园的集约化管理尚无经验可谈,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国外的经验由于国情不同,在国内很难被有效借鉴。种植企业的管理者均在苦苦探索,这个过程痛苦而漫长,也充满风险。再加上上从整形修剪、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病虫害防治,下到土壤管理、科学施肥、合理灌水等等技术环节,没有一项技术含量不高于大田作物或用材林。对此,很多老板不从技术投入的角度思考,认为随便找一个60~70岁的曾经种过果树的农民当技术员就可以了。面对市场对果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的需求,在种植上就要求从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品质、绿色、安全、健康方面发展,而现在大部分果园不仅技术跟不上果树生长发育的需求,综合管理也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结果陷入“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的陷阱中。

    3 对梨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是世界梨果生产大国,但不是生产强国。如何使我国由梨果生产大国变为生产强国,是摆在所有梨果从业者面前的一大问题,也是一道难题。

    从品种的角度看,我国是梨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现有梨地方品种资源2 000多份,培育的新品种200多个,这对于支撑我国梨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但生产者针对上述“新品种”陷阱,如何辨别真伪、分清优劣?建议广大果农在发展梨果生产、栽植新品种之前,一定要向专门的果树科研单位进行咨询,请专家“把脉”,切勿轻信苗木贩子的花言巧语,以免给种植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从栽培区域的角度看,面对“种植密度”陷阱,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社会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和种植密度,做到适地适栽、合理密植。我国南方雨水多、湿度大、日照少、病虫害严重。为了满足梨树通风透光的生长发育要求,建议种植者在选用疏散分层形和开心形树形时,采用(3~3.5)米×(5~5.5)米的株行距。如果采用纺锤形或细长纺锤形树形,建议采用(1.5~1.7)米×(4.5~5)米的株行距;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如果选择疏散分层形和开心形树形,建议采用(2~3)米×(4.5~5)米的株行距;如果选择纺锤形或细长纺锤形树形,建议采用(1~1.5)米×(4~4.5)米的株行距。这样的密度不仅适合机械化管理,而且有利于梨树的通风透光,为生产出优质果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种植规模的角度看,作为多年生的梨树,尽管高产高效,但也面临许多风险,除上述的“品种”、“技术”和“管理”风险外,还将面临市场、资金和自然灾害风险。

    规模生产必然带来的是规模营销。梨果种植与果品营销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业态,对企业人才、企业管理、企业资源的要求都完全不同。正因为如此,能够同时将大规模种植与大规模营销都做到优秀是相当难的。生产者特别是大规模种植企业,无法将市场营销做到优秀,从而无法保障良好而长久的收益。

    梨树从种植到丰产的周期往往较长,少则三四年,多则七八年。生产者对技术落实所需投入预估不足,或因技术失误、自然灾害、市场变化造成预估收益与现实收益落差太大,种植者往往出现后续资金不足现象。资金不足将导致种植者无法保障技术措施的落实,从而无法生产出有竞争力的果品,就无法盈利;无法盈利又导致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失败。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一家一户有2个劳动力,种植30~50亩的规模较为合适;经济基础好的专业大户,种植规模控制在50~100亩;有经验的家庭农场可以种植200~400亩;既有实力又有管理经验的大型公司可以种植500~1 000亩。当然资金和技术雄厚、种植经验丰富、又有营销能力的大公司也可种植几千亩或者上万亩。

相关文章!
  • CRISPR/Cas9技术在农作物中应

    武林琳 竹梦婕 王咪 李晓萍 刘跃鹏 裴蕾 杨淑巧 许琦 王华 郭文治摘要 ?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可以直接对DNA序列进行稳定、精

  • 池塘养殖兴凯湖大白鱼试验

    杨立军 李霞 潘发林 杨翼羽 刘永波 綦天华 温中涛摘?要:为了研究兴凯湖大白鱼在吉林省池塘高密度养殖的可行性以及相同放养密度

  • 南方梅花鹿年龄及鹿茸形态对产

    杨菲菲+熊家军摘要:运用SAS和SPSS11.5软件对127只梅花鹿500个产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年龄、鹿茸形态对南方梅花鹿产茸量的影响以及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