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的八路军胶东兵工厂(下)

    张琇杰

    

    第二兵工厂生产的迫击炮

    第二兵工厂是胶东的另一个重要兵工厂,抗战期间生产出大量武器弹药,不但大量生产地雷,还在运用地雷保卫兵工厂上创造了一个传奇,为兵工厂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兵工二厂独树一帜,在重武器及弹药的研制生产上颇有建树,特别是在平射炮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第一”:大修改制出第一门平射炮;仿制日军多种大口径炮弹;研制生产了人民兵工史上第一门平射炮“牙山炮”;用舰炮改造生产平射炮等。为胶东兵工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兵工厂生产的地雷

    

    第二兵工厂生产的地雷

    ‘

    从连级小厂到营级编制

    1939年7月,从五支队兵工厂抽调孔宪义等10名技术骨干,在掖县连儿夼一带,以西海分区修械所为基础,开始组建五支队第二兵工厂,为连级单位,厂长初国柱,柳恕任指导员。该厂条件简陋,职工100人,仅有2台小车床,3台手搬压力机,锉刀、锤子、老虎钳是主要工具。全厂职工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一面生产,一面自己造工具设备,造出了简易化铁炉、手摇钻、模具等,试制成功地雷、手榴弹,很快投入批量生产。1939年11月,因日军扫荡,第二兵工厂搬迁至招远县塔山院家村,迅速恢复生产。1941年2月,第二兵工厂再次奉命迁移至三县交界的栖霞县喇叭沟,这里离敌人的据点较远,群众基础较好,便于组织兵工生产。1941年12月,因为遭到三个据点日军有预谋的合围扫荡,第二兵工厂人员和物资受到一定损失,兵工厂驻地安全环境恶化,被迫迁往牙山地区。

    1942年2月,第二兵工厂全厂搬迁到牙山地区的李老铺、河东、三里涧一带,与在这里的第四兵工厂会合。不久两厂合并,第四兵工厂建制取消,合并后称第二兵工厂,为营级编制,厂长吕希功,副厂长王民,教导员张均。全厂职工300多人,拥有机床15部,主要生产七五、八二迫击炮弹和地雷、手榴弹,其中地雷是该厂的主打产品。到6月当月,即生产迫击炮弹700多发,地雷1000多个,手榴弹8000多枚,枪弹10000多发。

    地雷阵护厂显神威

    各个兵工厂都生产地雷,但第二兵工厂是地雷生产大户,不仅供给抗日武装,而且在1943年的反扫荡中,该厂还利用自己生产的地雷,出神入化大摆地雷阵,炸死炸伤一批敌人,极大地震慑了日军,迫使其再也不敢侵入牙山地区,为兵工厂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春季反扫荡初露峥嵘

    1943年春季,日军进行大扫荡,留守的工人在厂长王民的带领下,根据对敌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合学习兄弟单位的成功做法,在工厂周围布下地雷阵。凡是估计敌人可能到达的地方,如路口、井台、河边、院場、门庭、设备埋藏处,都埋设下各种各样的地雷,有顶门雷、绊雷、踏雷、梅花雷、连环雷等等,然后将留守人员分成3~5人的战斗小组,监视敌人的活动,伺机予以火力打击。日军进村后开始瞎折腾,有一伙5个日军士兵闯进装配组的院内,一进门便踏响地雷,炸死两个炸伤三个,全部撂倒;其他鬼子惊魂未定,村西头又传来巨响,两个去鸡窝抓鸡的鬼子又绊响了地雷,一死一伤。胆战心惊的鬼子不敢再进院落,就气急败坏地在村里四处放火,然后到村外的场院集合,听候长官训话。不想又踏响一组梅花雷,日军鬼哭狼嚎,死伤一片,带队指挥官也被炸死。中午时分,日军将炸死的尸体拖到河滩上火化,兵工厂留守的同志趁机发起进攻,日军丢下未烧完的尸体狼狈逃窜,此后很长时间不敢前来扫荡。地雷阵狠狠打击了日寇,保全了兵工厂,受到上级的表扬。

    反扫荡的地雷阵炸死野兔吓住日军

    秋季扫荡前,兵工二厂吸取春季反扫荡的经验,埋地雷的数量更多,方法更巧妙。从入山口开始,大路小径,河沿沟旁,场院井台,林间草地,到处都埋上地雷。为了避免误伤,特意向周边村庄的群众发布了“山上有地雷,禁止进山”的告示。某一天黎明,山坡上传来巨响,兵工厂赶紧派人四处查看情况,结果没有发现异常。直到中午才发现原来是一只野兔绊响了埋在山坡上的一颗地雷,被炸得挂在树枝上。这个消息迅速在当地群众中传开了。“牙山上地雷炸死野兔”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播到周围县城和烟台市,而且越传越神奇,说牙山上有八路十万大军,山上遍地是地雷,连野兔都给炸死了,人去了全得炸死。前有春季扫荡的覆辙,后有炸死野兔的传言,此后扫荡的日军部队多次从牙山外经过,却不敢踏进牙山半步,给兵工厂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为扩大兵工生产创造了条件。正是得益于良好的生产环境,兵工厂研制生产出配用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弹,研制了平射炮“牙山炮”。

    加工改制和研制平射炮

    修理加工改制第一门平射炮

    

    常其松等人改制的平射炮

    

    德国克虏伯C78式野炮

    八路军部队在1942年夏季反扫荡中缴获一门残缺的75mm钢炮,送到兵工厂。机工部技术工人常其松、谭光辉等人,将部队缴获的这门破炮利用起来,根据自己掌握的火炮知识,用心钻研,进行大修。根据炮管前细后粗、后端肥胖的样式,判断这是一门老式克虏伯火炮,对应的日军火炮应该是三八式野炮。他们费了好大功夫给其配上炮闩,自行加工出复进机和驻退机,安装上简易炮架、炮轮,足足用了几个月时间才修配完毕。9月,这门几乎是重新制造的平射炮正式完工。这是胶东兵工厂“自制”的第一门平射炮,为以后研制80mm平射炮“牙山炮”奠定了技术基础。从照片看,这门炮的驻退机有模有样,炮架简陋笨重,两个手摇轮应该是调整方向和高低的,可以勉强使用,毕竟解决了有无问题。在“牙山炮”问世之前,算得上一个宝贝。网传这是“牙山炮”唯一传世照片,实际这是常其松等人改制的胶东兵工厂第一门平射炮。

    仿制九二式步兵炮炮弹

    1943年八路军在鲁南地区缴获一门损坏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但未缴获炮弹,山东军区向兵工基础较强的胶东军区求援,请求胶东兵工厂制造配用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弹。根据胶东军区的命令,第二兵工厂受领这项任务,弹药部主任翟玉康亲自领衔,抽调林茂、于洲范、赵希彩、许维汉、于洪珍等老技术工人,组成炮弹研制小组,为鲁南军区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研制炮弹。研制小组冒险拆解了多枚哑弹,详细了解日制九二式步兵炮炮弹的结构。制造70mm发射药筒时,由于没有相关设备,技术人员只能先用金属浇铸药筒毛坯,再使用车床进行精细加工挖出来。为了制造炮弹头,用车床将圆钢车成圆锥形,用钻床掏空,然后由铸造车间在弹体上浇铸紫铜带,再用车床车出弹带。因使用的圆钢原料少、工时多、成本大,后来弹药研制小组用球墨铸铁铸造成圆椎体,再加工成弹头。仿日式炮弹引信,加工出自己的瞬发、延时引信。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生产出步兵炮炮弹,有力地支援了山东军区。

    兵工厂还试制了缴获的两种型号炮弹,即四一式山炮炮弹和三八式野炮炮弹。

    研制平射炮“牙山炮”

    1944年3月,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下达制造平射炮的命令。第二兵工厂机工部和弹药部,在夏岐山、翟玉康两位主任的领导下,开始平射炮的研制工作。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根据一张从日本画报上裁下的九二式步兵炮侧影的照片,由机工部负责自行摸索步兵炮的设计方案。钱忠信、丁振芳、于得水等老工人曾在国民党兵工厂见过平射炮,他们各显神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制造炮筒没有炮钢,就使用火车的大轴;没有复进簧,就用日军汽车弹簧来代替;车床长度不够,工人们就动手加长……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第二兵工厂终于造出一门外形与九二式步兵炮颇为相似的80mm口径步兵炮,同时研制出新型炮弹,制造了20余发炮弹,配有新研制的瞬发和延时两种引信,试炮取得成功。

    

    日军使用九二式步兵炮

    胶东军区考虑到第一批20多枚80mm炮弹非常宝贵,决定在实战中对新炮进行检验。1944年8月攻打水道据点,自制平射炮第一次参加战斗,兵工厂派工人许维汉和林茂操炮。他们先用延时炮弹将碉堡外墙炸出一个大缺口,再换用瞬发炮弹杀伤敌人,两发炮弹就轰掉了炮楼的上半截,使敌人丧失斗志,对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充分显示出对敌人的巨大震慑力。此战之后敌人被八路军的“大炮”吓得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距胶东根据地较近的30多个据点的日伪军没用几天时间便全部逃走,躲进烟台等城市。

    1945年初的一天,许世友视察第二兵工厂,点名要看平射炮的实弹射击表演。看到自制平射炮3发3中,许世友连声叫好,得知该炮还未命名,就以兵工厂驻地牙山将其命名为“牙山炮”。此后,该炮参加了一系列战斗,取得较大战果。经过一系列改进,性能更好更美观的第二门“牙山炮”生产出来,可惜在试炮时发生炸膛,还未等到彻底修复,兵工二厂按照胶东军区后勤部兵工会议精神,生产任务发生转变,主要生产大口径迫击炮和炮弹,修理缴获的大批火炮,“牙山炮”的生产暂时停止。

    

    八路军在使用九二式步兵炮

    文中两张有关“牙山炮”的历史照片是经曾任胶东军区参谋长、司令员的贾若瑜将军确认的。从照片可以看出,“牙山炮”体形高于九二式步兵炮一头,炮管明显长出很多,“牙山炮”口径为80mm,九二式步兵炮口径70mm,根本谈不上仿造之说,完全是第二兵工厂自己研制的火炮。历史上兵工二厂生产的平射炮不止介绍的这些,笔者还发现贾若瑜将军认可的一张胶东兵工厂利用刘公岛起义伪海军舰艇上的舰炮改造成的山炮照片,当时起义部队带来了三门舰炮。这说明当时兵工厂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只要能造出来就行。

    

    第二兵工厂用刘公岛起义部队舰炮改装的山炮

    

    1944年“牙山炮”参加军事演习

    

    “牙山炮”在1945年萬第战斗中

    第三兵工厂在胶东兵工厂中一枝独秀,该厂狠抓人员业务学习,技术能力较强,生产上精益求精,批量制造捷克式轻机枪和榴弹发射器,为胶东部队的火力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转为枪弹专业厂后,当年的很多技术标准和设备甚至一直沿用到1980年代。

    艰难的开局 良好的发展

    1940年秋天,第五支队奉命改为五旅。1941年1月东海独立团配合五旅围歼了盘踞在昆嵛山的顽军郑维屏、丛镜月等部,缴获了一个有十几台设备的修械所,东海兵工厂奉命前来接收。1941年2月下旬,五旅派邢林同志率领董泽民、刘俊五、李勤甫、祝春芳、李鸿志、阎德顺、刘启明、郝景昌、刘锦章、于指九、洪运德等技术骨干进山,在东海兵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第三兵工厂,邢林任厂长,于洧任副厂长,王光任教导员。

    

    第三兵工厂修枪组旧址

    

    第三兵工厂装配弹头组旧址

    三厂刚成立时,重点抓手榴弹的批量生产和轻机枪制造,同时按照以弹药生产为主的方针逐次抓枪弹、枪榴弹、掷榴弹、地雷的研制和生产。经过半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使手榴弹由刚开始的月产300枚,上升到月产5000枚;捷克式轻机枪也在4個月内试制出样枪2挺,经各方的鉴定,加工质量良好,零部件运转灵便,单发、连发射击流畅,受到胶东军区首长的表彰,并在此后投入正式生产,每月可稳定生产3~5挺,后来增长到10挺以上;枪弹生产由单纯的用外来原料进行复装,发展到自制弹头、制出简单易行的发射药和自制雷汞生产枪弹底火,为大规模生产枪弹打下坚实基础。到年底,该厂发展到300人左右。

    经各兵工厂的共同努力,到1943年,胶东地区八路军就达到每排装备2~3挺轻机枪的水平,几乎每个战斗班1挺,实力比较可观。

    狠抓技术发展 不断取得突破

    建厂后不久,第三兵工厂即根据从一厂带来的蓬黄战区兵器厂1939年研制的榴弹发射器的技术图纸,进行批量生产,以掷弹筒的名义列装部队,官兵们则根据其外形和功能特点称之为“双腿步枪式小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榴弹发射器特点的武器。

    1943年初,为了适应恶劣的战争环境,实行精兵简政,精简了一批年幼体弱的职工,使全厂职工锐减100多名,但任务反而上升了50%,由于技术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大为提升,地雷的产量突破日产500个,翻砂的废品率由40%下降到2%。当年,胶东军区指令将该厂生产的轻机枪、榴弹发射器等产品送延安参展,当周恩来副主席得知是自己制造的,夸奖胶东兵工“了不起”,指示中央科学院派人到胶东考察。

    

    第三兵工厂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

    

    

    第三兵工厂生产的榴弹发射器

    1944年12月,弹药部主任张云组织技术工人吕岳东等人进行技术攻关,造出铁质弹壳擦光机,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改进了电镀质量,使铁壳镀铜枪弹的产量提高到日产6000发以上。

    1945年,胶东军区后勤部召开兵工会议,对兵工厂进行生产专业化调整。第一兵工厂子弹部并到第三兵工厂,第三兵工厂的机工部并到第一兵工厂,第三兵工厂成为生产枪弹的专业厂。

    第四兵工厂在抗战期间曾经两次组建,主要任务是生产手榴弹供应部队,保障部队的作战使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第一次组建

    

    胶东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

    

    胶东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分解状态

    1941年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歼灭了盘踞在牙山的顽军蔡晋康部队,缴获了一部分机器设备和工具。3月,从第一、第三兵工厂抽调一批技术骨干,在牙山地区的清香崮、李老铺、河东村一带成立第四兵工厂,为连级单位,全厂职工100余人,吕希恭任厂长,曲甫亭任指导员,主要生产手榴弹。1942年2月第四兵工厂与第二兵工厂合并,撤销第四兵工厂的番号。这是第一次组建的第四兵工厂的短暂历史。

    

    胶东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兵工厂批量生产手榴弹图片

    第二次组建

    1944年10月,胶东军区后勤部决定,利用缴获的顽军王豫民部的兵工设备,从第三兵工厂抽调一批骨干,与14团弹药厂合并,成立第四兵工廠,为营级单位,邢林任厂长,张采凡任教导员,隶属胶东军区后勤部军工科。这是第二次组建的第四兵工厂,全厂共有100余人,在栖霞县缴沟、丙家一带建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总装,负责装配手榴弹;另一部分是车、钳、翻砂及修理机械,车手榴弹柄,铸造弹壳。全厂主要生产手榴弹,大量供应部队使用。日伪顽频繁对胶东根据地进行骚扰破坏,兵工厂被迫经常疏散,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不论兵工厂转移到哪里,工人们利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和材料随时展开生产,虽然工厂在不断转移,但生产依然坚持下来。这也是令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土八路的兵工厂经常被追得四处躲藏,怎么八路的军火没见减少呢?

    第四兵工厂在抗战胜利后得到大规模充实,改为生产炮弹的专业厂,这是后话。

    在抗战期间,第五兵工厂由于建厂时间短暂,没有明显的建树,其主要成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1年5月,打垮了盘踞在牙山地区的顽军后,胶东兵工生产委员会利用缴获的三个顽军修械所,在牙山的上下沙家村建立起第五兵工厂,为营级编制,林子嘉任厂长,慕石起任教导员。全厂拥有职工200余人,主要生产手榴弹。技师陈惠人等人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制造土铣床、深孔钻床等工具,开始试制轻机枪。还未试制完成,12月即奉命与第一兵工厂合并,取消第五兵工厂的番号。后来试制的轻机枪因此被命名为“一五式”,在第一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这是第一次组建的第五兵工厂情况。

    1942年春天,胶东军区兵工生产委员会派邢友三赴东海工业研究室学习制造硝酸、硝化棉、无烟药、炸药技术,参加实验,为期一年。1943年1月,邢友三任第三兵工厂副厂长,在弹药部内设立实验班,试制成功硝化棉;后来实验班改成试验室,划归第一兵工厂,与杨家沟的弹药部合并,称第一兵工厂试验室,主任邢友三,指导员董祝三,技师孔宪义,由一个班分成了四个班。一年多时间职工增加到100多人。在原料制造及产品生产方面有了很大发展,解决了生产炸药所需的硫酸、甘油、丙酮、硝酸等原料问题。1944年6月,历时17天,用土法“塔缸法”(陶瓷大缸口对口倒扣组成反应塔群)生产出兵工生产所需的浓硫酸,很快展开规模生产,供给火炸药的生产使用。此外还试制成功用油脂生产甘油,为大规模生产硝化甘油炸药和无烟火药提供了条件,生产出单基发射药和双基发射药。在两年的时间里,试验室的化工原材料和火炸药由试验发展到批量生产,取得很大的成效。到1944年底,无烟发射药可以月产200~250kg,硝化甘油炸药月产500kg左右,其他所需的原料如硫酸、硝酸、甘油、丙酮、脱脂棉等都能大批量生产出来,为扩大兵工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兵工厂的第二次组建是在1945年8月兵工会议后,胶东兵工厂进行了专业化大调整。第一兵工厂的试验室从一厂分离出来单独列编,组建第五兵工厂,专门生产炸药和化工原料。由于第二次建厂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因此兵工五厂在抗战期间的主要经历就是第一兵工厂的试验室阶段。第五兵工厂重建以后,在解放战争中对胶东兵工的弹药生产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全文完)

    编辑/吴潇

    

    胶东兵工厂化验室

相关文章!
  • 60个一是多少

    答案是:60。60个一是多少,可以用加法或乘法来计算,60个一相加是多少,也可以反过来想一个60是多少。加法和乘法,是四则运算之一,此外还有

  • 人民军队的水壶沿革(下)

    刘欣65式伞兵水壶将饭盒、水壶、简易锅等多种功能进行了整合,由水壶、饭盒、饭盒盖和帆布外套组成65式伞兵水壶的背具为土黄色小帆布壶套,

  • 香蕉是发物吗

    香蕉不是发物。发物指的是会诱发疾病或者使疾病加重的食物,香蕉没有这种特点,所以不属于发物。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人食用发物不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