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刘志林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旨在为学生构建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朗读教学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关键作用。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进而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需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本文简要分析小学语文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教学感受语言魅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魅力 朗读教学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均是以自由朗读、集体朗诵为主。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学效果一直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为不利。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在此阶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自身的朗读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让学生难以主动参与朗读活。在集体朗读中,此类学生常常会“浑水摸鱼”,不会主动开头完成朗读,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有效提升,更遑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因此,教师需要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朗读习惯、能力的养成。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朗读教学的方法缺乏实效性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积极作用。而从目前的朗读教学现状来看,发现朗读教学的效率普遍较低,难以有效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普遍均会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文本。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将哪些感情表达出来。指导的过程过于抽象化、形式化,不利于学生朗读技巧的提升。在指导过程中,忽略了朗读语气、语调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难以选择适当的语气来朗读课文。最终,学生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有感情”,难免会出现“拿腔捏调”的问题。学生有了读书腔,让听众觉得过于矫揉造作,进而难以体会到课文中的深刻情感。其次,对于教师来说,自身的朗读技巧、能力也存在一定不足。由于自身的原因而无法给予学生全面、高效的指导,使得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阻碍。
1.2学生在朗读中难以融入自身感情
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其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拖腔拉调”、“缺少感情”是其中的主要问题。这与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知识经验较为不足有密切联系。而对于高年级来说,“缺少感悟”是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朗读中普遍只是单纯的将文本平铺直叙的读出来,在朗读中掩藏了自身的内心感受。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也会处于持续变化阶段。学生此时的心理较为敏感,不愿在他人面前展露自身的情感,害怕遭到学生的嘲笑。小学生在朗读中,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干扰而难以在朗读中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不利于学生朗读技巧的增强。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也需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
2.小学语文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教学感受语言魅力的策略
2.1在课堂上营造良好氛围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也需善于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朗读课堂中,学生的朗读效果较差,难以感受到课文中的真正内涵。而在教学方式不断突破的今天,教师也需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开展朗读课堂。在语文教学中,以朗读为媒介,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因而,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需善于构建出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氛围中感受到文本的内涵,并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有通过的兴趣的指导,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养成较好的朗读习惯。例如,以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为例,主要辅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需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出更加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从|喜马拉雅听书
、“懒人听书”等软件出发,让学生可以通过听书软件来进行听书。在听书的过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朗读技巧,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软件中成为一个朗读者,在自己的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促进学生朗读技巧的提升。在现代化资源应用的语文朗读课堂中,让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生动、形象,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积极意义。
2.2朗读教学中加强教师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积极作用。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可以较好的体会到文章的内涵、深意。而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普遍均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联系,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领悟。因此,通过适当的朗读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认识到课文主题。而在传统的朗读教学中,在学生自由朗读期间,缺乏教师一定的科学指导,对朗读效果的提升极为不利。因此,教师也需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培训、指导,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例如,以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例,主要辅导学生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还需树立积极奋进的学习、生活态度。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需要从课文主题出发,结合课文语境来进行针对性指导。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态度、感情,才能更好的把握朗读的语境。其后,也需区分出文章中具体语句、语段的感情色彩,才能根据不同的色彩来选取对应的朗读技巧。在学生的朗读中,从不同的感情色彩出发,让学生的朗读有了更为具体的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朗读效果。同时,教师也需密切观察学生的朗读状态,当发现学生存在哪方面的不足时,给予针对性的训练来完善自身的不足。
2.3在朗读教学中需充分体现出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要想提高其朗读效果,还需充分体现出教师的示范作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小学生此阶段具有较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也非常强。而教师可以说是与学生接触时间非常长的对象,其也认为大人的行为均是正确的。因此,小学生也常常会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示范作用。通过好的范读来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使得学生可以直接领会到课文中蕴含的深刻情感,进而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越好,学生的朗读效率也越高。例如,以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主要辅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并感受到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在教师的范读中,其也需善于结合人物动作来构建朗读情境,给予学生更为真实化的体验。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是其中必不可缺的环节,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师先朗读一个自然段,学生跟着读一个自然段,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拿腔捏调”、“矫揉造作”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规范性。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要想一直给予学生高效的指导,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才能为学生朗读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
3.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较好的朗读习惯、能力。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其教学价值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在朗读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朗读能力、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快速进入“状态”,提高学生“见文生情”的能力。教师也需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才能给予学生更加全面的指导、示范。成为学生更优质的榜样、模仿对象,才能更好的促进朗读效果的提升,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城关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