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孙玉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耳畔时时回响着《蒹葭》之韵,其言语、意境、情感之美总引起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高效课堂中美丽的“伊人”到底在何方?我们如何才能正确把握方向去追寻她?
打造高效课堂,对教材准确而有效的解读是第一步。教学如同打靶,能否瞄准靶心决定着打靶的水平。只有对教材编写的每项内容有了到位的认识,才算看清了靶心,找准了目标。只有站在整套教材的角度上去定位每册教材的教学,才算是科学有效的。其实,语文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知识与理性,更多的是人文、感性以及语言文字。
记得在山东省临沂市的一次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上,罗庄区的刘立平老师执教的古诗《赠汪伦》那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多年来,语文教师教学时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但语言文字自身的熏陶感染作用、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体验都难以用整齐划一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来实现,语文需要的是静静徜徉在文字里体味意境、培养语感、涵养情感。刘老师的课没有对文本进行过多的语言文字的剖析,也没有对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过分渲染,而是充分把握古诗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情感,通过在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进行恰当的引领示范、点拨提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刘老师在教学中创设古诗《赠汪伦》分别中的情景,指导学生识记与书写汉字的方法,提示诗歌朗读的停顿与押韵,讲授理解字词的办法,让学生想象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体验创作诗歌時的所思所想所感。 这样一节语文课,让教师与学生都经受了一次语言文字及文学的洗礼与熏陶,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感受到了语言的独特魅力,可以说,刘老师的这节课抓住了语文学科的特质。
学习语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品读鉴赏、消化吸收。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常常感慨于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天理人情,惊叹作者文笔的巧妙独特。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契合,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与表达的水平,培养美好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课自身教学任务所在。
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居然能让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生眼中看不出精彩,一句饱含深情的语言激不起学生的情感涟漪,一段构思奇巧的描绘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致。至于为什么要读这些文章,学生自己更迷茫。教师为教课文而教,学生为学课文而学,用什么方式学语文、教语文,有些师生也不清楚。我们有时可能会想: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会学到些什么?
“学到些什么”并不能成为衡量语文课堂质量的重要依据,学生在一节课上不仅仅要去学,还可以品、赏、悟、读。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认识,可能永远只会做一名“教书先生”,而不会成为一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无穷韵味的教师,当然也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普通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想上不断提高,真正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那么,离我们满意的语文课堂也就不远了。
“语文主题学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反思改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就不会止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耳畔时时回响着《蒹葭》之韵,其言语、意境、情感之美总引起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高效课堂中美丽的“伊人”到底在何方?我们如何才能正确把握方向去追寻她?
打造高效课堂,对教材准确而有效的解读是第一步。教学如同打靶,能否瞄准靶心决定着打靶的水平。只有对教材编写的每项内容有了到位的认识,才算看清了靶心,找准了目标。只有站在整套教材的角度上去定位每册教材的教学,才算是科学有效的。其实,语文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知识与理性,更多的是人文、感性以及语言文字。
记得在山东省临沂市的一次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上,罗庄区的刘立平老师执教的古诗《赠汪伦》那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多年来,语文教师教学时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但语言文字自身的熏陶感染作用、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体验都难以用整齐划一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来实现,语文需要的是静静徜徉在文字里体味意境、培养语感、涵养情感。刘老师的课没有对文本进行过多的语言文字的剖析,也没有对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过分渲染,而是充分把握古诗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情感,通过在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进行恰当的引领示范、点拨提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刘老师在教学中创设古诗《赠汪伦》分别中的情景,指导学生识记与书写汉字的方法,提示诗歌朗读的停顿与押韵,讲授理解字词的办法,让学生想象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体验创作诗歌時的所思所想所感。 这样一节语文课,让教师与学生都经受了一次语言文字及文学的洗礼与熏陶,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感受到了语言的独特魅力,可以说,刘老师的这节课抓住了语文学科的特质。
学习语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品读鉴赏、消化吸收。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常常感慨于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天理人情,惊叹作者文笔的巧妙独特。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契合,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与表达的水平,培养美好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课自身教学任务所在。
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居然能让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生眼中看不出精彩,一句饱含深情的语言激不起学生的情感涟漪,一段构思奇巧的描绘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致。至于为什么要读这些文章,学生自己更迷茫。教师为教课文而教,学生为学课文而学,用什么方式学语文、教语文,有些师生也不清楚。我们有时可能会想: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会学到些什么?
“学到些什么”并不能成为衡量语文课堂质量的重要依据,学生在一节课上不仅仅要去学,还可以品、赏、悟、读。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认识,可能永远只会做一名“教书先生”,而不会成为一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无穷韵味的教师,当然也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普通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想上不断提高,真正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那么,离我们满意的语文课堂也就不远了。
“语文主题学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反思改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就不会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