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下数据新闻生产的反思

    田龙过+杜娟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变革,大数据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传媒行业也涉足其中,数据新闻成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在带来新鲜报道形式和新活力的同时,数据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些许隐患,如用户信息安全、数据真实可靠性和新闻文本的变化等。文章从风险社会的视域入手,反思数据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 键 词】数据新闻;风险社会;隐私安全;反思

    【作者单位】田龙过,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杜娟,陕西科技设计与艺术学院。

    如今,风险社会日益成为媒介化社会流行的关键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媒介建构与定义了受众的风险认知[1]。在今天,用户使用互联网留存下来的海量数据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大数据的出现除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发展。但值得警惕的是,所有的技术都有被滥用的危险,正如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写道,当下的人类社会被“组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所充斥着,记者为了追求点击率伪造的数据带来的是数据的不客观;同时,它的出现使得长期以样本为基础的研究成为过去,只要对所有数据了如指掌,你就不再需要论证[2]。但新闻却有不同,从实际操作中看,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存在真假难辨、代表性不强等问题,获取到的数据在分析中使用的算法对于记者来说也是挑战。作为一把双刃剑,数据新闻也有其两面性,我们在期待其给行业带来变革的同时也要反思在风险社会下,数据新闻存在的隐患。

    一、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生产的颠覆

    大数据本身具有规模大、价值高、交叉复用、全息可见等特征[3],所以与传统报道中主要靠文字描述的情况不同,数据新闻是以真实数据作为依据来阐述新闻事实的,全篇以新闻事件的调查数据为主,文字图片等作为辅助围绕数据进行报道;另外,与传统新闻重调查采访不同,数据新闻更多依靠的是數据的挖掘、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来找出新闻事件中要素之间的关联,最后再依靠图表的形式展现给受众。每一个新闻要素都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可视化也就成了数据新闻的核心关键点。可以说,数据新闻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思路和流程[4],也在影响着新闻文本以及媒体和受众的思维。

    1.从新闻文本的角度看

    在新闻生产里,新闻文本在编辑中就要涉及叙事。所谓新闻叙事,是指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5],传统新闻叙事在编辑过程中多以文字为主,力求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而数据新闻则是以数据为支撑去建构新闻主体,视角也发生了由看待事件的因果关系转为看待事件的相关联系的转变。可以看出,数据新闻从根本上颠覆了新闻文本的叙事方式,实现了从文字到数据,宏观到微观的变化。

    就呈现方式上来说,可视化的数据地图、图解新闻、交互性图表可以提供给受众更好的阅读体验,看图说话是数据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马丁·海德格尔也说过,世界图像的时代已经到来,呈现方式千变万化的数据新闻好像更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相比,数据新闻无论在叙事方式还是呈现手段上发生的改变都是全方位的。

    2.从媒体角度看

    数据新闻的出现不仅从新闻文本上发生了改变,也冲击着媒体的新闻生产理念。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一般由记者发现或线人提供新闻线索,经过采访调查新闻当事人,再编辑撰写新闻稿件。但数据新闻的生产方式则更为多样,可以由记者通过数据的搜集、挖掘、过滤、制作来完成报道,也可以由计算机程序利用数据融入结构性的语言,生成机器人新闻。记者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偏移,媒体的从业人员需要转变新闻观念。

    从媒体角度来看,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生产的颠覆也是一次重塑媒体价值的机遇。网络媒体的兴起,让专业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颇为困难,而现在,数据新闻另辟出了一条专业化的道路。如果媒体可以更好地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对事实的判断及事件的未来走向上,从复杂数据的背后主导新闻议题,就会拥有其他非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难以达到的高度。

    3.从受众角度看

    数据新闻的出现不仅使媒体的传播者角色发生了改变,接受者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受众被动接受的单一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纽约时报的一些报道就是通过众包方式来搜集新闻信息的,如《拉姆·伊曼纽尔治下的芝加哥:读者讲述》这篇报道,记者在发布信息之后就接到了数以百计的回应。最终经过编辑制作之后见报的新闻,已经是一篇显著的综合性报道,其中记者的分析也加入其中作为另一个层面去讲述。这样的成功案例还不胜枚举,众包的方式可以帮助记者有效地获得新闻线索、节约时间并且降低人力物力的成本。

    作为数据新闻生产的基础,数据的多样性尤为重要。受众作为数据的生产者,他们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评论、反馈都会被记录下来并对最终的新闻报道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风险社会下数据新闻生产的冷思考

    风险,指的是一个事件产生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或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6]。如今各大媒体都在新闻生产中将大数据这项新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应用,但真正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由技术导致的风险已经远远超越了媒体可以掌握的范畴。面对复杂多样的海量数据时,很多文科出身的记者的风险感知能力会被弱化,大数据本身存在的风险也就随之出现。

    1.数据的客观性风险

    纽约大学教授Lisa Gitelman所说:“数据从来都不可能是原始存在的,因为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按照一个人的倾向和价值观念被建构出来的。”[7]笔者认为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记者在进行数据采集时,是否掺杂有个人主观情感;二是数据本身是否真实。

    数据的产生者大多为互联网用户,从2016年8月3日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可看出,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城镇网民占比73.1%;网民年龄结构方面,20—29岁年龄段的用户最多,占比30.4%[8],可以看出,目前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集中于城市及年轻群体。从社会一部分人中搜集而来的数据只具有相对的个体性,大数据的整体性、全面性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美好想象。

    2.数据的准确性风险

    在完成数据采集之后,就要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建立运算模型来解释现象的相关性。通过大数据来分析新闻现象并非一件易事,不仅需要记者有计算机知识和建模能力,还需要记者有谨慎的态度,要能从运算模型中准确地推测出结论,稍有不慎,结论就会发生偏差。

    另外,数据算法得出的只是一个预测出来的趋势走向,但结论不等于真相,从数字世界中探究现实世界背后隐藏的奥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充满风险的。如2008年,Google第一次预测流感就取得了轰动的效果,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前两个星期预测到了流感爆发,运用的方法就是采集网民在Google信息库中流感相关词汇的频率。但是,几年之后,Google每次的预测率都比实际发生率要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媒体过于渲染Google运用大数据报道新闻的成功,越来越多网民出于好奇而搜索相关关键词,从而导致数据发生了扭曲。由此可以看出,事实往往是不可预测的,记者在运用大数据进行新闻报道时,也要对大数据多产生几分怀疑。

    3.数据的安全性风险

    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里,数据的采集、分析、制作、分发都要涉及受众,受众在享受新鲜报道形式的同时也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很多我们自认为私人的信息会经常被黑客攻击。如2015年2月美国第二大医疗保险公司Anthem就向客户发邮件称,公司数据库遭到了严重入侵,8000名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而这已经不是该公司首次发生信息泄漏事件。

    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大数据的应用也为媒体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媒体既要权衡数据与个人隐私的关系,也要提高数据素养,区分数据是否可以使用,在遵循新闻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做出好的报道。

    三、风险社会下数据新闻生产带来的隐患

    大数据的兴起带来了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众多的行业,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近几年中,通过数据的支持和帮助,人们看到了很多现象背后的关联,也抓住了很多潜在的机会。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数据因为其先天性的缺陷和不足,给这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带来了些许的隐患。作为传媒业适应当下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探索从而产生的新事物,数据新闻在大热的同时,衍生出了一系列潜在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讨论和解决。

    1.对媒介生态环境的重塑

    据CNNIC2016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兴的业态不断在出现,这些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无疑也在重塑媒介生态环境。首先,大数据帮助媒体建立起了与用户之间的平台,通过大数据可以使媒体更加了解受众的需求,受众通过大数据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冗杂的信息,“传者本位”的旧思想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其次,从社会影响来看,受众由于对世界认知的不确定性,量化的数据和抽象的表格从表面看可信度有了增加,多种的搜索引擎可以将数以万计的数据结果迅速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数据从何而来?由谁来筛选?用数据来判定事实现象实质上很容易陷入对数据的“迷失”之中。

    所以,对于数据的盲目推崇信赖是片面的,不仅仅是因为其会改变普通受众对世界的认知,更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判断乃至风险的管控方式。

    2.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变

    现如今,受众接触到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多,不再仅限于电视、报纸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受众的閱读习惯。我们不再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互联网把世界连接在一起,我们拥有了海量的信息,掌握着庞大的数据。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又可以全天候地为我们推送各类信息,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简单,阅读也变得越来越随意,“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问题逐渐出现了。

    麦克卢汉提出过两个著名的概念:冷媒介和热媒介。作为热媒介的大数据之所以在各大行业受到追捧,是因为其可以传递明确的信息,又可以记录分析受众的各种行为,并把这些行为做一个聚类,做出高维度特征的分解后把有共性的部分聚合在一起,形成“高清晰度”的结论。数据新闻也是如此,目前,大部分的报道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可视化的数据展示上,记者通过数字将新闻事件传递给受众,受众不用进行阅读判断就可以得到结论。但这样的报道方式却消解了传统新闻文本以文字为核心的模式,作为记录人类生活和传播文明的一种方式,新闻有着与社会沟通交流的责任,“冷媒介”的文字作为符号可以赋予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低清晰度”,文字就要求受众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同时需要丰富的联想,为新闻填补缺失的部分。

    但现在,文字的消解使新闻文本只剩下了静止、冷漠的数字,虽然可以用很短的时间阅读完整篇报道,但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这样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带给受众更多的是相关事实的了解,难以让受众对某一新闻事实或现象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和看法。

    3.新闻教育面临压力和挑战

    大数据技术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手段,但目前不论从学界的新闻专业研究者还是业界的新闻专业从业者来看,技术的掌握仍然是最大的问题和挑战。从学科的领域来说,数据新闻已经是一门跨学科交叉的产物,集计算机技术、新闻传播与艺术设计于一身。但就我国目前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来看,开设的课程多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理论这样的理论课程和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与评论这样的实践课程,与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相关的课程设置比较有限。另外,根据对北京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只有7.08%的被访者知道大数据的概念和特征,85.55%的受访者只是知道大数据这个名词[9]。可以看出,在高校教育方面,对技术的教授课程相对比较少,国内从事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对于大数据的了解掌握也不多。

    在数据新闻教育上,国际上目前走在世界前列的是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它设立了数据新闻研究中心,同时开设了计算机新闻专业。国内目前对于数据新闻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新闻教育方面对数据新闻进行尝试的高校也不多。在众多高校中进行探索并形成规模化培养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其设置了新闻学专业(数据新闻报道方向)以及开办了数据新闻报道实验班,提倡文理兼修的教学理念,以新闻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校内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培养;另外就是课程的设置及工作坊的开办,如河北大学开设的数据新闻课、复旦大学的数据新闻工作坊等。

    由此可见,把数据新闻当成未来新闻业的发展趋势的确为时尚早,要想真正成为数据专家,不仅要在海量的数据中依靠新闻的敏感性采集新闻,更要在制作的环节运用各种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最后设计出可视化的作品呈现给受众。所以,不论记者还是学生,都需要跨领域、跨学科地进行学习过后才能应对数据新闻。

    四、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被各行各业热烈地讨论着,传媒业也期待着数据新闻可以带来更美好的明天。尽管数据新闻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整理海量数据,分析其背后的关联和逻辑,但目前在这个风险社会中,从表层次看,其存在隐私安全泄露、数据不客观等局限;从深层次看,我们更应该看到在越来越简洁化的新闻报道中暗藏的危机,内容报道碎片化,依靠算法分发下的相关推送使得同质化的新闻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就是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及新闻专业性的考验。长此以往,受众的私人信息还能否得到保护?受众的思辨能力会不会受到影响?数据新闻在风险社会下的这些局限,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的。

    参考文献

    [1]郭小平. 风险传播视域的媒介素养教育[J]. 国际新闻界,2008(08):50-54.

    [2]D Hodges,S Creese. Breaking the Arc: Risk control for Big Data[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2013:613-621.

    [3]半月谈网.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sz/jjzs/2013724/63040.html.

    [4]方潔.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 国际新闻界,2013(06):73-83.

    [5]李小华,张付伟. 基于数据新闻热的审视与思考[J]. 中国出版,2016(08):36-38.

    [6]王奇新. 风险社会视域下主流媒体环境新闻报道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7]徐端. 大数据战略[M].新世纪出版社,2014:59.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search.cnnic.cn/cnnic_search/showResult.jsp.

    [9]匡文波,黄琦翔,江波. 大数据热的冷思考[J]. 新闻与写作,2016(05):25-27.

相关文章!
  • 广播智能化总控系统的建设研究

    陈海<br />
    摘 要 广播节目的播放,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广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播系统拥有着良好的发展

  • 微博传播伦理危机及其化解途径

    郭金金<br />
    【摘要】2010年被很多学者专家称为微博元年,现在微博已成为社会公认最给力的新媒体之一。大多数学者对微博持肯定、乐观态度

  • 浅析弹幕在传统电视中的运用与

    【摘 要】 弹幕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评论方式被逐渐运用于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中,是传统媒体连入互联网的重要切入点。文章从媒介补救的角度